教师媒介素养构建“人本、生态”有效课堂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5-03-20 01:49李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外语媒介素养

李艳

(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教师媒介素养构建“人本、生态”有效课堂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艳

(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与平台,而教师作为课本与媒介知识的传播者,数字技术的使用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本文的研究建立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认为当今的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通过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师发展的人本课堂和教学与技术和谐相处的生态课堂.揭示了高校外语教师媒介素养在构建“生态、人本”有效课堂中发挥和产生作用的机制,旨在为数字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构建提供对策建议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媒介素养;人本;生态课堂;作用机制

教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等.

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制度产生明显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教育,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则是帮助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行人与制度的筛选.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Turkheim)为代表的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能够传播文化,向年轻人提供现代社会重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标准;促进个人发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本领,使学生养成思索习惯并开拓思维视野;促进文化创新,传递现有知识的同时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为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功能,因此要把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来研究.

“媒介素养”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介素养领导会议上确定的,具体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地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1].国外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是从发达国家尝试在学校设立相关教育课程开始的.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素养研究与实践也在逐渐形成规模.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长期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的大学外语课堂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对大学外语课堂提出了新的更高发展要求.在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条件基础,使得外语教学的时空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课堂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并且关注教师发展的“人本”有效课堂;同时数字信息技术更是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路径,直接促进包括英语教育在内的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改变传统英语教育的教学方式、思维和操作模式,要求建立一种教师、学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与数字信息技术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有效课堂.从建立“生态、人本”有效课堂的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新课堂的构建,这也是数字时代对成功课堂的又一解读.在数字化时代,实现上述有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关键.高校外语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来应对现代化、数字化的课堂,来构建以人为本,能够良性循环的外语课堂,并且这样的媒介素养如何在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媒介素养发展概述

人们开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强调的是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的巨大潜力,认为媒介使受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一种由外部文化强加的价值观念,所以当时媒介素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性的解读能力.与此同时,西欧、北美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始进入正规教育体制,批判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的声浪日益高涨.因此当时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的“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及媒介文本中隐含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如何麻痹影响大众的.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挑战.在他们看来,媒介素养是不仅仅是基本的文本理解力和领悟力;媒介教育的对象也并不是对媒介一无所知的人.事实上,大众在和媒介共处的过程中,基于字自身的体验积累了相当的媒介认知.所以Hobbs定义媒介素养为“使用并批判性分析媒介信息、运用媒介工具制造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的目标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2].

中国大陆的学者开始发表关于西方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中国大众传播以及人们对媒介的认知在二十年中飞速发展,现如今,媒介素养能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主要基于以下一些重要条件:首先,社会变革过程中,多样的媒介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开始重视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带来的弊端[3].因此,如何在纷繁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高受众的选择、批判、使用媒介的能力成为构建良性、健康媒介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其次,全球化,尤其是来自于港台地区媒介素养的经验对中国大陆的媒介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此时的媒介素养被认为是公众能够抵御媒介不良的能力,而且是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增强公众的传播能力及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在民主机制中发挥正面作用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再次,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大大地加强了信息传播间的沟通,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多样的方式来参与社会活动,这就需要公众具备培养、提升、发展自身的媒介创造力;最后,公民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是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必需的一环,因为民主化的进程需要积极的、负责任的、具有批判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公民.

现如今,数字信息技术和中国传媒业的的飞速发展已经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推进了大学校园,媒介社会也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给教师的学习、生活及思维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媒介社会里,人们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学校和各种媒介.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第二教学园地,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再度边缘化,还在逐步渗透、肢解、动摇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4].信息时代面对各种新媒介对高校教师的不断冲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高校教师而言显得愈发迫切和必要.外语教师当然也不例外,高校外语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决定了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因为外语课程已逐渐成为一门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指南也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包括多媒体、网络、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并且使用这样的素养来构建更加有效的课堂是教师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的需要.

2 教师媒介素养构建“人本、生态”有效课堂的作用机制

2.1 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当代的大学生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但同时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对网络的接受能力与驾驭能力都更强.因为对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具有一定自发性的辨别意识,他们对大众传媒传播的暴力内容的影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即便如此,这种通过个人直觉、个人经验得来的媒介素养仍使得他们不能更有效地分析、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就不能更加充分、高效地利用媒介资源[5].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没有了绝对的知识优势,因为现如今的大学生都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接触与追逐科技最前沿、最新的媒介技术和最新的事物、积极参与媒介活动;电子邮箱,网页浏览这样传统的资讯方式保留的同时,在微博上发表观点,开创个人主页,利用BBS、Wechat、Facebook、Titter交友聊天、玩网络游戏,利用各种APP进行娱乐、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学习的渠道呈多样化.因此课堂并不再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自然而然被削弱.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的外语教师应当继续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来帮助自己获得良好的媒介素养,提升正确使用媒体、正确认识和辨别媒体所传播信息的能力,将想要对媒体进行批判的想法行动化.教师善于批判、反思,才能将批判、辨别、分析的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对媒介信息进行筛选与辨别,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选择、理解、分析媒介,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够独立判断、反思甚至批判媒介信息,最终形成良好的素养.

当代的大学外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具有主动运用媒介而非被动接受媒介的意识,具备可以批判性分析媒介现象、分析信息传播者意图的能力,具备可以运用各种媒体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够辨别并选择合适的媒体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整合.也就是说,时代对大学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提出的要求是要具备对各种媒体,尤其是对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操作能力.具体来讲,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理解、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不同的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会有不同的特征,媒介的选择能力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内容、条件等能够选择适合教学的媒体;媒介的整合能力指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授的内容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各种媒体信息与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中的能力;媒介的使用能力指的是教师应当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运用媒体,发挥媒体的真正作用,不能只是为了课件的花样,忽略教学的核心;媒介的辨别与批判能力指的是在搜集所需教学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够运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批判地阅读、收听和观察所得到的媒介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的语境进行分析,搞清楚使用这些信息的意义所在,对其进行论证和综合考虑,全面评估后再传达给学生.由此可见,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技术素养、文化素养,更是一种生活、人文、乃至公民素养,更是当代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

2.2 利用良好媒介素养积极影响并推动“人本、生态”有效课堂的构建

2.2.1 人本课堂的构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自我潜能不断释放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所谓“完整的人”,指的是身体、智力、情感等都能均衡发展的人,所以教学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发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课程的整体设计都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好的条件和氛围来成长,使其成为自我实现者[6];另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认为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知识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内化成自己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进行了自发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真正的学习.所以,好的教学应当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授之以渔”;而不以传授知识为主,“授之以鱼”;此外,教师应当发展与学生平等、友好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在教学管理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所以人本课堂就是要构建发展学习者能力的课堂,有良好氛围、有意义的课堂,和谐、友好的课堂,学习者能够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课堂.

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促进“人本”课堂的构建并最终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良好的媒介分析能力会帮助教师正确地使用媒体,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有能力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他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判断与反馈,最终把所学知识与信息内化,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为将来的使用做储备;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讨,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良好的媒介选择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所需知识的来源,并对所选知识进行基本的辨别与筛选;教师良好的素养,广博的知识面以及对事物客观独到的看法都会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引发积极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人本主义教学观重视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估,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7].教师良好的媒介辨别与批判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把批判分析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辅助他们正确选择、理解、分析媒介,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有能力完成对自己的评估;具备良好的媒介辨别与批判能力能够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需求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最终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与精力来对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估.

再次,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可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得信息的交流和取得变得空前重要.因此教师良好的媒介使用能力会让教师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注意力集中到培养能不断学习的人,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主动而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能够主动运用媒介才能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选用优秀的教学软件与课件,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它教学资源.通过教师运用媒体、选择媒体技术并且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整合技术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

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这就意味着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只会听说读写译的工匠,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学校和教师应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以营造随需应变的拟态环境构建模式[8].优秀的教育关注的应当是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的发展.教师良好的媒介整合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教材,挖掘教材与学习资源中的人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良好的媒介整合能力能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选择合适、够用的媒体,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方面能够更加注重资源的创建与选择.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环境,解放学生、开拓视野,创设轻松、真实、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师生创设共同组织活动,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增加课堂教学之外的人际交往和关心、帮助的机会,使师生关系成为可以用情感交流的、亲和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对待,帮助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2.2.2 生态课堂的构建

大学外语这门课程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和结构的有机体,其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这个有机体中,各个教学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各教学要素与内外环境间保持不断的交互作用,这一过程体现着大学英语教学的平衡和稳定[9].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英语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正如陈坚林教授所说:“我们说外语教学是个系统,除了用系统论的方法,还应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外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外语教学系统实际上还是一种生态系统.”它是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生态外语教学观就是把外语教学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认为外语学习是学生利用外界的机会与条件,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学习生命不断延续的过程.生态外语教学观主张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生态主体就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学生与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各自独立的生态系统,即微观生态系统.每个人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而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不同的个体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和相互磨合、适应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则是指广义上的课堂环境,包括课堂设施和布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材等教学媒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情感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与环境的关系等、各种课堂文化(荣誉班级、学习氛围等)和规章制度等[10].

高校外语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促进外语课堂平衡、高效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外语教师良好的媒介辨别与批判能力使得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批判地阅读、听和观察所收集的信息,充分利用英语学习带给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降低其消极影响,比如学生的焦虑、不安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也会极大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更好得地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师生种群形成这种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会利于良好大学英语群落的形成.

其次,高校外语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推动课堂“生态”运转,构建生态、良性循环的课堂.在数字技术时代,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学生的课堂活动都离不开数字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所创设的环境.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中心、网络学习平台、校园网等构成了丰富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创设出的各种学习情境为学生运用和实践英语技能和知识提供了条件和平台.教师良好的媒介整合能力使得教师可以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背景知识的展示,学生网上学习任务的完成、小组活动的进行(短剧表演、模拟职场、视频制作等任务)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环境以及对媒体的使用与整合.教师使用和选择媒体,并且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运用与整合媒体才能发挥媒体真正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理想外语学习环境的创设.

再次,数字时代下的新兴媒体技术可以是课堂有效构建的工具,但更应该是师生自己构建知识,进行认知加工的工具.教师很好地使用教学媒体和工具,具备这方面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信息化的理念和意识,更加有效的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在这样不断更新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然,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开发和利用资源,按照学生自己的计划和实际情况,使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也是教师良好媒介素养带动下的良性生态循环.另外,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材料有教材、教学资料、教学媒体、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生态资源.这些生态资源帮助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物质循环,同时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英语学习的载体.为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教师良好的媒介分析、辨别与使用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媒体、网络这些生态资源以及教学要素,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利用和开发媒体资源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并对学生对生态资源所承载的信息的消化和吸收产生更大的影响.

最后,现如今的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营造教学生态环境和师生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促进并影响着其他的生态因子,与其他各教学生态因子相互作用构成大学外语一个大的有机整体.作为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大学外语教师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学习任务、开展各种教学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借鉴,在师生共同体验、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从而最终促进整个学生群落的成长.

3 结语

作为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育永远在体现时代变迁的前沿,受到社会发展与变化的影响并最终促进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是这一过程对社会变迁体会最深,最有话语权的群体.高校的外语教师承担着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历次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都曾在高校外语学院、外语教师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教师们在响应改革号召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以便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们都认为站在原地不动就是一种退步,与时俱进是当代的外语教师真真要铭记的.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的高校外语又一次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资源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授效果的评估等等无一能离开先进的媒介与技术.因此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是这个时代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做到的,同时对媒介素养的重视也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更宽阔的视野.有了好的媒介素养,就要用这样的素养构建更加有效的课堂,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以人为本、师生关系和谐的人本和能够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课堂.高校外语教师良好的媒介分析、选择、辨别与批判、使用、整合的能力能够积极促进并推动人本、生态课堂各个层面的有效构建,从教材的使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微观视角到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课堂环境的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宏观领域.高校外语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教师将先进的、优秀的教学理念与手段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为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服务,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最终落脚点.

〔1〕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J].今传媒,2008 (2).

〔2〕Cyndy Scheibe and Faith Rogow.12BasicWaysto Integrate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o Any Curriculum[J].Project Look Sharp,2008,(7).

〔3〕王靖,陈卫东,刘卫春.媒介素养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12(1).

〔4〕郑友奇.媒介素养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学研究,2013(4).

〔5〕袁继春.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冉玉体.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3).

〔7〕朱江.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8〕秦秀白.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兼谈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的编写理念[J].外语电化教学,2008(5).

〔9〕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于山东省三所高等院校的教学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0〕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G642.421

A

1673-260X(2015)12-0182-04

2014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138)

猜你喜欢
外语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