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的途径及策略研究

2015-03-20 01:49曹剑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绥化市生源城乡

曹剑丽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绥化市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的途径及策略研究

曹剑丽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本文从城乡区别、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择校及民办教育几个方面展开,探寻促进绥化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绥化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途径及策略

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全市共有人口543万人,非农业人口144万人,农业人口399万人.由于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绥化市的义务教育发展呈现不均衡现状.主要表现为:(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2)城市内校际差距明显,“择校”现象普遍;(3)留守儿童成为义务教育的薄弱群体;(4)民办教育发展不成熟.破解这些难题是绥化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1 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体制有密切联系.在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体制的约束下,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入学政策和教师政策等皆倾向于城市.这些政策使大量的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机会分配的严重失衡.这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在起点上就出现了不平衡.近年来,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广为关注,政府已在不断出台各项措施,变革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不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而言,急需的就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均衡安排财政经费、均衡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组织校长教师培训和流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对于绥化市一个以农业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城市,深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辖区内的义务教育主体是被这种体制长期忽视的农村义务教育,因此,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难题颇多,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历史的亏欠,一朝难以抚平.这个亏欠不是地方政府造成的,弥补这个亏欠时也不能单纯依赖能力有限的地方政府.在财政投入这个问题上,需要省级政府甚至于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急需建立地方政府与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以保障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弥补城乡之间投入的不均衡性.除却财政投入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相关的政策,包括学生入学政策、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教师的待遇等问题.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在这些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是一两项措施就能解决的,而是建立一个区别于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一套新的教育体制.在这个新的教育体制下,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共同参与,分担不同的义务.同时,从义务教育管理的角度,需要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这套体制的基点就是城乡平等.这个平等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这是破解之道.

2 极力推进农村学校重新布局

现在的绥化市农村学校布局,从村开始就有小学、中学.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很多适龄儿童随迁入城就读,导致生源减少.同时,留在农村的学生,由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致使村里的孩子去乡里上学、乡里的孩子去镇里读书、镇里的孩子去县里读书.生源逐渐减少,致使处于最低端的村学校出现空校情况,其他的学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以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为例:永安镇原有一所小学,两所中学.现在小学已经荒废,有三间教室的房顶已经坍塌,教室和操场都被周围的村民用来存放东西了.已经没有了学校的样子.两所中学已经合并为一所,就是合并之后生源也不充足.这还是镇里的小学和中学,村里学校的情况更严重.因此,农村学校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布局,大胆的撤点并校,集中教育资源,全力发展这些学校.

撤点并校之后,势必会产生学生上学时的路途问题.因此,撤点并校之后,可以考虑建设寄宿式学校,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 科学推进农村薄弱学校走出困境

农村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都比较薄弱.农村薄弱学校在寻求发展时,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包括:教育投资、教师待遇等方面.农村薄弱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导致现在的校舍年久失修、教学设备落后.增加对农村薄弱学校的财政投入,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在硬件上达标.其次,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目前,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情况正是农村薄弱学校最大的短板.因此,需要政府在教师配置、教师待遇上给予支持,以保证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

农村薄弱学校除却硬件设施方面的欠缺外,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水平方面也有很大不足.这一点需要城市学校给予支持.可以采取城市校长和骨干教师轮流制,为农村学校提供优秀经验.同时,也可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直接为农村学校输送远程优质教育资源.

农村薄弱学校也可以寻求地方师范院校的支持,师范院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能力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帮助.绥化市唯一一所省属高校绥化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大学,但其前身是师范院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高校为属地提供服务的活动,针对绥化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满编,但教师第一学历达标率低、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绥化学院师范生实习支教采取滚动式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方式,即两个师范生为一组,分上下学期滚动式顶替在编(或缺编)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完成一学年的教学任务;被顶岗农村教师,免费到学校接受系统培训,解决农村教师工学矛盾和培训机会少等问题,促进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师范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较强,易与中小学生沟通融洽,他们为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去了新的知识和信息,改进了农村学校教学状况,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

顶岗式实习支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活动.师范生受到了生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理想教育,教师技能和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通过免费培训和横向交流,改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业务能力;农村学校缓解了师资匮乏状况,优化了师资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唤醒了乡村孩子向往知识、向往外部世界的梦想,激发了学习热情;解决了高校师范生实习难的问题,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师培养质量.

4 极力加强留守儿童教育

绥化市总人口543万人,其中留守儿童约占80多万,是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之多.他们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老人们一旦生病,他们的生活将无人照顾.他们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亲情的缺席,魔手的侵袭,各种意外的不期而至,使留守儿童成为最易被伤害与遗忘的群体.缺乏亲情,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有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如何让留守儿童变得阳光些,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难题,沉重地摆在了大家面前.曼德拉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

留守儿童缺少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这个本来应该由家庭完成的教育,因为家庭成员的外出,而进入社会范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去解决的难题.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布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西部地区农村开始广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家的温暖,更是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安全、健康的童年.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校可以同时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寄宿学校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的教育资源,以保证留守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寄宿学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管理学生的生活.这里要说明一点,生活老师不是单纯的舍务老师,生活老师要关心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生活老师是留守儿童临时的“父母”,一支优秀的生活教师队伍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关键.

5 科学破解城市的“择校”难题

绥化市内的中学中,绥化市一中、肇东一中及庆安中学是非常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而一些门庭冷落的学校也有很多.“择校”实质上是教育领域里的一种市场竞争,是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破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难题,早已引起社会更方面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破解“择校”问题,都指出“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但是,没有了“重点校、重点班”的称呼,就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了吗?学生和家长仅仅是在意“重点校、重点班”的称呼吗?不是的,他们在乎的是其背后优秀的教学质量,一个能够给学生带来锦绣前程的教育助力!所以即便没有了“重点校、重点班”的称呼,这些学校也一样趋之若鹜.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户籍管学籍,按学区入学.“按学区入学”在保证“有学上”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和家长不在满足于“有学上”,还要求“上好学”.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无权扼杀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就如同高考,我们没有人让学生“按学区”上大学,而是尊重学生个人的志愿.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怎样不让学生和家长“择校”,而是要考虑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是不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面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都是优秀的,想必“择校”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当然,无论学校发展到什么阶段,教育质量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我们同样不能拒绝这种选择.研究墨西哥、巴西两国的教育,我们得到以下启示:政府保证公平、市场提供选择.政府通过公立教育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受教育的需要,保障教育的公平性;而私人办学则是瞄准中高收入人群,满足他们的选择性需求.当我们的义务教育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按学区”就读“薄弱学校”,这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我们一贯执行的“按学区入学”是教育领域里的“计划教育”,他在为学生提供上学机会的同时,也为学校送去了固定的生源.那么学校在有了固定生源的保障后,有一些学校就失去了进取心,放松了教学管理,犹如撞钟的和尚一样,日复一日.这也是学校中最终出现优胜劣汰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认可择校,尊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通过“择校”来调配生源,并及时调整生源背后的财政投入、教育政策及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后续措施,保障受选择学校的教育过程.没有生源就失去了一切.这样可以为薄弱学校注入竞争活力,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失去了拐杖后,薄弱学校也许能够真正走出“薄弱”.

6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在绥化市所属十个县(市、区)中,“民办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乡镇农村只有少数临时补课性质的补习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办学校.以北林区为例,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只有哈北、佳音、泰伦、神童等几所,而且这些民办学院主要针对的是幼儿园和小学外语辅导.其他县(市)情况与北林区大体类似.这些民办学校都是短期培训性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几乎没有.相比于民办培训学校争抢生源的状况,学生却在渴求更多的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民办义务教育,增加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就读机会.民办义务教育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政府要积极疏导社会力量,让他们投身到义务教育中来,提供更多的义务教育资源.

〔1〕鲍传友.转型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政策取向[J].教育科学,2007(10).

〔2〕鲍传友.“后普九”阶段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与政府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8(03).

〔3〕司晓宏,毛建青.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2).

〔4〕杨银付.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凝聚理想的探索和创新[J].特别关注,2009(04).

〔5〕杨兆山,姚姿如.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06).

G522.3

A

1673-260X(2015)12-0218-03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十二五规划项目(JJD1211015)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绥化市生源城乡
“我”的说明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童年趣事
夜空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图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