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研究

2015-03-20 01:49夏芳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安徽职业高职

夏芳莉

(1.安徽大学;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构建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研究

夏芳莉1,2

(1.安徽大学;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通过对安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安徽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从“大教育”体系建设、职教发展方式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安徽区域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与规划战略目标、任务.

现代职业教育;“大教育”体系;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1 安徽高职发展现状分析

1.1 高职发展呈一定规模

经过十年的积聚发展,我省高等职业院校达到70余所,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等教育达50%,教育规模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围绕市场经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院校的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在调整后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校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办学硬软条件日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为一方经济发展、教育改革做贡献.

1.2 发展态势前景较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发展高职教育是建设职教大省、职教强省的重要方面,在省委、省政府“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举,强力推进‘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要求影响下,高职教育发展前景不可低估.

近年来,我省经济总量排名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已位居中部前列.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大环境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必然快速增长.推进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等都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3 高职教育存在问题

总体看,省内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不足”和“不够”.“不足”是培养能力不足、改革不足;“不够”是服务不够、贡献不够.体现为高职教育地区、行业、类型发展不平衡;办学、管理、培养模式的不够稳定成熟;办学理念思路不清晰;高职院校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不够鲜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还不高;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学科专业设置欠科学;课程内容过僵化;学科教育趋同且趋向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双师结构建设、专兼职教师培养需进一步完善等等.

2 建设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1 建设“大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的需求规律”.那么安徽省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以安徽经济为前提,以安徽省情为依据,结合地方特点与产业发展方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需求,协调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适应、互为补充的关系,构建与其它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以建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统筹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的“大教育”体系构筑,为安徽的教育发展、产业升级、经济腾飞提供理论支持、智力保障和体系架构.

2.2 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我省的经济总体实力决定着省内职业院校的发展、经济结构影响着职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效益和速度.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职业教育对安徽经济的发展有着能动作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努力创新职教理念,转变职教发展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技术支撑.

2.2.1 注重提高质量

质量是永恒的生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学生数量上,更应体系于文化的积淀、内涵的发展、办学水平的提升上,培养职业道德为社会普遍认可、职业技能与行业基本功过硬、就业创业能力强劲、上升空间宽裕、发展动力十足、具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的学生.

2.2.2 促进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型,学习需求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年龄差异化、阶段多重化、需求各异化的特点,毋庸置疑,多元化人才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使之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2.3 转换办学机制

2014年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发布后,各高校纷纷成立理事会,增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合作.乘此东风,职业教育也应集聚各方力量、聚合多方资源,凝心聚力谋发展,邀请政府、行业、企业乃至全社会参与办学机制,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其发展生机与活力.

2.3 系统培养技能人才

人才是活跃市场、推进改革、革新技术的原动力.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建设系统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推动省内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更新升级、劳动力素能提升、产品推陈出新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助推作用,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良性运行、高效发展的无缝对接.

2.3.1 系统调整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开展专业应围绕省内重点发展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建立专业教学标准.

2.3.2 系统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将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密切结合现代企业实际,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重在实习实训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及就业创业能力.

2.4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2.4.1 坚持育人为本

育人德为先,树人先树德.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在演讲比赛、文娱活动等素质培养活动中,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纳入到道德讲堂、学生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且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塑造职业精神.

2.4.2 优化培养方案

结合安徽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岗位对于人才能力的需要,与行业企业共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就业时持有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引进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2.4.3 加强实践教学

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既开拓眼界、锻炼胆魄又积极实践所学知识技能;校外与对口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定向顶岗实习实训合同,课堂延伸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5.1 创新师资管理制度

2014年-2015年,省厅已在各职业院校开展职称评审标准的调研工作,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技术技能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新标准有待出台,新的评审标准将成为改革师资管理的风向标,教师的评聘与绩效考核的内容更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型,重视体现应用型特点的参与企业设计应用、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等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考量.

2.5.2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参考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校方共同参与培养培训专业教师工作.专业教师定期前往对口企事业单位挂职实践成为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必须具备的考核要素,在与优秀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实践基地后,定期定额安排教师前往实践,实践结束需提交挂职实践总结.职业教育单位不定时安排人事、教务、督导共同组成的检查监督团前往实践单位了解教师在实践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实践企事业单位共同形成书面评价报告.

尊重教师,尊重大师,鼓励教师参与教坛新秀、教学名师的评选,加大对行业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的支持,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带动专业的发展,促进教学团队的建立.

2.5.3 加快“双师”队伍建设

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重视对具有高级技师资质教师的任用,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优先考虑此类教师,以推动“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6.

〔3〕何艳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4〕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特点和发展途径[J].职教论坛,1995(7).

〔5〕黎珍珍.“双体系、多模式”培养四种能力高职人才[J].管理观察,2009(4).

〔6〕周丽娟.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研究综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7〕吕慧.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8〕刘军.促进安徽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和策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9〕张雪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范其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G710

A

1673-260X(2015)12-0227-0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5B010);2015年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2015LX163)

猜你喜欢
安徽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