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缘”与身份认同:祖籍地信仰与海外华人
——以猴屿张村与新加坡潘家村为例

2015-03-20 15:59袁佳方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家村华人

袁佳方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神缘”与身份认同:祖籍地信仰与海外华人
——以猴屿张村与新加坡潘家村为例

袁佳方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凡是从农业老家迁移到四围边地的子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传统”。对海外华人而言,这“传统”便是由祖籍地带入的“五缘”,维持海外华人乡土社区的基本架构。随代际繁衍,与迁入地融合,“五缘”面临着解构,来自祖籍地的民间信仰——“神缘”,在华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海外华人;身份认同;五缘

一、华人身份认同

“华人”是指“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其对应英文概念‘Ethnic Chinese’”。[1]血缘判断不难,而如何判断个体是否“保持中华文化”则是一个复杂的认同问题。

(一)何为认同?

20世纪40年代,埃里克森(Erikson,E. H.)最早将“认同”引入心理学,在研究中使用了“自我身份”(Ego Identity)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来定义,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对这些认同危机的解决,即对自我身份的不断认知。斯特劳斯(Strauss,L.)进一步指出,“认同”必然与自我评价(来自自我和他者)相联系,斯特劳斯将研究重点放在人们相互间如何联结在一起并相互影响,即强调“自我”与“他者”互动。在群际关系研究中,泰弗尔(Tajfel,H.)创立“社会认同”概念,即“个人对他从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并且群体成员资格对他具有情感和价值意义”。[2]

综上,认同是一种“身份认同”,是指自我认为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这个“身份”需要通过“我”与“他者”的互动来建构,是个人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归属问题,阐述个体内在的情感依附、态度倾向和外显的行为表现,并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具体到海外华人,“身份认同”反映在两方面。1.主观上是否愿意保留“中华文化”。2.身份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即身份不仅根植于行为体自我领悟,还依赖于他者对行为体的“再现”,并与行为体的自我领悟达成一致。[3]也就是说,确认华人身份,除行为体自身对华人身份的认知,还需要他者对这一认知予以确认,这样华人身份才得以建构。

二、“五缘”与海外华人乡土社区

海外华人是否认同其华人身份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海外华人社区,有着密切联系,而“五缘”正是乡土社区的根基所在。

(一)何为“五缘”

1989年,在福建漳州召开“纪念吴本诞辰10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海社科院林其锬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中国伦理中心主义文化,一个突出点就是重视人际间‘五缘’关系”。亲缘(宗族亲戚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供奉神祗宗教关系)、业缘(同业、同学关系)、物缘(因物而发生的关系),这“五缘”是认同感、亲和感和内聚力的体现,是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的理论抽象。[4]

(二)海外华人乡土社区

海外华人乡土社区,主要是指海外华人传统聚居区,如唐人街等。这些地方虽脱离祖籍国,但仍能通过“五缘”来维持乡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

潘家村①潘家村位于新加坡义顺区。早期移民为福建南安炉内乡迁出的潘姓邑人,这些宗亲共同兴建与家乡一样的供奉潘家祖神的横山庙,并以此为中心(神缘),组成一个以“五缘”为纽带的海外社区:来自炉内乡的族人多是先到横山庙落脚再谋出路,如尚无出路,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横山庙理事会则会让他们留下来建房种田,房租、田租相当优惠。直到二战前,潘家村适婚青年仍是挑选同籍贯者通婚。[5]

在猴屿张村②猴屿张村位于福建省长乐市猴屿乡,笔者曾于此开展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调查时,据曾任美中工商联合会会长的张子霖先生口述,其父张天振1948年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随外轮下南洋至新加坡做海员,51年“跳船”③“跳船”是指随外轮合法靠岸入境,但未随船按期离境的非法滞留方式。到美国以中餐馆起家。张子霖先生从未见过父亲,直到77年他29岁到美国,父子才第一次相认。这期间,张天振以假结婚获美国身份,随后以家庭团聚为由帮张子霖来美,张子霖先生再以亲缘为基础将整个家族迁移美国。

正是“亲缘”的力量,让海外华人即使费尽千辛万苦也要让家庭团聚。在儿女婚姻方面,张子霖先生也是从美国回猴屿为儿子“挑媳妇”,大多数猴屿籍海外乡亲也是如此。据猴屿乡领导介绍,猴屿乡四个行政村,户籍人口约5 000人,实际在册约3 100人,而在美的猴屿人大概26 000人。这便出现人口“倒挂”现象,正如研究华人非法移民的美国学者胡德(Hood,M.)所言:“在福建某些村落,移民到美国已达到了自然极限”。近似整村搬迁的移民自然也将祖籍地社区架构移植到海外。在祖籍地维持村落秩序,维系人际关系的“五缘”也因此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继续发挥作用,持续建构者华人身份认同。

(三)“五缘”解构与海外华人乡土社区的解体

早期移民海外的第一代、第二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基本上从事中餐馆行业(业缘),但随着时间推移,海外华人的第三代、第四代普遍能接受良好教育。就猴屿张村而言,目前张村人在美国拥有博士、学者、专家、教授头衔的就有150多人,毕业于全美前十名综合性名牌大学的有近百名。张村现在是福建侨乡中有名的“博士村”。[6]这些优秀移民后代绝大多数都不会再度从事低端的餐饮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五缘”中的“业缘”逐渐瓦解。海外华人高学历人才择业范围广泛,不会只局限于传统的华人乡土社区,而是放眼全美、甚至全世界,这样必然削弱“地缘”纽带。随着“业缘”和“地缘”的削弱,“物缘”自然随之解体。

三、“神缘”身份认同方面的作用凸显

(一)以“宗族意识”为核心的民间信仰

面对海外华人社区的解体趋势以及“五缘”的消解,“神缘”的作用却相对稳固。

福建师范大学林国平教授在《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一书中将福建众多神灵归结为四类。1.海神。福建东南面海,自古社会经济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而在喜怒无常的大海中,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福建的海神信仰特别发达,形成了以妈祖为代表的海神系统。2.医药神。地处亚热带的福建,气候炎热潮湿,自古瘟疫盛行,而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在无处寻医的情况下只能向神明、巫术求助,“信巫不信医”,人们期待用超自然的力量消灭瘟疫,形成了以保生大帝、临水夫人为代表的医药神系统。3.开基神。福建是移民社会,在新的居住地开创新生活的过程中,涌现的杰出领袖受到百姓的爱戴,其去世后便被尊为开基祖,成为一方保护神,如开闽圣王王审知、开漳圣王陈元光等等。4.农业神。古代,福建经济主体是农业,而福建地区干旱、洪涝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严重,与此相适应,出现农业保护神,张圣君就是福建地区影响最大的农业神。[7]

在猴屿张村走访时,在村敬老院发现一张名为“猴屿张家神圣组收支月报表”的公示表格,列有张村所供奉的神灵以及每位神灵在2014年2、3月间分别收到的信众香火钱。从表中可看出,香火钱最多的是“将军庙”,而“将军庙”供奉的正是猴屿张村入闽开基始祖张睦。据张村村干部介绍:“在外面的人,现在春节、清明节都不怎么回来了,游神的时候回来的人比较多”,而所谓“游神”,正是张睦诞辰日的庆祝活动,由此可见“神缘”的特殊作用。

同样,潘家村的乡土社区也是以横山庙为中心。横山庙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潘家族人将其奉为祖神。潘家村内的横山庙是潘家村先民从老家南安炉内乡横山庙“分炉”带到新加坡的。

(二)“神缘”让华人认知其为华人

华人对其身份的认同是个群体心理问题,需要自我认知,但更重要的是个体所属群体与个体的互动,因为,正是由群体作为“他者”,来确认个体的“身份”。

在调查中了解到,美国的猴屿张村人现在每年也会在其“开基祖”诞辰日举行大型的“游神”活动。它不仅增进乡土社区的凝聚力,更重要、更有深远意义的是,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在不断加强海外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互动,这对海外华人的新生代后裔尤为重要。正如潘家村一位老人所言,虽然潘家村日益萎缩,但在外面的年轻人每年九月——潘家祖神诞辰的时候,都会回来。

可以断言,如果海外华人,特别是新生代华人后裔一直保持着与“神缘”纽带的互动,那么他们对自己的华人身份便不会丧失。这一切入点不仅是华侨华人研究的新领域,对侨务工作者来说也是极具启发意义。充分利用“神缘”纽带,创造机会让海外华人,特别是新生代华裔与祖籍国互动,对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中国的国家利益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0-52.

[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2.

[4]沈永林,黄凯锋.“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J].社会科学,2009,(10).

[5]林孝胜.潘家村史[M].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1.73.

[6]陈国铃.猴屿张村人在美国[EB/OL].http:// www.clxqb.cn/ReadNews.asp NewsID=9404. 2015-05-10

[7]林明生.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1.

【责任编辑:王 崇】

D633

A

1673-7725(2015)07-0062-03

2015-05-10

袁佳方,女,北京人,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和华人华侨研究。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家村华人
何为“华人”?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摆渡者的声音——对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电影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