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诗词中的“人间佛教”思想新探
——以《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

2015-03-20 17:02伊家慧
文化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赵朴初佛教人间

伊家慧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人间佛教”从太虚大师首先明确提出到赵朴初先生的革新,经历了百余年时间,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佛教发展都与这里理想分不开。“人间佛教”就是要在人间建立一片净土,首先自己发大愿,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要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使人们变得纯洁美好。[1]“人间佛教”思想自太虚大师创立以来,经过了数位高僧大德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巨赞、正果、法尊、印顺、星云、圣严、惟贤、演培、隆根、茗山、昌明、净慧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 年,赵朴初先生撰写《佛教常识问答》,并在《法音》上连载数篇,“人间佛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深化与升华,他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大力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83 年,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明确提出当代中国要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儒释道”和合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人间佛教”带有普世价值又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人共有的“中国梦”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人间佛教”是人文精神的高级形态,也是大乘佛教救世精神的高度概括。“人间佛教”的理想是在人间建立如佛陀理想的世界,其具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先生指出:“应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发扬中国佛家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顺应世界时代潮流。具体在21 世纪的中国:使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相适应;体现并落实佛教教育的重要性;发扬佛教普渡慈航的精神,广济世间;坚持和谐社会理想,维护世界和平。

赵朴初先生的诗词和书法造诣也很高,多年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大师和现代重要的诗人。赵朴初的书法,洒脱清俊,大气而又不失细腻,渗透出一种学佛之人特有的气质。启功先生说:“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他的诗词曲曾结集出版过《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韵文集》,本文以《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赵朴初的诗词曲中表达出来的核心精神便是他的佛性和佛心,处处充盈着“爱”,从祖国到佛教,从河山到朋友。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又贯穿始终,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深入分析。

一、将“人间佛教”思想作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核心思想

“人间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几千年发展智慧的结晶,是佛教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的需要和其问题的解决途径,具有鲜明的概括性、创造性、时代性和前瞻性。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其诗词中多有体现,既有对于佛教发展的殷切期盼和谆谆教诲,也有对佛教历史的感叹与展望,从中又能看出先生对于佛教的如海深情。

太虚法师曾向赵朴初先生赠送其著作《人生佛教》,勉励其为中国佛教之发展努力奋斗。赵朴初先生为此在其作于1947 年的《太虚法师挽诗》中感慨到:“遗嘱分明今始悟,先几隐约话头参。”[3]可见其认识到对于“人间佛教”思想发展责任之重大、意义之深远。先生在1953 年5 月《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一诗中已表达了其对于“人间佛教”中国梦之展望:“喜气满天下,人间净正浓。群观大地动,始悟众生奇。嘉会空千古,虚怀应万机。降魔成等觉,因果证同时。”[4]在他看来,“人间佛教”的实现将会是佛教界的盛事,同时也是全社会“法喜充满”的时刻。

1983 年的《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献词》中回顾了佛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并展望其未来:“像教东流,垂二千载。群贤缵绪,传灯继代。神州鼎革,涤瑕存粹。盛世胜缘,创设佛会。各族缁素,水乳交融。爱国爱教,行愿深宏。煌煌慧业,霭霭慈云。五洲四海,共结芳邻。添负仔肩,时凛冰渊。光流云涌,弹指卅年。仰我同道,齐发大心。阐扬圣教,利乐有情。”[5]佛教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佛教的发展。中国佛教具有优良传统,而佛教协会的建立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爱国爱教、慈航普度是佛教协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人间佛教”精神的最好诠释。

诗词中又多次提出要实现这种理想如何去做的问题,1954 年的《天童寺杂诗》中即谈到对于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注重学术的优良传统之发扬:“举起锄头开净土,打开书本透重关。”[6]只有举起锄头,佛教才能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成为和人民群众平等的存在;只有打开书本,佛教思想才能得以发展和深化;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要求在中国佛教领域的应用。在先生看来,“人间佛教”就是佛教界的中国梦,要想实现就必须将每一个佛教界人士的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每个人的梦印刻在中国梦中,每个佛教人的历史就是中国佛教的历史,每个佛教人的中国梦就是佛教的中国梦,而“举起锄头”和“打开书本”是这个中国梦实现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好途径。

将“人间佛教”思想作为核心思想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赵朴初先生的宏愿需要后来人去奋发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二、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佛教向来提倡不杀生、不争斗,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赵朴初先生提出的“人间佛教”正是对于这种理念的发展与深化。当世界处于危难之中时,佛教界理应起到应有的作用,传播和平友好理念,发挥信仰感化功能,将和平之声传播到世界的角角落落。1985 年的《题杭州净慈禅寺大梵钟》中就有:“千秋万世,同唱和平。”[7]和平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群人就可以轻松构建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赵朴初先生曾多年畅游世界各国,尤其是有着深厚佛教文化传统之国家,促进佛教国际友好交流,并感慨成诗,可谓对于“人间佛教”理想的亲身实践。1957 年的《亚非团结大会(四首选二)》中有:“以此迓和和必致,以此止战战必止。十七亿人心相同,必能创造新历史。”[8]在谈到中缅关系的《普天乐·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志庆》中有:“好邻居世代胞波。”[9]他将缅甸人民视为同胞兄弟,“远亲不如近邻”,提倡睦邻友好。1997 年的《无锡纪游杂咏·灵山大佛》中有:“喜见朋来狮子国,和平世界共心期。”[10]1956 年的《印度纪行杂诗·赠印度友人(二首)》中有:“二千年史分明道,中印人民是弟兄。……东方聚起和平塔,十亿人民作主张。”[11]在他看来,具有佛教文化传统的诸国的佛教界,更是应当携手并肩共同促进国际友好交流与维护世界和平。

1955 年的《访问日本杂诗》是一组倡导世界和平的诗,尤其对于战争对于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创伤进行了深刻而充满悲悯的剖析。其中《一九五五年八月二日,由京起飞,途中遇雨,过后霁色转佳》中有:“奋翼朝阳天气新,宾朋挥手祝和平。云围雨阵都冲过,更喜天空分外青。”[12]其中《八月九日,飞抵东京》中有:“我来沧海不扬波,万里云开喜气多。去杀胜残凭众力,大家携手唱平和。”[13]赵朴初先生认为,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灾难性事件和解决国际争端的错误方式,人民不应当成为牺牲品,佛教界应当坚持和平精神,普度众生。《访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心地》中有:“当时一弹半长崎,万屋成尘地满尸。今日来观犹动魄,十年教训起深思。”[14]《八月十八日,日本佛教界为中国在日殉难烈士及中国佛教协会故会长圆瑛法师示寂三周年举行法会》中有:“普门一念同回向,礼赞香花忏悔辞。识得和平为佛事,十方世界共扶持。”[15]《游箱根》中有:“人间净土非难得,为取和平万万年。”[16]1964 年作品《玄中双齿铭》中有:“保卫和平护真理,力制修罗真佛子。……共为众生增福祉,人间净土看兴起。”[17]只有发挥佛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特殊的力量,才能真正将世界打造成一个人间净土。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佛教界发挥功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佛教界人士的勤恳努力。

三、爱祖国,爱佛教

走过近一百年的人生岁月,赵朴初先生一直是一个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者,在七十余年的岁月风云中,怀抱普渡慈航之心,领导中国佛教界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携手并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爱祖国、爱佛教是“人间佛教”精神的根本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将国家的安危同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将个人的中国梦融入到国家的中国梦中。

赵朴初先生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从战争到和平,从国家陷入危机到转危为安开启发展的新道路,这些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无一不在他的诗词中有所体现。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更与诸领袖有着深厚的友谊。1953 年,赵朴初等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与国际佛教界的交流日渐增多。赵朴初经常陪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友人。

抗日战争时期赵朴初便认识了陈毅,并结下了深厚友谊。上海解放后,他成为陈毅市长的下属。当时,赵朴初就写了多首赞美陈毅的诗。到北京后,陈毅主管外交工作,赵朴初做宗教工作,两人经常往来,写诗唱和。1972 年,陈毅去世,他曾作《陈毅同志挽诗》:“殊勋炳世间,直声满天下。刚肠忌鬼域,迅雷发叱咤。赖有尧日护,差免跖斧伐。众望方喁喁,何期大树拔?岂徒知己感,百年一席话。恸哭非为私,风雨黯华夏。”[18]周恩来与赵朴初私交甚密,可以说是对赵朴初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周恩来欣赏赵朴初先生的才华,介绍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前辈的周恩来也同大家一样称呼他为“赵朴老”。1976 年,周恩来病逝,他也曾作《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终断一线望,永成千载痛。艰难尽瘁身,忧勤损龄梦。相业史谁俦?凡心日许共。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云鹏自风抟,蓬雀徒目送。我惭驽骀姿,期效铅刀用。长思教诲恩,恒居惟自讼。非敢哭其私,直为天下恸。”[19]此后,他又有《朱委员长挽诗》和《毛主席挽诗二首》分别表达了对于二人逝世之沉痛哀悼以及对于新中国发展之感叹。伟人既逝,生者更当奋发图强,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史垂不朽功,人勉征程迴。绕床想英烈,无语泪如绠。”[20]

1981 年,宋庆龄先生去世,赵朴初先生作诗《宋庆龄名誉主席挽诗》赞颂宋庆龄先生:“致身早许酬邦国,瞑目真能贯始终。”[21]1992年,邓颖超先生去世时,他又赋诗一首《邓颖超大姊挽诗》:“温语见深慈,留影存千古。往事堪回思,点滴增酸楚。非为一人哀,天下失慈母。”[22]解放前期,赵朴初与邓小平在上海开始了交往,后成为至交。邓小平同志去世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先生更是感慨异常,写道:“泪作江河四海倾,神州忍见大星沉,雄才远识无俦亚,盛德丰功孰比伦?永忆十年遭丧乱,端凭巨手转乾坤,哀思共勉遵遗教,待展宏图耀古今。”[23]

赵朴初先生的一生首先爱祖国,然后爱佛教,其对于佛教的热爱深入到其作品的角角落落。1987 年佛诞日的《金陵刻经处成立一百二十周年纪念献辞并序》:“教宗贤首,行在净土。法相传灯,远绍竺祖。历经劫难,盛世欣逢。巍然重光,与国永隆。”[24]1990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两会上讲话》中有:“佛法云何在?佛法云何护?佛法在世间,应机谐百族。”[25]他对佛教发展的殷切期盼溢于言表,佛教在其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1998 年的《中国佛教两千年志庆》:“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誓续慧灯无尽际,时轮再转二千年。”[26]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发展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更是一段艰辛而伟大的历程,佛教应当拥有更好的未来,佛教界人士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

赵朴初先生弥留之际在其遗嘱以后赋诗一首:“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魂兮无我,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27]坦然豁达,高洁智慧,这就是一代佛教领袖的一生,更是对于“人间佛教”精神完美诠释的一生。

[1]张化平.“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2]赵朴初.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J]. 法音,1983,(6).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赵朴初.无尽意斋诗词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赵朴初佛教人间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春暖人间
佛教艺术
人间第一情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佛教艺术
赵朴初论佛教徒的公民意识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