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2015-03-20 19:03张存根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林海音旧事

张存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农垦河西分校,甘肃 酒泉 735000)



浅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张存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农垦河西分校,甘肃 酒泉 735000)

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小说,在许多方面明显地体现了林海音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女性小说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本。《城南旧事》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模式,结构更加完整真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实现了叙事结构的多元化。

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艺术;特点及意义

《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本书是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于1960年出版。林海音的文学成就极高,在台湾,她可以说是女性小说祖母级的人物,也是女性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城南旧事》是以她自己幼时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以一个年幼的女孩为主要人物,描写了一个儿童眼里的大人世界。作者借这一角色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城南旧事》的文学成就极高,以下从林海音的生活与《城南旧事》的创作出发,谈一下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林海音与《城南旧事》的创作背景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可以看出,作者给《城南旧事》的主人公取了与自己同样的名字,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但是就小说的定义来说,自然是此英子非彼英子。小说中的英子,眼睛是那么清澈,就连生病时也不会变得浑浊。那种似乎永远也无法让她“满足”的好奇,从她的眼睛里透露出来。无论看什么东西,她都用这种好奇而善良的眼神去注视;无论是什么人,她都认为是好人。在英子的心里,有一个善良美好的小世界。也许就是这份善良和好奇,才让她和一个陌生的小偷成了朋友。可能她觉得,小偷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人们喜欢叫他“小偷”罢了。英子清澈的目光和那个“小偷”叔叔和蔼的笑容掩映在草丛里,融成了一幅带有淡淡神秘色彩的画。英子曾为自己“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而感到苦恼。但正是这种“糊涂”让她看见了另一个世界。当她看见那个被抓起来的小偷正是前几天认识的那个叔叔时,她的眼睛里顿时充满了失望和恐惧[1]。

虽然小说主人公的原型的确是作者本人,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林海音对《城南旧事》的创作不只是生活的照搬而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不少作家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真实性,也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说中的人物,比如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面有很多文章都提到“迅哥”这一人物,这也是增加文章真实性的具体手法。再比如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也是把“马克·吐温”这一名字加入了小说,使小说更加夸张,增加了可读性。

《城南旧事》成书于1960年左右,当时的林海音是四十二岁左右。她三岁从日本返回台湾,五岁随父母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三十岁随丈夫再次回到台湾。所以,北京对林海音的成长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林海音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几乎都是在北京经历的。《城南旧事》应该是林海音在四十多岁重新回想少女时代时而创作的小说。但《城南旧事》又不仅仅是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也融入了一个已经四十多岁的女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城南旧事》起到的是“落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作者根据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思考当时的时代风云,而小说主人公更像是四十岁时的林海音,而不是六七岁时的她。

二、《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城南旧事》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结构更为完整、更加真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其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连续式叙事模式

所谓连续式叙事模式是以思维的连续性为叙事的主要特点,利用不同的事件表达相同的感情为写作主线,将不同的文章串联成整部小说集。值得一提的是,它们虽然是由不同的小说组成,然而所表现出的小说主人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鲜明性格特征却是相同的。如:“英子一家,是从台湾迁到北平的,妈妈不会说北京话,说的是闽南话,把‘惠安馆’说成‘灰娃馆’,爸爸的北京话带着很重的方音,‘惠安馆’成了‘飞安馆’,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1]而小英子的北京话是说得非常地道的,因此,当母亲用方言教她数数时,她能很快地纠正过来:“二十,不是二俗;二十一,不是二俗录一;二十二,不是二俗录二……”[2]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爱的小英子不仅给家里带来了快乐,同时也为惠安馆的秀贞带去了欢笑。连续式叙事模式是《城南旧事》小说的整体特点,“藕断丝连”,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感情,将作者本身的情感融入到每一篇故事中去。读者自然顺着每篇小说所预设的感情线索去体味作者的基本思想。因此,这一叙事方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2.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

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就是先以主人公的思想为切入点,重点描述小说人物的思想活动,从而引出整个事件的构成。一般不注重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与前提条件,更多的是对整个事件的侧面描绘和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以及讲述主人公从事件中受到的思想启发等等。一般来说,新的思想启发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特点有互相照应的作用。比如《惠安馆》一篇中写道,英子每次看到秀贞时都会觉得她笑得很好看。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这本身就为以后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先是通过英子的思想活动交代英子对秀贞这个大家眼中的“疯子”的看法,而后叙述英子与秀贞的交流过程。这种叙事方式能清楚地表达小说内容的内在关联。

3.回忆性叙事方式

回忆性叙事方式,并不是对往事的真实再现,由于时间的距离,作者或小说主人公心态情感的变化融入了作者或小说主人公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这也是造成其独特审美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林海音写《城南旧事》的强烈动机,就是她对童年往事的想念和回忆,这种想念和回忆带有一丝乡愁。台湾的文学评论家这样评论道:“她描写取材并非她真正的故乡——台湾,而是她长成的地方——北平。她和曼斯菲尔德一样有满腔的乡愁,这乡愁并非由台湾引起,却是针对她生活的地方北平而引发的。这乡思如此浓烈感人,她情不由己倾吐对北平的爱慕与饥渴。”[2]林海音通过主人公英子的内心,表达了自己的想念和回忆。这想念和回忆也是对北平的回忆,而老北京已经日渐成为老一辈人心中一个温暖的地方,那胡同、水井和叫卖声,也都同样具有一种美学上的意义。所以,这种回忆,既是主人公英子的,也是作者林海音的,同样也是广大读者的。

4. 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由小见大是一个写作高手惯用的手法。林海音对很多东西的把握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作者通过对英子的描写,让大世界进入到一个小孩子的眼中,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典型写法。再如,写英子帮助秀贞找到她丢失的女儿小桂子这件似乎不起眼的小事,“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2]。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容不下女人未婚先孕,而英子却满含同情地去帮助人们眼中的“疯子”秀贞。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探索人性在社会中的表现,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运用小故事叙述大世界,是典型的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5.相互交叉的叙事方式

格里菲斯曾形象地描述过:“故事像从山顶看到的多股溪流,先从山顶缓慢地、静悄悄地分开往下流,越流越近,越流越急,直到它们汇合成一条感情澎湃的大河。”简单地说,就是在小说中交替地、打乱时序地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这是一个脱胎于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就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方面从主人公英子童年的视角和思维出发,故事虽然有时候并不一定真实,但很有诗意。比如,小英子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她不满意爸爸“赶狼呗”的回答,而说是骆驼要走远道儿,怕一个“人”孤单害怕,所以挂个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又好听又热闹”[2]。另一方面,从英子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的痛苦和不幸,通过英子善良和天真的眼睛过滤,更成为一种深刻的表达力量。比如秀贞的故事,是一个很悲惨、家破人亡的故事,但大部分故事是秀贞本人对英子断断续续叙述出来的。秀贞是一个“疯子”,没有正常的悲伤,英子是一个小孩,不理解故事的悲伤,所以叙述起来,表面上显得很平淡,像拉家常一样,但读者却能从平淡中读出悲伤。这里就形成了秀贞、英子和读者多种视角的相互交叉,表面上看是童年的视角,其实内在里也是成人的视角。

6.准确到位的感情叙述

《城南旧事》承载了作者极深的感情,所以在感情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小说主人公英子虽然是个孩子,但从她所关心的事情上来看,她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作者对英子的思想描写和感情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明白”的感情。英子由于年纪小,所以对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比如,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把秀贞叫“疯子”,她也不明白秀贞和思康叔之间的爱情,不明白兰姨娘和爸爸的暧昧之处,更不明白宋妈和她丈夫黄板牙之间的关系。这种不明白交代得很彻底,也很清楚。因为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少女来说太难。然而这个不明白并不是作者不明白,因为上文中提到过,英子其实是四十多岁的林海音的化身,所以,作者想通过这么一种“不明白”的感情向读者传达更深的含义。作者是明白的,读者是明白的,但是读者跟一个不明白的英子沟通,作者也在跟一个不明白的英子沟通。所以这种感情的创作变得极为巧妙。第二,“明白”的感情。如果说英子年纪小,对这一切都有着纯真的思想,那么文本中却又在很多地方交代了英子的聪明之处。比如在《惠安馆》中,有这么一段:“‘在这玩不要紧,你家来了人找,可别赖是我们姑娘招的你。’‘我不说的啦!’何必这么嘱咐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都知道。妈妈打了一只金镯子,藏在她的小首饰箱里,我从来不会告诉爸爸。”[2]从这一段分明可以看出英子是多么明白事理的一个小女孩,她的聪明甚至超越了她自己的年龄。这时读者或许会发现原来这才是作者真正的化身。所以说这种“明白”运用得相当巧妙,将“明白”的感情也交代了出来。

作者对这两种感情的把握始终是对称平衡的,将感情的两面性交叉在一个小女孩的身上。这种写法妙用了读者与英子的感情交流,让读者把英子当成了自己,而不是一个只会玩乐的六七岁小女孩。所以读《城南旧事》的一大关注点应该是作者对感情的描写和表达。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方法,勾勒出了一个具有鲜活性格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这个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

三、女性小说的特点及意义

女性小说代表作很多,叙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特点。

1.女性小说独立自信的表达方式

女性小说从文学功底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完全达到超越前人的高度,但是女性小说仍能独当一面。首先就是其自信的表达方式,这种自信源于现代女性作家自身的素养。不少人会问,既然现代女性作家从文学功底上来看并没有完全超越前人的高度,那她们是如何维持这种自信的表达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女作家拥有女性天生的细腻和女人独特的感情[3]。其实,这种自信存在于一个不卑不亢的精神层面——自尊。“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是一种极大的自尊,因为自己有人格,就能看得起自己。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毫无地位可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思潮的影响,像林海音这一代女性作家,她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

2.女性小说对女权争取和对思想解放所做的贡献

女性小说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对女权的争取和对思想的解放。无论是日记体女性小说还是自传体女性小说,都融入了这一核心的思想。历史上的女性悲剧是建立在女权丧失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封建社会关于女性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场,然后以一种人民呼吁的形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甚至近现代的作品在描写到封建社会时,也逃不出这一倾向的支配。中国古代许多民间传说的内容都是以女性的悲剧收场,但是都赋予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城南旧事》为例,秀贞之所以被逼疯,是由于她追求爱情不得,然后未婚生育的女孩又被无情地扔掉的缘故,这从侧面描写了当时社会对女权的漠视。而英子的所作所为正是对这种漠视女权现状的一种不解和反叛。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女性命运的轨迹或多或少也已经改变[3]。随着自由、平等的新思想开始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暂且不论成功或失败,这终究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林海音的小说将女性的命运与时代紧紧贴合在一起,以温柔细腻的笔触探索主人公的灵魂深处,以鲜活的形象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女性地位的状况与发展变化,那种长久以来对女性的关怀形成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对探讨女性命运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曹晓华.新世纪长篇女性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肖肖.身体的突围——论女性小说中的身体意象演替[J].兰州学刊,2013(3):222-224.

[3]蔡心瑀.现代性与当代台湾女性小说[J].东南学术,2010(5):154-161.

[责任编辑 龚 勋]

2015-03-23

张存根(1964-),男,河南虞城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汉语言文学教学。

I207.42

A

1008-4630(2015)03-0033-03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林海音旧事
秋的气味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读《城南旧事》有感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