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变迁的跨文化探究

2015-03-20 21:13周斐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变迁

周斐芳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变迁的跨文化探究

周斐芳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摘要: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诗歌哲言中表现得最为丰富。诗歌哲言带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折射出不同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及社会文化特征。友情隐喻是诗歌哲言中一个常见的源域,通过对中英诗歌哲言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挖掘中国诗歌哲言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但在诗歌哲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诗歌哲言;中西隐喻;变迁;文化探究

隐喻,是一种普遍自然文化现象,在我国隐喻应用始于文学的修辞,至今已有两三千年了,但对隐喻文化的理论研究比西方迟。20世纪80年代末,以情感概念为研究重心的认知语言学出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莱考夫和库维克西斯。近十年有193篇关于情感隐喻的文章,大多涉及愤怒、高兴、悲伤、嫉妒、恐惧、爱情,对于友情的隐喻研究不多见。本文选取中西诗歌库中文献、名人名言网、短文文学网作为语料的主要来源,以中国1917年为界划分的古代和现当代两个大的时期;从古今部分友情隐喻实例入手,搜索诗歌哲言中友情类隐喻哲言的跨时代变迁轨迹,从中西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友情隐喻变迁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友情隐喻变迁同自然环境、不同时空、时代生产力、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渊源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发现中国诗歌友情隐喻以物喻人的哲理思想比西方国家更为丰富。研究结果有助于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友情文化,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对语言和认知的具体影响,对丰富和发展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研究对于诗歌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也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一、友情诗歌哲言中的隐喻理论与文化时代性

诗歌友情隐喻是复杂的隐喻,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的诗歌史,就是中西的思想史、哲言史、文化史;[1]p106-107哲言则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友情诗歌哲言中的隐喻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是中西文学宝库的瑰宝,是文学体裁的灵魂,反映文化的时代性。

(一)隐喻理论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即在隐喻思维形态中,人们通过隐喻把原本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事物相互联系,对它们产生了某种相似的联想,并用已知事物或现象来解释未知事物或现象,以此达到认知新事物的目的,这就是隐喻的认知基础。[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现象;布莱克把隐喻看作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3]p27塞尔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修饰。[4]p230

可见,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人类观察、感知、思维、想象、理解、体验之下以比喻的方式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认知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那么什么是友情隐喻?笔者认为:“友情是朋友间的情感,是人性最朴实、彼此平等相待、晓之以情、荣辱与共基础之上交流”产生的情感,用精华诗歌哲言以物揭事形式比喻得以产生、传播、继承、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隐喻的文化时代性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承载着丰厚文化信息的大隐喻系统。资料研究表明隐喻语言占英语语言的四分之三,[5]p85隐喻性是诗的本质属性,反映文化时代特征。德里达指出:“原始的言语必然是诗意的东西,诗,文学的最早样式,本质上具有隐喻性。”[6]p394而哲言里深遂的哲理,其含义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每则隐喻背后都浓缩了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信息;从这一点上看,隐喻具有创建、传承、发展时代文化的功能,[7]p49透过隐喻就能了解各国当时的宗教、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隐喻又对文化有着反拨影响,它即可丰富文化内容,又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投射回文化世界中,制约人们隐喻思维以及对文化的理解。

友情隐喻是诗歌哲言中一个较为常见的源域,透过古今友情隐喻实例分析能够发现尽管事物具有相同的原始特征,但由于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的认知角度和文化特征不同,导致在不同语言中的映射差异。同时,各个文化阶段的特征也直接影响那个时代隐喻的筛选、择用、发展。所以,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文化实际上同时代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因此,不考虑时代文化因素的影响,便无法解释隐喻的深层蕴意,更谈不上诗歌友情隐喻的发展。

二、中、西古今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时代变化的文化特性

诗歌友情隐喻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变化,[8]p40正逐渐成为隐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友情具有最普遍和特殊的重要性。那么,中、西古今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同时代有何关系?同当时的文化有何关系?即友情隐喻时代变迁同时代文化特性的关系。

(一)中国古今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文化

诗歌哲言友情隐喻中融入的不同时代印记至今依稀可见,可以说它们是创造隐喻思维活动丰富的源泉。中国古今文化无论是思维方式、传达方式、体系建构等都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带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投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价值取向。

1.中国古代诗歌哲言友情隐喻与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正由于此,古代友情诗中的隐喻普遍存在儒家文化思想的身影。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以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作量化对比,以不及表明友情比桃花潭更深;诗中友情隐喻的本体是“汪伦送我情”,喻体是“桃花潭水”,喻意妙在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作友情对比。中国古诗哲言经常用水来喻指友情,是基于天人合一理论。

再如: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中国古代哲言:唐代王梵志)。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中国古代哲言:战国孟轲)。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古人们习惯用“心”来比喻 “交友之道”。笔者查阅224条的古代诗歌哲言中“友情是心”的隐喻占21条,位列第1。喻体“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具有认知和情感机能,被概念化为储藏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的器官;心为一身之主宰;心是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9]p78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哲学、传统中医学、佛教对身体器官“心”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域作为源域或喻体,映射到同样具有重要性的领域友情类本体上,以达到认识朋友友情的抽象含义。

2.中国现当代诗歌哲言友情隐喻与现当代文化

1917年后,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自此,现当代诗歌内容和形式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更加明了,开放自由的文体,而诗歌哲言友情隐喻也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迁。如:世上唯一无刺的玫瑰,就是友情(中国现当代哲言:古龙)。那友谊的花瓣并没有掉落,依旧绽放(中国现当代哲言:佚名)。有谁理解无垢的友情的吗?它正是生命里的一滴甘泉(中国现当代哲言:柯灵)。友情是干渴时一杯清凉的水(中国现当代诗罗洛:《友谊》)。友情,清淡如水,香浓如咖啡,清苦如绿茶(中国现当代哲言:佚名)。显然,现当代诗歌哲言中除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外,还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优秀文化的引入,融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和谐统一。也影响着友情隐喻诗歌哲言,使得文体格式变的开放直叙,笔者在友情诗歌隐喻史料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当代诗坛几乎重复上演了西方现当代诗歌近百年的历程。在中国现当代代表性的诗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西方诗歌的背景。从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穆旦、艾青、绿原、李瑛,上世纪70年代末崭露头角的朦胧诗派以及第三代先锋派开始的后朦胧诗流派等诗人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西方现当代诗潮中的文学模式。

(二)西方古今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文化以及中、西友情隐喻的对比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隐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表达感情,情感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8]p42因此,从本质上说,隐喻诗歌哲言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西方现代诗歌哲言较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提喻等来表达情感,这给诗歌哲言带来了巨大影响。此外,西方哲学中也以“友情”来盛赞“交友之道”。显然,隐喻的认知功能具有普遍性,在西方语料基础中已得到语言学家的充分论证。

1.就生活方式而言

维特根斯坦曾经写到: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10]p109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1]p29中、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社会交往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文明古国,生活中古人以结绳为契,结之为约,于是产生了许多与“契”相关的友情隐喻表述:契交、契谊、契义等。如,人生交契无老少,(中国唐诗杜甫:《徒步归行》)。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中国东晋诗陶渊明:《桃花源诗》)。古人用“契”喻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在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友情重实用和交换原则,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又难免受到金钱关系的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冷漠,社交的网络化让共同在场的机会减小,人更有可能产生孤独感与虚无感。如:友谊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东西(中国现当代哲言:佚名)。友谊需要过多的理解交集…… (中国现当代诗佚名 《孤独的友谊》)。

纵观历史,从先秦松散的统治到秦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建立,都是围绕着“家”字发展,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提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自我价值依存于群体来实现,几乎没有“自我”的私人空间,凡事以集体为重,以和为贵。[12]p235-247

而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西方的诗歌中体现着西方文化核心的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价值和基督教教义,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使西方人不断地要超越自我,追求独立、进步,希腊神话沉淀下来的是个人主义,主张个性自由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在友情隐喻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如: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西方古代哲言:威·莫里斯)。

2.就友情观念而言

通过友情隐喻的大量诗语料研究证明:人们关于友情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既有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由于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西方文化的潮流也冲击着中国友情观念的社会文化心理,友情观念与友情隐喻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人际关系呈现开放、自主、广泛性;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机率减少,还渗透着非现实、匿名、失范性,从而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人际情感的疏远与信任的危机。新的时代特征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时代文化,友情诗歌哲言隐喻由含蓄蕴藉的情感变成西方的热烈直白与袒露。如:一支玫瑰就是我的花园,一个好朋友就是我的整个世界(西方现当代哲言:佚名)。(A rose is my garden,a good friend is my whole world.---Unknown)。友谊是倦怠时一声惊蛰的春雷(中国现当代诗罗洛:《友谊》)。友谊,你在狂风之中嘶吼,咆哮着对我的呼唤……(中国现当代诗佚名:《友谊》)。定时炸弹只响一次,朋友可以响多次(中国现当代哲言:李承鹏)。交朋友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的(中国现当代哲言:徐特立)。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岔道口一个引导的箭头(中国现当代哲言:佚名)。显然,中、西方重视友谊的同时,人们也看重彼此的空间和隐私。对待友情的态度是认同、支持、独立,既有物质上的帮助,也有精神层面的支持和鼓励。

3.就客观现实而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客观现实条件决定友情隐喻的使用。,在古代中国,诗词哲言友情隐喻中经常出现画、墨、朱砂等。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古代哲言:傅玄)。交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以朱,则赤,染以蓝,则表(中国古代哲言:谯周)。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相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人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中国古代哲言:许棐)。

而在古代西方,18世纪西方国家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生产取代手工作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那时机器对于西方人而言非常熟悉;因此英语哲言中常出现如:“友情是机器(Friendship is a machine)”,人应该经常维修友情 (西方古代哲言:约翰逊)。(Friendship requires a level of care and attention for its maintenance.---Johnson)。友情是机械装置上的润滑剂 (西方古代哲言:科利特)。(Friendship is the lubricant of mechanical device.---Collet)。这些客观现实的友情隐喻概念比比皆是。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吸纳人类文明的最新事物及成果,例如:电灯、兴奋剂、分数等,频繁出现在现当代中英诗歌哲言中。如: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中国现当代哲言:巴金)。友情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情是大海中的灯塔(中国现当代哲言:冰心)。友情好比一个分数,双方就是分子和分母。分子--分母失去对方,分数值就化为乌有(中国现当代哲言:佚名)。友情,那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西方现当代哲言:罗伯特·布拉亥)。(Friendship,that mysterious combiner of souls,the beautifier of life,and the consolidator of society.---Robert Bula Hai)。可见客观事物极大地影响着友情隐喻,客观世界不断涌现新鲜事物,它们成为喻体,为隐喻表达创造新的可能。

三、中、西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的特征与变迁

诗歌哲言不仅是诗歌友情隐喻的根基,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根基,语言的构成方式,全部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与变迁对比如下。

(一)诗歌哲言中西友情隐喻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对比

语言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13]而文化决定思维,思维作为文化的基本属性,隐喻从来都与其所在民族的文化具有统一性。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性,在变迁中折射出文化的光彩。

中西方民族文化特征对比:在人与自然的观念上:西方持有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观念;中国持有“天人合一”,顺从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在国与国的竞争上:西尚武、以强欺弱、强权政治;中持德、和平共处、以德服人;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重竞争意识、强调个性、自由、人权高于国权、强烈排异性;中国重平庸、包容、忍让、集体主义、国权高于人权;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西方靠外律(即外部监督),中国尚内省(即内部监控)。在认知上:西方重求知,中国重务实;在稳定性上:西方重“无物不变”思想、冒险、创新、求变求异;中国惯于“稳定和睦”、安于现状、顺其自然。

(二)诗歌哲言中西友情隐喻的文化差异性和统一性对比

诗歌哲言中西友情隐喻是“客观对应物”和“思想的知觉化”的隐喻,[13]是中西文化概念整合和新生的结果,反映友情隐喻的时代变迁的异同,其差异性和统一性归纳对比如下。

中国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的变迁。中国古代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蕴含丰厚的儒家思想,文化心理结构,渗透出中华美德;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特点:表达委婉曲折、感情细腻、情感深厚、文字朴实,或借景抒情,或移情于景。这与“五四”后西化趋向形成鲜明的对照。友情隐喻是对具体友情隐喻的抽象概括,中国人则更强调感性思维,在中国的友情诗歌中友情隐喻表达含蓄蕴藉、简洁、随意,体现想象力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特点为:诗歌语精意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笔调清新,情意浓烈,形象鲜明。

西方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的变迁。西方文化核心是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价值和基督教教义,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使西方人不断地要超越自我;“无物不变”思想、冒险、创新、打破平蘅、求变强烈;追求独立、进步,主张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念。特点为:西方人注重理性、形式逻辑,凡事都讲究清晰、严密、符合逻辑且条理分明;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表达方式则热烈直白、袒露、简洁、开放大胆随意。

中西方诗歌哲言中友情隐喻的共同点。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中、西方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鉴与融会,使人们置身于多元的文化世界当中,友情隐喻特征,友情观念变化,个体的主体、自由、平等、博爱等意识也发生突出变化。但中西诗歌友情隐喻认知观上具有共识,没有内在本质的区别。中西方诗歌共同特征:诗歌强烈的抒情性,诗歌的意蕴美,意象美和形象美的特点。如,中西方诗歌哲言中都有 “友情是植物”,“友情是液体”,“友情是财富”,“友情是钻石”,“友情是机器”,“友情是爱”等概念隐喻;真切反映了诗人借物载情,以诗明志的情感变化,所以诗歌必然带有强烈的抒情特点。

四、结论

综上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跨文化、跨语言角度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友情隐喻的基本认知观是一致的。

第一,友情隐喻是人类的重要情感表达,不再是诗性思维的特质,它是人类思维的主要手段;是人们日常友情语言和友情诗歌语言浓缩提纯后的结晶,友情隐喻反映并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经验认知方式,而人类情感随着时代人们的价值观、经济观、人生观的变迁而变化,友情诗歌隐喻的表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由于不同民族既具有基本相同的身体经验,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经验,这就决定了诗歌哲言里的友情隐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第三,中西方诗歌隐喻在象征符号及原形中确实存在人类普遍的经验感知和抽象思维模式不同,但中西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差异,在诗歌哲言友情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具有共识。中西诗歌友情语言没有内在本质的区别,两者只是在表达内在情感的强烈程度上存在量的区别,在技巧上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吕经.中国文化与中国诗歌[J].江汉论坛,2005(7):106-109.

[2]Lakoff J.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27-31.

[4]Black M.Models and Metaphors: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5]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7]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8-53.

[8]黄华,余卫华.中英诗歌隐喻与文化异同[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2):41-45.

[9]孙毅,杨秋红.跨语言“心”多义图谱的认知功能说略[J].外语学刊,2013(5):75-79.

[10]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徐纪亮,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2.

[11]程松涛.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12]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3]Freeman M.H Poetry and the Scope of Metaphor:Toward a Cognitive Theory of Literature.In A.Barcelona(Ed.). Metaphor and Metonym at the Crossroads[M].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2000.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11-05

收稿日期:2014-11-14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A201412/Q)。

作者简介:周斐芳(1979-),女,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英语言与文化,英语教学。

Study on the Change of Friendship Metaphors in Poetry and Philosophy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ZHOU Fei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

Abstract:Metaphor i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especially in poetry and philosophy.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poetry and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speakers’way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Friendship metaphor is a common source domain in poetry and philosophy.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philosophic words,deep metaphors and thoughts were mined.From the cross-cultural and cross linguistic perspective,the general cognitive view of metaphor theory was proved.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le consensus has been made in basic cognitive view.Although lacking of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etaphor study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the poetic tradition in China far from lacking of deep insight.

Key words:poetry and philosophy;Chinese and Western metaphor;change;cultural interpretation

猜你喜欢
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我家的自行车变迁史
留村的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