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在新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

2015-03-20 18:50孙秀超
记者摇篮 2015年3期
关键词:全疆广电广播电视

孙秀超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新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形势下,应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不断引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一、新疆是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新疆由47个民族组成,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作为历史上民族迁徙的走廊及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而风富的多元文化。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歌舞艺术历史悠久,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兹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批世代流传的民族歌曲,已伴随着丝路驼铃,蜚声中外,名扬天下。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

二、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弘扬和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新疆传统的民族边界正在日益模糊,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日益明显化,以笔者援疆所在的塔城市为例,这里是民族和谐的示范地区,各民族间通婚现象非常普遍,有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60%,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民族语言成为新疆通用语言,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有的民族使用双语或多语,如锡伯族使用母语兼汉语或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有的民族在长期杂居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字而改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如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已改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目前县市级台的民族语言频道、频率建制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栏目设置和制作水平还不能够充分反映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三、广电事业应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新疆的广电事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疆共有中短波转播台、调频转播发射台、电视转播发射台1952座。全疆有卫星地球站1座,全疆已建成广电光缆干线网5500公里,城域有线电视传输网络26900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81万户。2010年底,全疆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4.9%,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28%。

1.加大投入,支持广电事业的发展。谋划发展应优先考虑基层,各项工作延伸到基层,人财物多倾斜向基层,下大力气解决基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基层工作搞扎实,以基层基础工作的进步推动全疆广电影视工作的全面发展。比如,全区广电系统大力推进了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和全疆地县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广播影视基础建设,改善基层设施设备条件,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免费、便捷、优质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2.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新一轮广播电视对口援疆的力度。人才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源。广电事业发展需要大批懂民族语言、学习广播影视专业的人才,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国家政策,加强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让新疆特色民族文化走进内地,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同时要把内地精彩的影视剧和主流媒体的新闻译制成民族语言播出,这不仅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占领舆论阵地的需要。同时,在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内地省、市广播电视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传、帮、带提升广电节目的制作水平,以适应民族文化发展需要。

3.提高市场竞争力 创办精彩的特色节目。将民族特色文化通过广播电视反映出来,这需要创新的节目载体,因此,广播电视事业要着力解决市场化和特色化的问题,通过文化传媒公司的介入创办一些精彩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电视节目,塔城市广播电视台目前正在着手创办的《百姓舞台》节目,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节目制作机构走进民族聚集地区、各乡镇、牧场,让各民族百姓自排自演,将各民族的精彩歌舞、饮食文化等反映到屏幕上,让各民族群众在参与中体味到民族存在感,进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引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倾听党的声音和民族政策,进而形成和谐共融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全疆广电广播电视
2021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国网新疆电力:年内完成全疆轧花厂电烘干改造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