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瘦身”实现三个“蜕变”

2015-03-20 18:52李枝宏
记者摇篮 2015年3期
关键词:冲击力版式瘦身

李枝宏

近年来,国内众多纸媒兴起由“宽”转“瘦”之势,并预示着一个“瘦报”时代的到来。与过去的“宽报”相比,恰似吹来一缕清新之风。然而,如果认为改了“瘦报”就可以实现涅槃“重生”,这也是个误区。笔者认为,纸媒应借“瘦身”之际,在形式、内涵和贴近性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化蛹为蝶,才能实现靓丽的“转身”,才能在众多的报纸竞争中脱颖而出。

“蜕变”一:在形式上要追求更具冲击力

从“宽报”到“瘦报”的转身,一改全国报纸几十年来千篇一律的“面孔”,对于纸媒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飞跃。笔者曾看到全国几家“瘦报”的版式,确给人以春风扑面之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电子媒介的日新月异发展,加上每天信息呈爆炸性传播,阅读也进入了快节奏时代,这就需要我们抓住纸媒从“宽”变“瘦”的契机,在形式上追求更大冲击力。

“瘦报”在版式设计上要更具“爆发”力,能够一下抓住人们的“眼球”。从“宽报”到“瘦报”只是窄了几厘米,版面比以往感觉更加清秀,但如果“面孔”还是“涛声依旧”,就是改成“瘦报”也无意义。在“浅阅读”时代要想抓住人们的“眼球”,版式设计必须所有突破。如已改成“瘦报”的《广州日报》在版面设计上就有独道之处。如该报1月20日的第一版,在导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几乎用一个版面的大字号黑体字,对《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土地流转》进行导读,并采用一事一分段进行简单解读,不仅简明易懂,而且方便了受众的阅读,令人耳目一新。

“瘦报”还要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这就要求“瘦报”无论是版式设计上,还是字号和字体的运用上,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其版式和栏目的设计也要追求视觉冲击力,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如用更多的图片和摄影报道,来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对于特别好的图片,特别是有冲击力的图片,更应不惜版面予以采用。如《广州日报》图片的处理上常常是大手笔,有的版面几乎只用一张图片,冲击力极强。即使摆在报摊上,远远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报。

“蜕变”二:在内涵上更需求新、求突破

“瘦报”虽然窄了几厘米,但内容的承载量也比“宽报”少了许多。然而,如果还走过去的“大”而“空”的路子,则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而在内涵上求新、求突破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把“瘦报”当做“高压锅”,才能“压出”各种新闻的“美味佳肴”。

其一,“瘦报”应积极适应“浅阅读”时代,在稿件数字上要高度浓缩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工作压力之大,大多数人很少有耐心进行阅读,有的则对自己喜好的新闻有选择地阅读,由此进入了所谓的“浅阅读”时代。有人解读“浅阅读”是不求甚解,或以谋求感官刺激为旨归的一种阅读方式,表现为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特征。虽然笔者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但由于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加上网络等新媒体的介入,特别是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必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对“大块”的新闻已难以有耐心读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在稿件的处理上,要惜墨如金,用最少量的文字,传递更多的信息,才能适应更多难以有大块时间的受众。

其二,在稿件标题提炼上,要更具鲜明特色和个性

近年来我们大都走“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办报路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贯彻上级精神不走“板”。对此,这种稿件的写作和处理上,大都四平八稳,缺少鲜活感和生命力。但在改成“瘦报”后,由于受篇幅和字数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这种新闻已经不太感兴趣。因此,我们在处理这类稿件时,要选择读者最关心的新闻,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在制作标题上应更具形象化和贴近性,甚至可用当地的方言和口语化,以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如《广州日报》在新闻的标题处理上就采用很多当地的方言,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最后,要踏着时代的舞步,赋予报纸新的内涵,决定其篇幅的长短

为增强可读性,要与时同进,赋予报纸新的内涵。如《大连日报》近期就热点问题和话题,与微博、微信互动,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适应“瘦报”的需求,也应倡导多写短新闻、活新闻。而写短新闻不是今天的专利,早在多年前就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提倡写短新闻,虽然与现代要求不同,但殊途同归。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在新闻写作上追求写短、写活的同时,对于重大题材应不惜笔墨,给予大篇幅的版面,或进行连续性和跟踪报道等。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新闻事件的可读性和新闻性,加以灵活运用。

“蜕变”三:由“官思维”向“民思维”转变

纸媒的“瘦身”成功与否,不仅在形式和内涵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要搭起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和编缉,在办报和写作上应由“官思维”向“民思维”转变,使我们的日常报道始终与“民生”同舞,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善于将中央、省市有关政策和会议精神化为百姓的语言,使更多的受众面较易接受。因为一些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和会议精神,内容大都比较“生硬”,特别是有些政策过于专业化,使一些读者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化繁为简。如《大连日报》将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政策和惠民措施,采用简单的解读和图表化等形式,使之更加通俗明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贴近民生,更要贴近民心,反映百姓的呼声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要将民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报道的着力点。其实,百姓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走进百姓中去,去寻找报道题材,才是纸媒的发展和生命力所在。在反映百姓的呼声与需求、维护百姓的利益同时,也为“瘦身”实现“蜕变”拓展新的领域。

每位记者要始终把关心民生作为报道的坐标系,才能使报道更加接“地气”。对此,每位记者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感,无论在报道思维和实践上,始终都要关注民生,才能与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写出更精彩的报道来,在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实现自身“蜕变”。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

猜你喜欢
冲击力版式瘦身
给自己的课“适度瘦身”
我的瘦身计划
胜者姿态CHECKMATE
基于离散元法的矿石对溜槽冲击力的模拟研究
浅析“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新世纪中国报刊体育新闻语言质感冲击力解读
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还说公立医院“瘦身”
报纸版式中的插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