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

2015-03-20 03:48刘海春
高教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朋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

刘海春

摘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广朋辈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耦合。朋辈教育具有平等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直接对接,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行朋辈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覆盖面,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与教育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实践中,应该重视建立选拔培训机制,搭建有效的对接平台,凝练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推动朋辈教育的大众普及。

关键词:朋辈教育;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汲取文化知识,养成思想观念以及培养能力素质的重要外部环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之中,其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能力素质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而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出现学生参与性不高、活动影响力不大、校园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实践证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推广朋辈教育,更大层面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力地拓宽了教育的覆盖面,满足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一、朋辈教育的新内涵与特点

朋辈,很多时候也称为同辈或者同伴,指的是年龄接近、具有相同背景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大多以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存在。因此,高校朋辈教育指的是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具有相同背景或者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分享经验、知识、观念或者技能,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朋辈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最早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工作领域,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鼓励和帮助实现彼此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发达国家,朋辈教育的理念与机制被广泛地运用于预防艾滋病及其他的安全性行为教育领域,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必须创新性地将朋辈教育的理念与机制融汇其中,是因为朋辈教育平等性、双向性等特点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诉求直接契合。

(一)突出的平等性和双向性

朋辈教育的主体和受体一般是由在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构成的,因此在朋辈教育中,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之间无论是实际年龄、心理特点还是生活的时代背景都比较接近,这就有效地消弭了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强烈的年龄、身份和学识的反差。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都是以同辈大学生的身份进行的,双方之间地位平等、话语特点相似,教育的方式开展也灵活,这有助于双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技能,具有突出的平等性。再者,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巩固专业知识,还能够挖掘同龄人身上的优点,觉察自身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朋辈教育的双方可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也能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汲取不同学科的养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开拓自己的学科视野。

(二)强烈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朋辈教育的开展是在充分了解朋辈教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朋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科学匹配的。朋辈教师的专业优势与朋辈学生的学习诉求在朋辈教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保证了在朋辈教育中真正实现供需的紧密对接,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朋辈学习效能达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相近性和趋同性使朋辈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同辈群体更好地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其成员间可以平等自由地探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增加了个体社会经验和社会思考力。”[1]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之间的年龄背景、社会地位、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使朋辈教育的内容更容易为朋辈学生所接受并认可。在朋辈教育中,朋辈教师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话语特点与同龄的朋辈学生都是相契合的,能够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观念、技能的有效传递。

(三)显著的互动性与示范性

一方面,朋辈教育的双方都是来自大学生群体,生活空间和时间的重叠性增加了朋辈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当前许多高校教师因为时间或者居住地点的关系,当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或者认识错位时候,很难及时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疏通。但是朋辈教育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优秀朋辈群体来源于广大学生,成长于广大学生中间,更易于感染和激励同龄人的心灵,更易于营建共同提高、共享新知识和文明的学风、校风”[2]。在教育互动中,双方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很容易被对方发现、欣赏并接纳,成为对方学习、模仿的榜样,实现优势互补。所以,朋辈教育无论是对于教育者还是学习者而言,在思想引导、才艺学习、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教和学的示范性。

二、朋辈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广朋辈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耦合。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是策划者、参与者、推广者、受益者,而朋辈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两者之间的耦合是实践的基础。

(一)朋辈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耦合

国外的朋辈教育缘起于朋辈互助,大学生之间的互助善用彼此资源,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来实现学生“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大学生往往喜欢朋辈教育者,因为其年龄、背景等相似,在交流过程中能注重共情,给予求助者积极关注和主动反应,从而提供有效的指导。朋辈教育依靠大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模仿,实现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其实施主体无疑是大学生,这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诉求是契合的。高校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其文化理念与文化内容只有为大学生所接纳、认可才有可能实现其育人旨归。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避免出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学校党政职能部门、辅导员“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大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彰显。朋辈教育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恰好满足了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大学生主体性、参与性的诉求。

(二)朋辈教育追求覆盖面与高校校园文化扩大影响力诉求耦合

朋辈教育颠覆了传统的只是依靠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模式,让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扮演朋辈教师的角色,指导其他大学生更加顺利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朋辈教育将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聚集起来,共同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不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将大学生凝聚起来,而且无形中培育扩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师资力量,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受益于校园文化。传统 “师—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因为局限于师资力量、场地经费不足等原因,校园文化影响力的覆盖面远远不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运用朋辈教育模式,让大学生群体内部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使校园文化活动有更多的可能性惠及全体学生,有效地破解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三)朋辈教育的渗透力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作用耦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这种教育力的实现是以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重要的前提。朋辈教育运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他们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生活背景等使之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更加成为可能。在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交往过程中,心理相容程度更高,朋辈学生对朋辈教师具有更强的信任感。换言之,朋辈教师指导朋辈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朋辈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能够更加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剔除自身错误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的文艺才能素质,体现了教育的渗透力。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的意义与优势

20世纪中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被正式提出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无论是理论或者实践维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迁,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广朋辈教育,可以由学校挑选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专业的学生来担任其他专业学生(下称非专业学生)的指导老师,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以及深化校园文化教育力。这种寓文化教育力于日常生活的教育模式与校园文化影响力的作用机制相契合,能更大程度、更广层面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与渗透力,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与创新。

(一)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从自为存在到自觉发展的转变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将朋辈教育的模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更加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列中去,实现大学生从校园文化纯粹的享受者、受益者向校园文化的发展者、创造者转变。一方面,将大学生嵌入到校园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能为大学生主动将自己的才能、品格、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开拓空间,从而让他们不仅展示能力,而且有机会、有平台为繁荣校园文化“添砖加瓦”;另一方面,朋辈教育也为教与学寻找到重要他者来观照自身,有力地激发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所有的育人的活动都只有通过同学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3]在朋辈互动过程中,教育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发现别人的优势,觉察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不断调整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建构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二)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从部分受益到全员覆盖的转变

大学生身处大学环境之中,校园文化以文化活动等有效形式促进大学生高尚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在现实中因为师资或者空间等资源的限制,部分大学生却只能充当校园活动的“看客”。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地凝聚和引导全体师生,构建起全体师生与校园文化互融共生的格局,使得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大打折扣。而利用朋辈教育模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则能够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由“被参与”、“看客”的状态向“主动参与”、“主人翁”的状态转变。另一方面,朋辈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各具不同的文艺、体育等方面特长,将这股力量补充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去,不仅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文化活动的师资力量要求,而且在兴趣爱好方面也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从零敲碎打到长效机制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活动,尤其是需要教师指导开展的文艺、体育活动,指导教师往往是聘请相关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本身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相当有限。他们在指导校园文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就只能采取“打游击战”的形式来进行,无法建立长远的、系统的、全面的规划与体制。校园文化活动受制于资源的紧缺,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无法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长期、有效、稳定的互动,窄化了校园文化的价值,而朋辈教育的引入则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扩充,有效地解决了资源紧缺、师资有限等问题,保证了高校能够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统一起来,进行长远的布局规划,形成稳定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制。

四、朋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朋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创造性地发挥了艺术、体育等专业学生的力量,让他们去带动非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才能和修养,以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是一个持续系统的过程。朋辈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促互进需要组建专业的队伍,构筑有效的平台以及建立长效的机制,以保证朋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力、有序、有效运用。

(一)重视选拔培训,保证朋辈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高校依靠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专业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朋辈教师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导者与承担者,他们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因此,朋辈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坚持“精心选拔,全面培训”的原则,确保朋辈教师的专业性与适应性。首先,可以通过学生自愿报名、院系审核推荐、学校答辩面试的形式,重点考核申请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真正挑选出专业知识扎实、文艺技能出众、奉献精神突出的朋辈教师。其次,学校重点培训他们的教学技巧,保证他们不仅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传授给非专业学生,而且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与非专业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因为朋辈教师实施朋辈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与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也直接相关。

(二)搭建对接平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朋辈教育者应积极开展朋辈交往,建立彼此信任的、平等的生活化的同伴情感。”[4]为此,朋辈教师队伍组建以后,学校应该积极为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搭建长效互动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进行互动,建立稳固的朋辈情感,进而能够在稳定良性的情感共振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首先,学校可以采用点对面的运作机制,为每个班级分别配备一到两名朋辈教师,并要求他们定期组织文艺培训活动。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创设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的平台,推动朋辈教育的理念与机制最大限度地运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每年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的形式,组织校、院、系多层级的歌曲串烧、舞蹈比赛等,并要求朋辈教师积极指导班级文艺赛事的组织排练,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5]朋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广的进程中,善于依托活动或者比赛的形式,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展示文艺风采的舞台,不仅是扩大和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力的需要,而且还有力地激发了朋辈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

(三)凝练明确目标,保证两者有机交融的自觉性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广朋辈教育,要科学准确地凝练出两者交融的目标,反过来还要用这些目标来调节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朋辈教师自觉地用这些目标来导引自己的教学。朋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广中可以确立“四个一”的目标,即“一首歌,一支舞,一套拳,一件乐器”。具体说来,高校可以要求朋辈教师培养所对应班级的每位学生掌握一首歌曲的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能够对一个舞蹈剧目进行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编排能力;能够对一套基本拳法有所了解,并熟练地表演出来;通过器乐学习,能够初步掌握至少一种乐器,并能熟练弹奏一首曲目。教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全面准确地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实效和工作状态,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更加具体细致的参考。

(四)重视大众普及,保证校园文化影响的广泛性

高校通过挖掘艺术和体育等专业学生担任朋辈教师,带动非专业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参与面和质量水平。但是,要建设更加开放、多元、繁荣的校园文化,还要发挥非专业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掀起新一轮的朋辈教育,逐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普遍受益”的新局面。新的朋辈教师可以从非专业学生骨干中培养和挑选,扩大朋辈教师的数量,甚至可以直接为每间宿舍配备新的朋辈教师;还可以拓宽教学改革的思路,挑选专业素质强的学生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为非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

高校发挥朋辈的教育作用,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艺、体育素养,从而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各高校的应然选择。然而,朋辈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联姻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馈、调整、升华。

参考文献:

[1]边社辉,王湃,郑建辉.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3-85.

[2]张勇,王峰,李永山.激活朋辈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114-116.

[3]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29-31.

[4]段惠方.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4(4):106-107.

[5]甘霖.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39-40.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朋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试论社团戏剧活动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