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国而被处死的新闻记者

2015-03-20 06:23张达明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行刑草稿清政府

张达明

生于1872年的沈禹希,从小就立下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1898年,年仅26岁的沈禹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sì)同等人交往密切。变法失败后,他被迫留学日本。其间,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迅速变化,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1900年春,沈禹希学成回国,在天津一家报馆做记者,为推翻清政府奔走呼号。

1902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条约,约定俄国从东三省分期撤兵。但俄国不但拒绝履行约定,还进一步提出要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并强迫清政府接受这一卖国条约。

慈禧太后不想惹俄国人生气,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为阻止这一卖国行径,让国人认清清政府的丑恶嘴脸,沈禹希决心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经多方努力,他终于通过政务处大臣搞到了密约草稿的原文,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

《新闻西报》在收到沈禹希寄来的《中俄密约》草稿后的第二天,便全文刊出,国内外媒体顿时一片哗然。之后,几乎各大媒体都转载了此文。在国内外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恼羞成怒的慈禧立即派人追查泄密的原因,而沈禹希非但没有躲避追查,反而有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联络李莲英,杀掉慈禧太后!他把想法告诉了自认为两个最要好的朋友,这两人却生怕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于是联合向慈禧告发了他。

1903年7月19日晚,正在北京的家里完善刺杀慈禧计划的沈禹希,毫无防备地被清兵逮捕了。沈禹希深知慈禧绝不会放过自己,便抱定视死如归的决心,连续写了《绝命诗》四章,其中一首诗写道:“狱中铁锁出郎当,宣武门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áo xiánɡ)。今年三十有一岁,赢得浮名不值钱。从此兴亡都不管,灵魂归去乐诸天。”

面对严刑拷打,沈禹希始终坦承自己的爱国行为,毫不留情地揭露慈禧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慈禧得知后,立即下令处死沈禹希。

有大臣给慈禧出主意说:六月(阴历)正值光绪皇帝的“万寿月”,按祖规“例不行刑”,又逢朝廷上下正为老佛爷操办生辰庆典,此时不宜对沈禹希行刑。但慈禧顾不得这些,要求将沈禹希“斩立决”。不过,她还是怕行刑会冲了自己“生辰庆典”的喜气,又将“斩立决”改为杖刑。

1903年7月31日,刑部对沈禹希施以行杖。不巧的是,刑部平时没有行杖的业务,只得临时抱佛脚,找来几根粗棒子,对沈禹希没头没脑地一阵乱打,他遂被打得血肉模糊。打完之后,堂司以为沈禹希必死无疑,正要禀(bǐnɡ)报行刑结果,不料却传来沈禹希微弱却铿锵的声音:“为什么我还没有死去,快用绳子把我绞死!”这可吓坏了行刑者,他们赶紧手忙脚乱地找来绳子,残忍地将奄奄一息的沈禹希勒死,才向上面交了差。

作为第一个因爱国而被处死的新闻记者,沈禹希是悲哀的,因为时代不认可他的进步;但他又是光荣的,因为他为的是民族大义。

(继续前进选自《百家讲坛·红版》)

猜你喜欢
行刑草稿清政府
丹阳市强化安全生产“行刑衔接”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生命无草稿
环境案件行刑衔接的困境与对策
跟踪导练(四)3
不能多写一个字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论行刑的效率与正义
监狱行刑视角下的宽严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