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分析

2015-03-21 08:04秦娅宏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区位商外向城市群

秦娅宏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特定地域上的集中。城市群强调了这一地域内各个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很多种,例如社会联系、自然联系、经济联系等,但经济联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空间经济联系方面,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完善。赖利于1929年提出了“零售引力定理”,随后,P.D.Converse提出了断裂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G.K.Zipf利用万有引力定理对城市体系中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此外,厄尔曼,哈里斯等学者对城市外向功能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2]。

我国对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始于1980年代,1990年代引入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并被大量使用。徐慧超等[2]、王海江[3]等、姜博等[4]、刘建朝等[5]利用城市流模型,对研究区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测算和分析;贾卓等[6]使用引力模型对研究区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赵雪雁等[7]则对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对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和联系强度进行分析研究;马燕坤[8]利用中心职能指数及强度等模型,对研究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对空间经济联系进行研究,也有的学者利用中心职能指数、交通可达性研究区域经济联系,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加强,网络分析的方法运用逐渐广泛;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研究区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该文将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各市城市流强度进行测量和分析。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是山东省重点发展的区域,包括济南、淄博、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地级城市,面积为7.3万km2,2013年总人口为4 077万人。

1.2 数据来源 利用2009~2014年《山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资料,采用2008~2013年各城市的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员数据,总就业人员数,各市GDP等指标作为分析对象。

1.3 研究方法 所谓城市流是发生在城市之间双向或多向的空间流的频繁流动现象,这种空间流包括人流、信息流、技术流以及资金流等。城市流强度是指城市所具有的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间、城乡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公式为:

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反映了城市对周围城市的的聚射能力;N为该城市的功能效益,即各城市之间单位外向功能量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采用城镇就业人员数作为城市功能量的度量指标。城市某一部门就业人员的区位商决定了城市是否具备外向功能量E。i城市j部门就业人员区位商Lqij为:

式中:Gij、Gi、Gj、G 分别表示 i城市 j部门的就业人员数、i城市就业人员数、全国j部门就业人员数以及全国就业人员数。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没有外向功能,亦即Eij=0;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Eij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部分,即:

i城市总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功能效率Ni用人均就业人员GDP表示,即:Ni为 i城市 GDP。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式中:Ki为城市流倾向度,是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强度。

2 相关指标分析

将所获得的数据代入上述模型中,测算出2008~2013年8座城市的主要产业的产业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结果见表1~2、图1。

2.1 产业区位商 根据计算得出的研究区域各城市主要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可知:作为研究区域核心城市的济南和青岛,其区位商总体来看较高,均超过10。济南在统计的11个产业中有7个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尤其在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具有较为强势的地位,但其他产业的产业区位商小于1,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青岛只有5个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其制造业具有重要地位,其他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日照的总区位商仅次于济南和青岛,尤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商较高。其他城市中淄博有2个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东营只有住宿和餐饮业的区位商大于1,烟台和潍坊均有3个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威海只有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区位商大于1。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外向性明显,初步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对外生产服务中心,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发展。

表1 2013年各城市产业区位商

2.2 外向功能量 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各个城市各个部门的外向功能量以及各个城市的外向功能量(表2)。研究区域各个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外向功能量,青岛最高,达到31.01,济南仅次于青岛,为 26.99,二者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尤其是青岛,是研究区域首要的核心城市,其外向功能量比济南高出15%。但可以明显看出,青岛的外向功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制造业,少部分来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对来说其他产业发展不足。济南在外向功能量总量上落后于青岛,但各产业发展相对均衡,除建筑业比重较大外,住宿和餐饮等其他产业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制造业发展明显不足。其他城市中,烟台和威海的制造业外向功能量仅次于青岛,是各自最重要的外向功能量贡献者;东营的住宿和餐饮业是其外向功能量唯一大于0的产业;潍坊的教育产业外向功能量在所有城市中居首位。

2.3 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 计算得到研究区域各城市城市流强度Fi和城市流倾向度Ki。

如果一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大,说明该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联系较为紧密;反之,则联系松散。由表2可知:各城市城市流强度差距较为悬殊。根据城市流强度的大小,可将研究区域8个城市划分为3个等级:青岛和烟台城市流强度大于1 000亿元,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为高城市流强度城市;济南、淄博、威海和潍坊城市流大于500亿元,为中城市流强度城市;东营和日照为低城市流城市。

青岛的城市流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达到1 687.95亿元,青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临近日本、韩国且海陆交通方便,通过与韩国、日本等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区域的辐射中心。烟台因其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城市流强度居于第二位。作为山东省省会的济南,城市流强度在研究区域8个城市中居第3位,且与前两位的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显示其与周围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从空间上看,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这相互毗邻的4个城市城市流强度均较高,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而济南周边的淄博、东营城市流强度不高,这一区域的经济联系较为松散。

2.4 城市流强度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2008~2013年6年间各个城市城市流强度的动态变化情况见图1。

从近6年来研究区域各城市城市流强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来看,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在2008~2013年6年间均有波动。其中,青岛、烟台具有相同的波动趋势:2009年城市流强度与2008年相比具有明显的上升,到2010年明显下降,2011~2012年城市流强度持续上升,2013年又有明显下降。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青岛和烟台制造业占主导地位,贡献了大部分的城市外向供能量,因而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其城市流强度的变化。另外两个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威海和潍坊城市流强度也有波动。其中潍坊的城市流强度在2008~2013年呈现“升-降-升-降”的波动,在2009年城市流强度达到最大值,随后两年连续降低,2012年明显上升,2013年再度下降。威海城市流强度在2008~2010年波动幅度较小,2011年和2012年明显上升,2013年小幅下降。济南城市流强度基本呈现上升态势,除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明显上升。淄博在2009年城市流强度有明显上升,2010~2013年持续上升。东营和日照城市流强度波动幅度较小。

表2 2013年各城市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

从总体上看,青岛的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是区域发展中心,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烟台近6年的城市流强度也高于其他城市;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其城市流强度一直低于青岛和烟台,但就其发展趋势来看已有赶超烟台的趋势;各地区城市流强度在波动中上升,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

3 结论

城市流体现了城市间在空间上的联系,该文利用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级市的产业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总体来看,在研究区域8个地级市各个产业中制造业发展最好,具有较高的产业区位商和外向功能量,外向性明显,但其他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研究结果显示,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烟台制造业发展较好,因其制造业的发展而具有较高的城市流强度;济南作为山东另一核心城市,其城市流强度不高,对周围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制造业发展不够,但其他服务产业发展较为均衡。

(3)从2008~2013年城市流强度动态数值来看,研究区域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在波动中上升,经济联系日趋加强。尤其近几年济南城市流强度上升幅度明显,其核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

(4)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产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未对各个指标赋权重,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熊剑平,刘承良,袁俊.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63 -70.

[2]徐慧超,韩增林,赵林,等.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3,33(6):53 -58.

[3]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1):49 -55.

[4]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28(5):853 -856.

[5]刘建朝,高素英.基于城市联系强度与城市流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57 -61.

[6]贾卓,陈兴鹏,袁媛.中国西部城市群城市间联系测度与功能升级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71 -76.

[7]赵雪雁,江进德.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218 -223.

[8]马燕坤.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J].发展研究,2011(5):66-71.

[9]李燕,贺灿飞.新型城市分工下的城市经济联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986 -994.

猜你喜欢
区位商外向城市群
为什么你的朋友更外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