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分析

2015-03-21 03:03姜南艳张惠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组织细胞血常规骨髓

薛 姣,姜南艳,张 艳,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 710038)

·个案与短篇·

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分析

薛 姣,姜南艳,张 艳,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 710038)

恶性组织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组)由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呈现系统性、全身性浸润的特征,是血液系统高度恶性的肿瘤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恶组主要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或组织中出现广泛的恶性组织细胞灶性增生,常伴有血细胞被吞噬的现象。临床表现多样,以持续高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系统功能衰竭为主。本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国内以急性型为多见,起病急骤,病程大都较短,多数在半年以内。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人群,男、女性患者比例约为(2~3)∶1。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患者,男,22岁,于2013年11月14日因“间断发热、咽痛”19 d入院。入院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寒战,自测体温最高达39℃,就诊于诊所,按照感冒治疗,给予青霉素静滴治疗6 d,发热未见好转,体温最高达40℃,并出现恶心、腹泻症状,呕吐褐色胃内容物3次。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60 mm Hg;轻度贫血貌,咽部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双侧颊黏膜轻度糜烂,胸骨下段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上腹部轻压痛,肝肋下约2 cm,脾肋下约6 cm,质中,有触痛。

1.2 入院辅助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2.58×1012/L,血红蛋白71 g/L,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19.6%,血小板36×109/L。尿常规:尿蛋白3+。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7.9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9 s,D-二聚体1 045μg/L。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65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8 U/L,其余指标无异常。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胸腹部CT检查:双肺上叶后段致密影,两侧胸膜局限性增厚、黏连,结合病史考虑炎症;肝脾增大;胆囊炎表现;双侧少量胸腔、腹腔积液。B超检查:心包积液(少量);肝大、脾大,胆泥形成;双肾弥漫性病变。

1.3 入院后外周血涂片检查 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血小板散在、少见;粒细胞减少,部分细胞浆中颗粒增多。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查:流式细胞术共检测了13个CD信息,其中CD64、CD38为阳性,其余为阴性。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检测:CD3 7.2%,CD4 2.8%,CD8 3.8%。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见表1。

2 诊治经过

2.1 基本病程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根据血常规及骨髓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1)继发性全血细胞减少;(2)恶性组织细胞病;(3)肺部感染。常规给予吸氧、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同时给予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入院第5天,根据两次骨髓检查及相关检查结果,恶组诊断明确,给予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依托泊苷(CHOP+E)方案化疗5 d,化疗过程顺利。因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较低,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以提升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入院第11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降为0×104/L,血小板降至11×109/L,给予止血、补液治疗。入院第13天,患者呕血约150 m L,出现心悸、气短、血压不稳症状,提示患者病情逐渐恶化。考虑呕血与血小板下降有关,给予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清蛋白,同时给予止血、抑酸、吸氧等治疗。多次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进行性减低;复查骨髓均提示增生活跃,未见产板巨核细胞。入院第26天,患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继而腹泻,为黑色稀便,伴呼吸急促、血压不稳、心率加快,给予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清蛋白,同时给予雾化吸入、解痉、止血及其他支持治疗。此后反复出现黑便,提示病情逐步恶化,预后不良。病程中,患者间断高热,亦曾出现低体温,体温波动范围为35~41℃,血压维持在正常参考值低限;肝功能异常、心率加快,同时给予保肝、保护心肌治疗。入院第29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70/33 mm Hg,心率192次/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个病程中,患者反复出现高热,最高达41℃,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胸部X线片、胸部CT均提示肺部炎症。入院后即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细菌培养先后培养出嗜麦芽寡氧单胞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硫酸依替米星抗感染治疗。为防止出现难以控制的真菌感染,给予氟康唑输注。

2.3 输血治疗情况 入院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细胞三系减低,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先后行骨髓检查3次,均提示粒系、红系增生活跃,未见产板型巨核细胞,经反复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及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欠佳,白细胞曾一度降为0×104/L,粒细胞严重缺乏,血小板降至11×109/L。病程中,患者心率快,血压低,三系减少,为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提高免疫力,给予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治疗。病程中,共输注红细胞25 U、血浆2 330 m L、血小板30 U。

3 讨 论

1939年,国外学者Scott和Smith首先报道此类病例,但当时尚无确切命名[1]。1959年,郁知非教授等首先在国内报道了该病;1964年,病理学家秦光煜教授从病理学角度报道了该病,并将此病命名为“恶性网状细胞病”;1966年,Rappaport提出了新的命名,即“恶性组织细胞病”,国内也开始使用该名[2]。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将“恶组”主要归类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恶组”作为诊断,但该病名沿用已久,因此临床对此类病例通常以“恶组”作为诊断。

关于恶组的诊断,历来是讨论的热点。其诊断标准包括: (1)发热以高热为主,伴有黄疸、出血、皮肤损害和浆膜腔积液等;(2)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和(或)多核巨组织细胞;(3)骨髓或肝、脾、淋巴结及其他受侵犯的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异常组织细胞浸润[4]。凡符合(1)+(2)或(1)+(3)诊断标准,且能排除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即可诊断为恶组。本例患者病程不足50 d,进展速度快,具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进行性全身系统功能衰竭,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见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等症状、体征,完全符合恶组诊断标准。

随着检验技术不断进步,恶组的分类也逐步细化,其检验方法包括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免疫表型检测等。组织细胞最特异的标记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溶菌酶、Ki-M8抗原,S100+大细胞、Ki-M4抗原等。据一项针对61例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根据不同表型,27%的患者应诊断为组织细胞肉瘤,38%应诊断为细胞肿瘤,7%应诊断为指突状树突状细胞肉瘤,21%应诊断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尚有4例无法分类[5]。对本病例,如能进行免疫表型检查,其诊断分类将更加细致、准确。

恶组的临床诊断强调临床表现与组织细胞形态特点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如临床表现典型,细胞形态亦符合恶组的特点,恶组诊断即成立。有时临床表现支持恶组诊断,但形态学特征不明显,应进行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提高诊断率,避免漏诊。恶组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因此缺乏特异度,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恶性多核巨细胞在体内通常分散或成堆分布,在骨髓内分布并不均匀,因此经常出现骨髓涂片阴性结果。所以多次、多部位穿刺或活检十分重要。

本例患者以间断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主要特点,给予青霉素静滴治疗未见好转,入院后多次行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提示外周血三系减少,骨髓增生活跃,可见异常组织细胞,确诊为恶组。根据血常规及骨髓检查结果,结合患者发病时限,确诊时已属晚期,虽积极给予抗感染、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但因本病属高度恶性,亦不能治愈。恶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有时与感冒相似,为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医务工作者需高度重视发热病例,应及时给予血常规检查,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本例患者死亡原因可能为原发病为恶组,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长期无法恢复,进行性全身系统功能衰竭,粒细胞严重缺乏,导致肺部感染、败血症;患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出现低蛋白血症,后期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经静脉营养、抗感染、止血、抑酸,以及补充清蛋白、输血等治疗,效果不佳,最后导致恶病质而死亡。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明原因高热,同时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情况的患者,均应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血液系统疾病。如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进行性减少时,应及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进行活检,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1]李玉闽,林芳,郭笑如.27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学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2007,21(1):1-3.

[2]王淑娟.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再认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14-16.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618-619.

[4]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4.

[5]Pileri SA,Grogan TM,Harris NL,et al.Tumours of histiocytes and accessory dendritic cells:an immunohistochemical approach to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ymphoma Study Group based on 61 cases[J].Histopathology,2002,41(1):1-29.

10.3969/j.issn.1673-4130.2015.10.075

C

1673-4130(2015)10-1476-02

2015-01-16)

猜你喜欢
组织细胞血常规骨髓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细胞GST-π表达的影响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宫颈癌组织细胞中Numb基因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