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骨节病文献作者研究能力和团队特征分析

2015-03-22 01:0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发文毒素检索

, , , ,,, ,,

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 KBD)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其主要特征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软骨内化骨型的透明软骨发生多发性灶状软骨坏死,并导致软骨内化骨障碍和继发性骨关节病,严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生活能力丧失乃至残疾[1-3]。大骨节病常见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我国患病总人数约82万,分布于14个省(区)352县,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3-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补碘等防治措施的实施,内地大骨节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西部地区病情又出现反复[5-6]。

在中国,各省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下设地方病研究所,长期从事大骨节病的监测与研究工作,同时一些高校也设立了地方病研究所,这使我国大骨节病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了使大骨节病研究继续深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大骨节病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估。本文拟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分析我国大骨节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大骨节病的研究合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大骨节OR矮人病OR算盘珠病OR Kaschin-Beck病 OR KBD”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2.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2. 8)、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2.8)、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2.8),检索途径为题名、关键词和摘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截至2012年8月1日,检索由两位作者同时独立进行。如遇不一致,协商解决。他们独立阅读所获文献题目和摘要,去重后排除地方资料汇编摘要、会议摘要、消息、资讯和新闻报道,并交叉核对纳入的文献,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是否纳入的研究通过讨论或由第3位作者决定是否纳入。

1.2 数据分析

采用BICOMS抽取和整理关键词信息生成共现矩阵,采用Ucinet 6.0软件中的NetDraw按照中心度排列各个作者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图谱,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D)、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QR])呈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取8 090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3 978篇,排除与本文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1 432篇,共纳入2 680篇文献。

2.2 作者一般资料分析

共有3 454位作者(共出现8 378次,人均2.43次)在1957-2012年8月从事大骨节病相关研究,其中2 298位作者(66.53%)参与1篇研究,8位作者(0.23%)参与40篇以上的研究(图1),发文最多者为郭雄,研究大骨节病34年,发表97篇论文,平均2.85篇/年。

图1 作者参与研究数量图

发表文献15篇及以上作者有81位(表1)。

从表1可见,81位研究人员的研究年龄(自发文第1篇算起)在4-34年之间(±SD: 16.75±5.519; Median 16.00,IQR:13.00-19.50),发表文献在15-97篇之间(±SD:26.90±16.00,Median 22.00,IQR:17.00-30.5),年发文量在0.48-4.25篇之间(±SD:1.63±0.67,Median 1.50,IQR:1.14-1.97)。

1960年之前(含1960年)开始研究大骨节病的作者有2位(王永祯、王立志),1970-1979年之间开始研究大骨节病的作者有4位(殷培璞、刘锦先、郭雄、莫东旭),1980-1989年之间开始研究大骨节病的作者49位,1990-1999年之间开始研究大骨节病的作者20位,2000-2009年之间开始研究大骨节病的作者6位,呈现出“中间粗,两头尖”的特点。与此对应,研究时间超过30年(含30年)的作者有3位(郭雄、王永祯、李强),研究时间在20-30年(含20年)之间的作者有17位,研究时间在10-20年(含10年)之间的作者有57位,研究时间在10年以下的作者有4位。

年发文超过3篇的作者有3位(裴福兴、张矢远、杨建伯),年发文在2-3篇(含2篇)之间的作者有17位,年发文在1-2篇(含1篇)之间的作者有52位,年发文1篇以下的作者有9位。

表1 发文15篇及以上的作者

2.3 团队特征

分析发文15篇及以上的81位作者的社会关系(图2),可将这81位作者分作为4个主要的研究团体:第一个研究团体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地方病研究所(前西安医科大学地方性骨病研究所)(郭雄、王治伦、张矢远、曹峻岭、莫东旭、熊咏民、白偲、吕社民、于志道、毕华银、莫晓燕),第二个研究团队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大骨节病研究所(杨建伯、王志武、李群伟、刘锦先、孙殿军),第三个研究团队为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张雪英、冯宝香、崔永光、葛旭光、侯祥、翟树生),第四个团队由中国科学院(侯少范、彭安、谭见安、王五一、杨林生、朱振源)、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崔才磊、王道顺、杨文忠、于红阳)和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文龙、徐吉敏)共同组成。团队之间偶有联系,其合作并不紧密,其中第一研究团队最为庞大,与国内其他团队的合作相对较多。

通过对团队的特征文献(被引用多)的标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各团队研究之间的联系,并突出各研究的重点、特色及研究方向。其中,第一研究团队研究年龄较长,平均20.36年,极大值34年,极小值14年。研究内容较全面,并获得较成熟结果,其研究重点为硒、维甲酸、真菌毒素DON、T-2毒素和NIV对大骨节病的作用[7],以及创新地将生物地球化学说(低硒说)、水中有机物中毒说、粮食真菌毒素中毒说总结为低硒条件下的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学说[8]。第二研究团队主要研究谷物镰刀菌产生的T-2毒素以及黄绿青霉素(citreoviridin)对大骨节病的毒性作用[9],特色研究为描述成人大骨节病手骨 X线影像的类型特征。第三研究团队以水有机物中毒学说作为基础,将改善水质作为预防大骨节病发生作为重点[10-11]。第四研究团队特色研究为发现 IL-1β和TNF-α与大骨节病发病机制的联系[11]。4个团队的研究都以患者主食、饮水、储粮、居住环境等与非病区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并且都研究了硒与T-2毒素对大骨节病的作用机制。

图2 发表文章数大于15的81个作者的社会关系

3 讨论

仅以文章数量评价作者的研究能力存在局限性,因为文章的质量层次不齐,作者的贡献大小不一。但是文章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负担着传播最新研究结果的使命,从侧面反应作者的研究能力还是可行的。1957-2012年8月有3 454位作者从事大骨节病的相关研究,但仅有81位作者发文15篇及以上。从这81位作者情况来看,只有40位作者年发文量超过1.5篇,18位作者年发文量超过2篇。综上所述,从事大骨节病研究的人员众多,但是其产出成果的数量并不乐观。

通过分析81个发文15篇及以上的作者的社会关系,形成了4个研究团队,各个研究团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特色及研究方向,之间存在联系但不紧密。四个团队都研究了饮食、饮水、居住环境等对大骨节病发病的影响;并且分别研究硒水、土、粮中硒水平及患者与健康人血硒、尿硒和发硒水平[12],说明外环境硒缺乏可能与大骨节病发病有关,但各研究团队的研究侧重差异大。第一研究团队研究重点为硒、维甲酸、真菌毒素DON、T-2毒素和NIV对大骨节病的作用,并结合生物地球化学说(低硒说)、水中有机物中毒说、粮食真菌毒素中毒说的本质,提出硒条件下的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学说;第二研究团队特色研究为描述成人大骨节病手骨X线影像的类型特征;第三研究团队以水有机物中毒学说作为基础,将改善水质作为预防大骨节病发生作为重点;第四研究团队特色研究为发现 IL-1β和TNF-α与大骨节病发病机制的联系。4个团队各自的研究方向明确,特点突出,但缺乏联系。若加强交流合作,可能会于大骨节病复杂病因的研究中获得突破,从而提出更全面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各个研究单位应该大力合作,增加有关大骨节病发病及防治的科研讨论会议,共同解决大骨节病的疑难问题。

4 结语

本文只对国内的大骨节病的期刊文章的进行分析,而没有纳入会议摘要、资料文献汇编以及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文献,导致本文在数据选择上存在偏倚。此外,国内研究作者的名字可能存在误写误拼甚至重名,虽然经过我们的仔细校对,也难免遗漏,因此对某些作者的分析可能存在失误。

在未来的大骨节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增加联系,尤其对硒条件下的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的新兴学说、IL-1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等研究方面加强合作,提高研究能力,通力解决大骨节病研究中至今仍存在的研究难点,为彻底清除大骨节病而努力。

猜你喜欢
发文毒素检索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