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构的全人观照

2015-03-22 03:10谢少华
关键词:全人校园文化人文

刘 云 谢少华

(1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

作为一种与人类相伴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人类不同时代都要加以定位与践行的主题。脱胎于人本主义的全人教育理论如今正逐渐步入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视野,它要求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有能力保持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协调,倡导培养整全发展的人应该是育人过程中一种应然的追求,而今日高校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育人行为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应然追求的实践过程。作为一种“非形式”的课堂外教育,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应协同学术领域的教化,共同把育人目标设立在不因单纯的社会利益而把个人作为工具人,也不把个人的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而极端的异化自由,致力追寻教育在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全人视野价值观照下让教育目的回复本真的人性,从而促使教育造福于人进而造福于人这一类群体生存的社会。

一、高校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全人教育观照

出于反感工业文明在技术世界观下教育把人的社会存在与精神存在相割裂的实际,反对过于倚重技术理性而导致教育片面化的现实,兴起于北美20世纪70年代的全人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带有强烈批评色彩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高扬人文大旗,广泛借鉴生态学、环境学、人类精神传统等概念,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我的理论内涵与方法论,把教育目的定位在包含了“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富于竞争力以及强健的体魄”[1]等整全人格培养基准上,其理论的时代应景性使其诞生之后短短数十年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全人教育的时代张力

全人强调“人”的存在,认为人的直觉、情感、灵性等非理性因素与教育的理性因素一起在引导“成人”的过程中具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其教育理念所散发出的人性追求使其研究的出发点与目标追寻都是个体的发展与完善。用全人教育的视界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雇员、为国家培养专才,还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使人完整发展,即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2]。

伴随经济成长背后社会价值观的时代蜕变,社会素质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快速成长成为了中国当下的时代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同样在物化、浮躁的社会气候影响下失却“灵魂”,以“任务”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使得本该充满人性的生动活泼、流淌情感的文化传递变得急功近利,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异化。“我们当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价值问题,其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变,要求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调整”[3],人的不俗之处在于我们善于在反思中成长,深受反主流文化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顺势而出的全人教育思潮就表现出了时代的相融性与适切性,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的基础在于信任,信任人类的发展经由“整合”后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一定能引导人迈向善良、和谐与不断的成长[4],提倡即要为社会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也要充分关注人的整全发展,如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应该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二)校园文化是培养全人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个体学识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的催化剂,引领人性亦教化人生,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发散学生的个性,促进人文素质的成长,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整全发展的人才作用不可低估。高校因各自的学科特性、专业领域、办学理念、地域结构等的不同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与特色底蕴,但功能都是以自我独特的主流价值观及人文视角努力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即要懂得教会学生以什么为生,更要让学生掌握因什么而生的人文内在,这就深刻的诠释了个体发展力、创造力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具备和谐人格、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个体才有可能身处这个极速发展的“善”变社会中,懂得应变、善于应变。但这样的能力,仅仅只是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综合素质包含着学识、身心、道德、行为、能力等的教化,而这即是全人教育目标的直观达成。

高校校园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引领人文、凝聚心力、陶冶情操,约束规范等人文内涵,是提升大学校园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过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二是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三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四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如此,校园文化有着自我的理想和理论上的终极追求,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可塑性、独创性、科学性、思想性、多元性、开放性等内在特征,其内在的人文培育需要形成合力,本质上契合了全人教育强调的全景教育图示。“全景”在于教育要让受教育主体“使他们理解自然、文化、技术、人、思想、感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提供意义,并使它们一起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起作用”[5]。校园文化的体系建构正是以“通过在知识内容与技能、不同主题的内容之间建立广泛联系,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促进分析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6]。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全人建构

全人教育思潮的引入促使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逐渐勇于正视今天的大学“只为追求卓越而失去的灵魂”的现实,反思本该放射灯塔之光的大学在利益关系博弈中受制于经济、政治、科技水平等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力图在培育范式的转变中能真正陪伴学生一起成长,以希望培养出有理性、有担当、有思想的人,使学生在知识、心灵、人格、能力、社会责任感层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延伸[7]。

(一)用校园的文化精神引领全人教育内在的价值观

文化是人类自身建构的文明,作为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传统等内容,校园文化精神的厚重在于对这些内容长期教育实践的自我演绎与沉淀,融汇了校园内外特定的意识形态、时代背景、人文风貌、历史发展的升华嬗变,彰显的是校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个性,于内形成一代代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所共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观念,于外则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呈现给世人的观感与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学府就因其深入校园骨髓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而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并在此精神内涵引领下培养出的一代代德才兼备为社会做出了无数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而这份将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新意自然交融的文化精神,又在时代传承中得以不断履新并默化于一代代学子心中,成为高校引领时代人才培养价值观最宝贵的财富。如此,将校园文化这一特立独行闪耀人文光芒的精神财富作为校园人文教化的宝贵资源,使之成为一种全面发展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使受教育者从智慧与为人的成长之路能始终附着于整全成长这一终极价值的目标追求之下,否则,教育就失去了信仰和灵魂,就偏离了人性之所向[8]。

(二)全人的养成离不开校园文化对理性精神的追寻

理性精神以其怀疑的批判精神,求实的治学精神,客观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信仰真理的执着追求而成为高校培养整全发展人才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物质基础的充沛与富足离不开人类崇尚理性并对之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创造。身处光速变迁的时代,高校的确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习理论打好基础的时候,目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而非要求他们什么都会干,走出校门就能挑大梁,即不切实际也不可能”[9]。因此,理性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之处在于校园学习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成为一种启发心智进而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的掌握知识,并不断的对知识进行自觉的创新与创造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文化的传承在于教育所致力于培养的学生不应只如工具般存在而应该是人文素养与理性精神兼容并包,要培养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创新的精神、过硬的专业知识,有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断践行与成长,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符合这个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全人教育的人文之魂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而总具有某种价值指向,教育之所以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关键就在于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9]。中国今天的教育之路迫切需要以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能根据自我内在的情感、领悟、主观的体验而行动的时代新人,而人的灵动性、创造性源于宽松、愉悦、自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离不开以人为本视界下对人的主体性成长的全面观照。“以人为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人类对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高校全人教育的灵魂,其默化于学校精神建设与物质建设的各个层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人文价值观的培养上,让学生的身心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追求产生向往与认同;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上,给予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与教化;在理想信念的培养上,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和谐人格的培养上,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尊重理想,善待生命,如此,才能充分展现出对整全发展教育的探寻和追逐,展现教育的理想性追求。

(四)校园的特色文化建构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合力

校园文化强烈的导向性是高校人才整全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与载体,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软、硬件设施与构件,去展现“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如对“校史、校歌、校训、校徽、仪式、典礼、办学特色、服务理念、管理水平、论坛、社团、活动、建筑、名师、杰出校友”等的充分运用,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用“校训”辅以“校史”自身所承载的人文张力成为他们入校后第一堂精彩的人文精神成长课,让育人的工作全方位全时空融入校园的点点滴滴,紧扣学校的办学目标与育人理念展开校园文化多层次多侧面的建构,让自己的学子带着鲜明的校园文化印记步入社会与人生;可以开辟多种途径扩大活动的受众面,完善以校、院、班、宿舍等立体架构在联动中建立好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系;可以巩固已有的校园特色人文品牌活动前提下,在与时代为善的呼应中不断推陈出新,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可以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人文践行的基地共建文化,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得以迅速实现社会化等等。如此等等,在全方位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思想、有内涵,不会死读书读死书,才会生机勃勃,有所担当。

(五)校园环境之美是全人教育必要的立体组成

环境文化是校园给予学生人文熏陶最切实的体验,契合全人教育力图以自我的全宇生态和谐理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并以此教育人、培养人进而达成以教育改造社会的远大图景。时代赋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之一,就是在以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环境的美是大学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天性对美的追求让我们总希望生存的环境舒服宜人,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校园环境美的一部分,如此,即是校园文化精神风貌的“硬性”展现,也是开展情商教育所得以依托的必要场所。校园的和谐美是个体身心和谐美的潜在硬环境的架构,同时辅以生态人文等环境共建所共同形成的校园视觉文化,不仅能够让校园中“人”直接感受弥漫在身畔浓浓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美更能直接提升身处其中的愉悦感与自豪感,在升华了人们对学校认知度的同时,更为校园无处不在的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人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涉

(一)“至真”的全人教育要价值互惠

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全人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即便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也需投射到人的精神层面”[10],任何人都是自己整全成长的工匠,全人的教育总是“活”在教育本体中、“活”在教育的时空里。当下,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人们的思维、理念以及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全球浪潮、多元文化叠加冲击之下,大学精神也必然随之不断的消解、裂变与重生。融入了“全人”的教育作为现时代对个人教化的终极价值追求,其终极之意并非某种超越经验世界的先验规范,或是某一时刻任务的完成,而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无限延伸和空间上的无限延展,彰显着社会的“人性”追寻,也为这个功利的时代添加了人文“温情”。与之相应,生命价值、意义的彰显即是由个人以在可能生活之无限展开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自我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持续性关注,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13,同时也表现出时代的成长离不开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相互间对这个社会持之以恒的责任与担当,于此,大学精神的人文养成就不能固守陈规、自我圈禁,而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自我“修炼”与完善,不断重铸校园精神的新价值,重构校园目标的新取向,这即是大学教育本身至真的作为,也是给予学生和谐教育的根本保障。

(二)“至善”的全人引领要懂得共享

全人教育强调整体、发展、联系的育人观,要求培养整全发展的时代新人在个性的情感与道德方面建立一种和谐状态,认为教育只给予人类智慧与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他自己和别人之间融洽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11]。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存活于其中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统一价值论的观点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着特定的价值动因,任何社会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与利益的关系,利益相关性使得个人为了一定的价值目的构成群体,群体间复杂的利益相关性形成了社会根基。人与人间存在的利益正相关性在于自身的价值会随他人价值的增长产生间接增长,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高,价值需要的层次越高,就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这种利他的极致甚至可以表现为自我的“牺牲”。因此,利他行为利于利已行为的延伸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在这个有机的社会里,善举必定关涉“他者”,因此,作为全人教化重要领地之一的高校校园文化所肩负的向善性引领,就要致力于帮助学生个体在成长的同时学会关涉他人,懂得每一个人都是社会进步与建康成长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受益者,让爱的价值互惠得以回馈并促进校园文化精神符合时代善的传承,这对校园与校园中的生命体来说,是两者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三)“至美”的全人教育要内外兼修

一个善良、真诚、智慧的人比他人更能体会到为人的美好。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人类自身需要的最高级别,深刻解读人性何以能超越自我的动物性所在。人性内涵中的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包括对人类的历史、未来等层面的展望,总能不断激励人这一类群体不断发展自我,从而赋予人类独特的智慧与创造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是抓住了人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当外在的工具性的、物质性的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人性对“人的内源性目标的追求,如个人成长、自由、自主、仁爱、对他人赞美、社会交往等,可以给人带来更深层和更具持续性的满足感”,就会有了更多的渴望与要求。而这,也必须是现代大学的教育行为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要全力予以教化与引领的人文能量。全人教育目的的达成即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大学在教给学生未来求生本领的同时更要为学生构筑精神的高地,一个拥有了真正自我的人,才能享受自在、自为,才能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就获得了人生的自由,而这就是全人教育想要传达与传递给受教育者最美的内涵所在。

[1] 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7:37-38.

[2] 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3] 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3.

[4] Ron Miller.Holistic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EB/OL] .http://www.Pathsoflearning.org/library/holistic–educ–intro.Cfm,2005-10-30.

[5]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7:102.

[6] John.P.Miller.J.R.Bruce Cassie.Susan M.Drake.Holistic Learning:A Teacher’s Guide to Integrated Studies[M].Toronto:OISE Press,1990:1-2.

[7] Kuhn,T.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113.

[8] 扈中平.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5.

[9] 扈中平.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J] .教育评论,1996(2):13.

[10] Nel Noddings.Happiness and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3.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

猜你喜欢
全人校园文化人文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人文绍兴
浅谈数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人文社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丑奴儿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