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2015-03-22 03:16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萎缩性脾虚通络

寇 媛 杨 波 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西安710003)

补脾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寇 媛 杨 波△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西安710003)

目的:观察补脾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补脾通络方治疗,对照组32例予胃复春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证候疗效、症状改善、胃镜检查粘膜相改变、萎缩疗效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2.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脾通络方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自身免疫、防病能力、解决主要病因、改善镜下胃粘膜向愈、阻止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萎缩(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甚至消失。CAG的病理改变包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炎性反应,目前CAG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物理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化学因素(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返流)、免疫因素、遗传因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滥用等有关。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均认可“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CAG已被明确定为癌前疾病。其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体重下降、焦虑抑郁状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病程长可引起营养不良或全身脏器功能紊乱,严重还会引起癌变,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发展缓慢,现代医学认为胃粘膜腺体的萎缩会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随着腺体的逐渐萎缩会进一步加重,伴随而来的是全身机能的减退,从而诱发或加重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生,目前西医治疗无明确治疗方案可治愈该病,中医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认识,导师辨证施治,提出以“脾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的理念,并自拟补脾通络方。2013年9月~2014年3月笔者运用补脾通络方治疗脾虚血瘀型CAG患者3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脾胃病科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8.33±7.97岁;平均病程3.49±1.24年。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6.30±8.76岁;平均病程3.21±1.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根据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结合临床表现并全部经电子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中医症候诊断标准亦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制定,主症:①胃脘隐痛或刺痛,痛有定处;②胃脘胀满。次症:①食后脘闷;②食少纳呆;③气短懒言;④倦怠乏力;⑤面色暗滞;⑥大便稀溏或有黑便;⑦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所有症状均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在主症分别记0、2、4、6,在次症则分别记0、1、2、3 分。舌脉只进行观察,不记分。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煎剂补脾通络方,组方如下:黄芪30g,党参、白术、丹参、赤芍各20g,莪术、当归各15g,枳壳、木瓜各12g,桂枝10g,三七粉(冲服)、甘草6g。1d1剂,早晚饭后服。4周为1疗程,连服3疗程。煎服方法:按传统中药煎服法,上药水煎2次,共取汁300mL,1d1剂,,分早晚2次,饭后1h服用。

对照组选用胃复春,国药准字Z20040003,规格:0.36g/片,60片/瓶,4片,1d3次。4周为1疗程,连服3疗程。

疗效标准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 2011 年天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临床治愈: ①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 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 ①主要症状减轻;②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 /2 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 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中医证候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 2011 年天津)。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病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病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病例治疗后病理疗效(萎缩)比较 见表3。

表3 病理疗效(萎缩)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分析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的中医证型为“脾虚血瘀”。脾胃虚弱是发病的根本。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变的一个病理演变过程,该过程的发生发展变化,直至到最后发生癌变均与机体正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正虚主要指以脾胃虚弱为主。正气不足则机体易感外邪,感邪后无力驱邪外出,使邪伏于脾络、胃络,再遇饮食不节(洁)、劳倦失宜、忧思恼怒等损伤脾胃,致本虚而难御邪最终发病。迁延日久,病因病机变化多端,相互交错,最终至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甚至伴有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表现。现代研究表明,脾虚症状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4]。对疾病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治疗上着重补益脾胃的重要,同时也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中医治疗原则。脾虚血瘀络阻、虚实夹杂是贯穿病变始终的病机。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瘀血与气滞相互影响,血瘀不行,则加重气滞,脾胃运化失常,胃肠功能进一步紊乱。瘀血内滞,湿邪不化,日久则易生热,瘀、湿、热相互搏结,则耗竭阴津,导致血液粘稠,反过来又加重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脉络不通,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形成恶性循环,则使气血更虚,进一步促成腺体萎缩,进一步形成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变的三部曲。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且易受饮食、情志、劳倦等影响而出现胃络气机郁滞,最终导致痰瘀阻滞络脉,气血不能濡养,胃失濡润,胃腑受损,则出现腺体萎缩,黏膜变薄,甚则出现颗粒样及结节样镜下改变。上述各种机制往往是相互影响、互相夹杂,形成复杂的病理演变过程。因此活血化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疾病的治愈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络脉以通为要,络脉瘀滞是最终发展的病理结果。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通络之品,以使气血调和,经络运行通畅,以生气血,以渗灌全身、胃络而起到濡养作用。中医学向来重视人体正气,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如《金匮要略》曰: “四季脾旺不受邪”,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之气健旺,则五脏、六腑得养,外御病邪,内护机体,病邪难侵袭,疾病也就无从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血瘀内结、胃络淤阻为标,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本病病程较长,久病耗损正气,致病邪深入而成难治之症。健脾益胃中药能够从本脏论治,培补中土,使后天得助,精微敷布,气血化生,以奉养周身。同时应用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标本兼治,气血同调,体现了通补兼施,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的原则,故能取得良好疗效。脾胃虚弱是发病的根本,故选用黄芪甘温,补脾肺之气,利水湿,以滋气血生化之源;白术苦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加强益气助运之力;党参甘平,益气生津养血,共为君药,使脾气健运,化生气血,气旺则可推动血液运行,防止瘀血的形成,党参、白术合用能补气健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对萎缩的胃黏膜细胞有促进新生的作用[5]。臣以丹参苦微寒,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赤芍苦微寒,能和血养血,与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莪术辛苦温,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七甘苦温,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化瘀而不伤正;共奏活血化瘀之功,且辛味药具有行气、行血之作用,使瘀血消,络脉通。佐以桂枝辛甘温,能温通经脉而行瘀滞;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止痛,和黄芪相伍可养血和营,使气旺血生;枳壳苦辛微寒,行气消痞,破气除满而止痛,使气行则血行,既可防滋补滞气之弊,又可加强活血散瘀之功;木瓜酸温,活络除湿和胃,和桂枝相伍有通络引经之作用;甘草甘平,合白术、党参补中健脾,祛湿和中,合木瓜酸甘化阴,可补久病耗伤之阴津,且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成益气健脾、化瘀通络之良方。现代研究证实, 益气健脾和胃药可使机体免疫力增强,胃肠蠕动得到改善,使体内胃泌素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得到有效调节,同时使细胞保护因子增加,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再生能力及屏障保护作用提高[6]。同时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胃黏膜对有害因子的抗御清除能力即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益气健脾药能增强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其机理为可使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减轻甚至阻断,通过调节体内一氧化氮水平而调节胃黏膜血流,从而可促进黏膜再生与修复[7]。故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征象有较好的改善。活血化瘀散结之品能增强胃黏膜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纠正胃黏膜的缺血缺氧,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其消散、吸收,对于腺体的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具有明显的改善。且活血化瘀药可以使增生性病变软化,并促进其吸收,常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达到抗菌的目的。以上这些作用都能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的逆转及胃黏膜像的镜下改变。通过以上分析补脾通络方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自身免疫、防病能力、解决主要病因、改善镜下胃粘膜向愈、阻止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8.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4] 郑保平.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病机和证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1):8-9.

[5] 孙晓民,孟凡明,李丽晴.健脾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55例[J].陕西中医,2011,32(1):12.

[6] 彭志春,罗云娥.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3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4):214.

[7] 汶明琦,王捷虹.自拟调胃饮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5):23-24.

(收稿2014-08-02;修回2014-09-10)

胃炎,萎缩性/中医药治疗 @补脾通络方

R573.3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1.008

△西安高新医院(西安 710075)

猜你喜欢
萎缩性脾虚通络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