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与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5-03-22 03:16何丽娜万小雪余亚兰
陕西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脑性俞穴脑瘫

何丽娜 万小雪 余亚兰 余 春 王 辉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西安710032)

电针与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何丽娜 万小雪 余亚兰 余 春 王 辉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西安710032)

目的:观察电针中频对小儿脑性瘫痪坐位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中频电疗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电针脾俞、肾俞穴治疗本病;观察治疗前后运动评定量表、坐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并对治疗前后分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1疗程后,两组患儿自身前后坐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脾肾俞穴治疗对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坐位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这段时间内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该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临床上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特点。该病发病率较高,目前国内有六百万患儿,发病率在4~6‰[1]。脑瘫患儿普遍运动落后,大部分伴有坐位发育不好或者前倾,脊柱后突或弯曲,由于以上病变使得患儿坐位不稳定、跪立位的平衡能力差,头的稳定及手眼协调能力也差[2]。全部64例病例来源于2008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院脑性瘫痪专科住院的1岁~4岁患儿,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Bobath法)、中频电疗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电针脾俞、肾俞穴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64例,全部病例来源于本院确诊为脑性瘫痪住院患儿(年龄均在1岁~4岁)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4岁,最小1岁。对照组32 例,其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最大4岁,最小1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1年;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②伴有坐位运动功能障碍者;③年龄1~4岁患儿;④坚持治疗3个月者;⑤自愿接受治疗者。排除标准:①排除肌病变者; ②不能坚持治疗3个月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Bobath法)、中频电疗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电针脾俞、肾俞穴。操作方法:①患儿俯卧位,用安尔碘棉签穴位常规消毒,针具采用0.25mm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②取脾俞、肾俞穴向背中线斜刺,针刺视患儿身高的具体情况而定,入穴内一定深度(约15~20mm),侯气所至,左右手指配合,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适度加力,待针下有沉紧后,针尖拉着感应的部位连续捻转提插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盯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此时押手可明显感觉到经气冲动,得气后每穴位操作60秒;③把SDZ-Ⅱ型电子针疗仪器的强度调至零位,关闭电源,将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队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然后接通电源,调至断续波,再调节强度旋钮,逐渐加大,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持续通电20min。③1d1次,治疗6d,休息1d,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感冒、发热及身体不适时暂停治疗。

疗效标准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两组患儿坐位粗大运动功能的评分及其前后差值。观察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坐位20项内容的评测分值,每项3分总分值60分进行测评;评价方法:①坐位运动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项目 B:坐位20项内容进行评价。②治疗前和治疗满1个疗程后各评价一次;③评估由我院专业评估师进行评估,评估师不参与实验。评分标准:0分完全不能完成运动;1分能完成运动的10%;2分能完成运动的20%~90%;3分能完成运动的100%(顺利完成)。

治疗结果 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自身前后比较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自身前后比较±s)

注: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自身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组t=6.202,△P<0.01;对照组:t=3.126,▲P<0.01;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前后评分差值组间比较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前后评分差值组间比较±s)

注: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前后评分差值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t=2.018,△P<0.05,表明两组坐位粗大运动功能前后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中医学认为脑性瘫痪属于“五迟”、“五软”范畴;脑瘫患儿坐位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腰部肌力差所致,其病机多属“先天不足,肝脾肾亏虚”。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肌肉,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肾不足导致幼儿发育迟缓,肌肉萎软无力。其病位多在脾、肾经。治宜补益脾肾,填精益髓,强腰健体。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为肾之府”,且《灵枢注证发微》云:“五脏之腧,皆在于背”,故选用背腧穴之脾俞、肾俞,以补益脾肾治之。《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顶,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小儿脑瘫腰控制力差,肌力低下,脊柱弯曲。督脉乃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膀胱经上交会于巅顶,络于脑,过腰背。本组患儿取脾俞、肾俞穴位既能通调督脉又调理脾肾,肾充则脑髓实。这样有效地调节体内诸阳经气血的运行,调整和振奋周身阳气,而且脾主肌肉,有利于调整全身肌力与肌张力,对加强腰背部控制能力,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坐姿、调解平衡有积极意义[2]。

其穴位局部解剖:在横突间的韧带和肌肉中,浅深层有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4],通过电针断续波刺激,肌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颇强,可有效提高局部肌肉组织兴奋性[5],从而达到提高腰部肌力作用。

脑瘫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发育,故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且患儿年龄越小,其症状改善愈理想,早治疗达到或接近正常化是可能的[6]。脑瘫患儿虽然症状在肢体,但病源在脑位居之高,内涵脑髓如盖,以统全体者也,说明脑主神明以及统领全身的功能,对患儿采取针刺治疗,并用电针加强针刺使患者有得气感应,以形成脑与体针与电相互协同的综合效应[7]。

因此,通过运动疗法、中频电疗等基本治疗,再电针刺脾俞肾俞穴,从而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改善肌肉组织兴奋性、神经组织和器官的血供和营养,达到强筋壮腰,增强腰部肌力,进而促进该病的康复。所以选择电针脾俞肾俞穴治疗脑性瘫痪伴腰肌无力,既有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也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满意。

[1] 吴希如,林 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1-512.

[2] 王 辉,闫炳苍.补益药配合穴位埋线对68例小儿脑瘫坐位运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10):1312-1313.

[3] 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2007,29(5):309.

[4] 师晓敏,张正兰.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腰肌无力55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144-145.

[5] 石学敏.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0-171.

[6] 张素莹,赵俊龙. 躯体训练训练联合针灸推拿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尖足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10):1386-1387.

[7] 杨友军,张虹玮. 针药结合治疗痉挛性脑瘫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3,28(10):1601-1602.

(收稿2014-09-12;修回2014-09-28)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电针 穴,肾俞

R742.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1.046

猜你喜欢
脑性俞穴脑瘫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