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古镇外省移民的地方意向研究

2015-03-24 07:03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6期
关键词:外省会馆认同感



黄龙溪古镇外省移民的地方意向研究

杨启1李倩2

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30 2.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10617

[摘要]本文的视觉焦点集中在岷江上的黄龙溪古镇上,黄龙溪古镇其扼南成都的水运门户,是川江航运的中心节点。试图选取黄龙溪的有意义的场所——“一街三庙”(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皆位于黄龙正街上)及移民会馆,透过对两个典型场所的解读,以剖析“一街三庙”及移民会馆背后所隐藏的外省移民对于远方的“家”的建构以及本地的“家”的建构。“地方”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单一独特的认同,地方的特殊性在不断地被再生产。这个动态的过程以及各个有意义的场所的串联,共同构成了黄龙溪的外省移民的地方意向。

[关键词]地方感;地方意向;场所

地方与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关注与场所、意义和价值。玛西(Massey, Doreen)在《权力几何学与进展式的地方感》(1995)一文中提出了“进步的地方感”这一概念,强调了地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地方的认同是多样的,地方的特殊性在不断地被生产。本文试图聚焦于清末民初这一时间片段上,黄龙溪地方感的动态变化过程。地方的有意义的场所串联的地方意象是地方感的重要组成部份。

2、研究区概况

黄龙溪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40公里处,双流县境内。古镇因水得兴,锦江从北面流入,贯通古镇,在古镇东面汇入支流鹿溪河。《仁寿县志》载曰:赤水与锦江回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溪清江,真龙内中藏”,其中赤水即指鹿溪河。民国《华阳县志》记载道:“油子河下段,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后,通称府河。”府河在成都与锦江合流,流至下游黄龙溪,继续南行,在彭山县江口汇入川江航运大通道岷江。古镇主要街道包括南北向的复兴街、新街、仿清街以及东西向的黄龙正街、上下河街等。古镇内存有三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寺庙——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三座寺庙都位于黄龙正街上,形成一条街有三座庙的奇特格局,即“一街三庙”。黄龙溪码头呈一字布局,沿河而建,历史颇久,即“古镇码头”。本文的聚焦在古镇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空间——“一街三庙”与“古镇码头”,两者为地方意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研究地方与地方感形成的绝佳选择。

3、“地方”的意义及地方感的探究

3.1外省移民文化的特质

明末清初,四川久经战乱,民生凋敝,人口锐减。清政府的移民政策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人口移民潮——“湖广填四川”,来自湖广、福建等地的移民大量迁入四川,黄龙溪也成为迁徙的目的地之一。

外省移民在四川地区多修建会馆以此作为同乡联系的桥梁。四川地区的会馆分为同乡会馆和同业会馆,而黄龙溪本地的会馆多为外省移民所建的同乡会馆。每到逢年过节,各个会馆一起筹办各种酬神祈福的活动。从黄龙溪镇遗存的移民会馆可对其外省移民文化窥斑见豹。对于外省移民来说,对远方故乡的共同思念是外省移民的精神共同认同的重要所在。

移民毕竟是对远方故乡怀有认同感,通过移民会馆,对于远方故乡的认同感逐渐形成集体的认同感。而会馆正是是移民的对于远方故乡地方集体认同感的物质产物。但移民会馆作为外省移民联系的纽带,强化稳固了外省移民对于远方故乡的情感认同,但某种程度上也阻挡了外省移民在黄龙溪当地的情感融入。

3.2“一街三庙”的仪式活动

保存完好的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都位于古镇内的古镇的黄龙正街上。三座寺庙分别供奉的是镇江王爷、观世音菩萨和黄龙祖师。“一街三庙”常常举行定期的祈福、庙会以及节日灯会等宗教民俗一体的仪式性活动,如二月初六在镇江寺祭拜镇江王爷的“王爷会”、九月十五的在古龙寺的黄龙庙会等。

除这些一般的祭祀活动外,一年一度的“火龙节”乃民间祭拜祈福活动中的大事,是人们喜庆丰收,并祈求风调雨顺的宗教活动,也是外省移民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众多的祭祀仪式活动往往是由各个移民会馆一起商议举行。

“一街三庙”的背后是三家合作建庙,正好表现了共居一地的不同家族关系的先民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候的团结协作(曹辉林曹响平,2010),“一街三庙”成了外省移民在面对公共危机时的共同精神寄托。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一方面团结了乡民,另一方面也承载了对于风调雨顺以和来年的祈福,共同的地方认同感在这些宗教仪式中得到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黄龙溪的地方祭拜活动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一是在各个移民会馆中对远方故乡的神的祭拜,如湖广会馆(多称禹王宫),主要祭祀大禹;广东会馆(通称南华宫),主要祭祀六祖慧能,福建会馆(多称天后宫或天上宫),主要祭祀妈祖等(如表1所示),从移民会馆层面的祭拜活动可以看出不同省的移民会馆其实是在祭祀不同的神灵。另一个层面是对于三寺所供奉的镇江王爷,观世音菩萨以黄龙祖师的祭拜。这个层面的祭拜活动是正是外省移民产生黄龙溪本地认同感的主要来源。

表1 黄龙溪主要的移民会馆

从两种不同层次的祭拜活动可以看出一个是对于远方故乡神明的祭拜,暗含了外省移民对于远方故乡,也就是远方的“家”的思念以及随之所产生的集体精神认同感。这其实是一个对于远方的“家”的建构过程,移民从与其同乡一起追忆故土,怀念远方的祭拜仪式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抚慰、故土的追思以及集体的精神认同感。另一层面是对黄龙溪镇“一街三庙”的神明的共同祭拜。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对黄龙溪本地的地方认同感的建构,集体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这是一个外省移民试图融入本地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于现在的“家”的地方意向建构过程。在祭拜仪式的氛围下,不同的外省移民祭拜着相同的神明,通过宗教的祭祀活动弱化不同地区移民间的心理及精神界限,但这个融入的过程也必然会受到移民会馆集体祭祀活动的阻挠,使得其对本地的情感融入、地方认同变的缓慢。黄龙溪的两个层面的祭祀活动对于黄龙溪本地的地方认同感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地区外省移民在同乡会馆中祭祀不同的神明,强化异乡的身份意识,所建构的是各地区所冲突的地方感;而“一街三庙”的祭祀活动又将各省移民统合在一个整体的祭祀格局中,加强本地的地方认同感。地方的认同感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而产生了多样的地方认同,从而使得地方特殊性再不断地被生产。

4、结语

地方感源自人类对地方的依附。借由经验、记忆和意向,培养巿对地方的深刻附着。这种依附中最显著的是对“家”的依附(Eyles,1985)。

移民会馆背后为外省移民对于故土的追思以及对于远方的“家”的意向建构。借由对于移民会馆及其宗教祭祀活动而不断强化。而“一街三庙”背后承载着外省移民对黄龙溪本地的融入过程以及本地的“家”的地方建构意向。移民会馆及“一街三庙”都是黄龙溪的地方意象的代表,是有特殊意义的场所,借由宗教祭祀、庙会等仪式性活动来强化地方意向,主导了地方感的形成过程,而地方的特殊性也正因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不断被生产出来 。

图表来源:表1:笔者根据资料改绘,资料源自陈世松(2008)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

图表说明:表1:黄龙溪主要的移民会馆。

参考文献

[1]Castree, Noel“Place: connections and boundarie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 in Nicholas J. Clifford, Sarah L. Holloway, Stephen P. Rice and Gill Valentine (eds), 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2nd ed.)(pp. 153-172). London: Sage.*.2009.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1979)(施植明译)[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Cresswell, Tim .地方(徐苔、王志弘译)[M].台北:群学,2006.

[4]Herod, Andrew “Scale: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Nicholas J. Clifford, SarahL. Holloway, Stephen P. Rice and Gill Valentine (eds), 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2nd ed.)(pp. 217-235). London: Sage. 2009.

[5]Massey, Doreen.权l力几何学与进步的地方感 [J],空空间与社会理论译文选.(101-114),台北:自印.1995.

[6]王东杰.“乡神”的建构与重构 :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J].历史研究.2008(2):98-118.

[7]陈世松.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94-98.

[8]曹辉林,曹响平.神话与仪式:古镇黄龙溪的宗教和社会历史叙事[J].民族学刊,2011(5):86-89.

[9]民国华阳县志.卷30.

[10]新编双流县籍田镇志.

[11]仁寿县志.

1、引言:对地方的再定义

猜你喜欢
外省会馆认同感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一岩九饮会馆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到外省去
到外省去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蓬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