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11例直肠类癌

2015-03-25 14:43郭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类癌粘膜肌层

郭艳

(山西博爱医院消化内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11例直肠类癌

郭艳

(山西博爱医院消化内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直肠类癌的价值。方法:对11例经结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直肠类癌且瘤体直径小于1.0 cm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治疗。结果:11例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确诊为直肠类癌。其中有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钛夹闭合创面保守治疗后痊愈,11例均无出血、迟发出血及延迟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均提示病灶侧切缘、基地切缘干净。术后随访至2013年5月,无1例复发或转移。结论:对病变直径小于1.0cm且浸润深度未超出粘膜下层的直肠类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安全的、微创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直肠类癌;粘膜切除术;治疗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消化道类癌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3岁。17例病例中胃类癌2例为多点病灶,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类癌各1例,阑尾类癌1例,直肠类癌12例,占总病例数的70.6%。12例直肠类癌病变均位于距肛门10cm内,为单发病灶,其中3例合并结肠多发息肉。11例直肠类癌病变直径在0. 2~0.9cm,1例直径1.2cm。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其中2例无临床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11例病变直径小于1.0cm的直肠类癌结肠镜下表现∶直肠可见0.2~0.9cm黏膜下肿物突出肠腔,圆形或椭圆形,广基隆起,表面光滑,色微黄或灰白,质地硬,活检钳推之可于黏膜下滑动。有9例行结肠镜下病变活检及免疫组化化验,11例均行超声内镜(EUS)检查,表现为直径0.2~0.9cm,病变局限于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回声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未侵及固有肌层,且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同时经CT、X线检查排除肝、肺等远处转移情况。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输血四项,行心电图检查,心肺功能评估,禁食及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肠道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15分钟肌注解痉灵20mg。

1.2.2 方法∶操作器械选择OLYMPUS CF-H260AZI型电子肠,NM -200U-0423注射针,HX-600-135和HX-610-90金属止血夹,ERBE ICC 200高频电流发生器,OLYMPUS SD-210u-25型圈套器,对11例病变直径小于1.0cm的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圈套切除后创面以1-2枚钛夹闭合.

2.结果

1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中,有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钛夹闭合创面保守治疗后痊愈,11例均无出血、迟发出血及延迟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证实为类癌。光镜下为小圆形、成角形排列成实体性或巢状的异形细胞,核小而规则,病变侵及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完整,病灶侧切缘、基地切缘干净。免疫组化SgA (+)4例,Syn(+)8例,CD56(+)8例,CDX-2(+)2例。术后随访3 mo-3年无1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3.讨论

类癌是APUD瘤的一种,消化道最为常见。国外报道类癌发生在阑尾者最多,且多好发于阑尾远端。小肠次之,直肠第三,胃和十二指肠相对少见,食管罕见[1]。但在我国,由于小肠疾病检查手段的限制,而结肠镜检查广泛普及,内镜医生对结直肠类癌认知度提高,直肠类癌检出率也逐渐升高,直肠类癌日渐居消化系类癌之首[2]。本组病例中直肠类癌占同期经治消化道类癌的70.6%。直肠类癌生长缓慢,其恶性程度的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表面情况、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免疫组化检查可对多种神经内分泌细胞标志物反应阳性,常用的有NSE、CgA、SYN、CK、CD56、S-100及5-羟色胺(5-HT)等。本组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类癌中可同时有两种以上阳性。研究表明,肿瘤恶性程度与大小显著相关,肿瘤直径≥2.0 cm者60%-80%转移,1.0~1.9 cm者10%-15%转移,<1.0 cm者转移不足2%。肿瘤直径是否>2.0 cm可作为判断直肠类癌恶性度高低的关键性指标[3]。当病灶侵及深肌层时,转移率也有明显升高[4]。若肿瘤直径≤1.0 cm、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可行肠镜下局部切除,切除方式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为恰当[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无论是选用透明帽法还是非透明帽法,病变粘膜下注射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注射后抬举征阳性常提示病变未突破粘膜下层,EMR完整切除病灶成功率大大增;若注射后抬举征阴性多提示固有肌层受累,转移率升高,行内镜治疗出血、穿孔等风险增加,完整切除病灶几率降低,治疗成功率降低,远期效果相对较差。粘膜下注射应尽量充分,粘膜下注射液如生理盐水、甘油果糖、靛胭脂、透明质酸钠等各有所长,我院使用的是甘油果糖美兰巴曲亭注射液,既可以良好地托举分离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又可以及时止血,创造良好地操作空间及视野。钛夹闭合创面可减少延迟性穿孔的发生[6]。超声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起源及浸润深度,对直肠类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组11例行EMR治疗的直肠类癌患者,术后无1例出现出血及延迟出血、延迟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均显示符合类癌,病灶基底切缘干净,侧切缘0.2 cm以上无类癌组织。术后随访3 mo-3年无1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既往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类癌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类癌的内镜治疗相较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花费少、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且疗效确切,故对于肿瘤直径 ≤1.0 cm、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的直肠类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安全的、微创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1]程天明,秦和平.消化道类癌的诊治现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3):184-187.

[2]陆品相,郑荣贵,陆立平,等.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1999,5(4):8-10.

[3]Soga J.Early-stage carcinoid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n analysis of 1914 reported cases[J].Cancer,2005,103(8):1587-1595.

[4]王宝贵,丁庆刚,梁寒,等.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杂志,2004,7(4):295-297.

[5]Jung IS,Ryu CB,Kim JO,et al.Rectal carcinoid treated by EMR[J]. Gasrtointest Endosc,2003,58(2):253-255.

[6]Pasha JN,Austin GA,Keith RN,et al.Stapled hemorrhoidopex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emorrhoidectomy: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zed,controlled trials[j].Dis colon rectum,2004,(47):1837 -1845.

R735.3+5

B

1009-6019(2015)10-0125-01

猜你喜欢
类癌粘膜肌层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消化道类癌25例诊治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HX-610-135L型钛夹在经尿道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