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艺术及规划研究

2015-03-25 16:56杨牧茏孙丽云王文静
河南科技 2015年19期
关键词:都城城市规划规划

杨牧茏 孙丽云 王文静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50000)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分析

1.1 古代城市规划格局服务于统治阶级

中国不同于西方,高度的中央集权带来的是城市规划中对“礼”这一概念的强调。中国古代的建筑按照居住者的等级有严格的划分,这种制度最晚在周朝就已经出现,而在汉代之后,国家便对此发布了专门的规定已确定:包括城市的大小,城门的形状和多少,屋顶的形状及颜色。唐代的《天圣营缮令》中对此做了记载。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在城市中用高大的建筑物来体现自身的等级,春秋战国城址中的高台,阿房宫中的大土台。周代,城邑的大小体现出一个封侯的等级,此时城市大多使用粗糙的中轴对称布局,后来体现等级也逐渐从大的标志性建筑转换为用四平八大的道路和门来强调,而城邑分为三级:王城,诸侯城,都城。《周礼·考工记》对其曾有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有关城市形制的记载,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1]。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人口逐渐增多,城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高大的建筑太过浪费资源而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中轴对称的城市和城中主要建筑周围平整而宽长的道路。同时功能分区也越来越明显,统治者居于中心。城市规划和建设也不断调整,不断发展,城邑制度从三级发展为郡县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一体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套城市规划体系。唐朝长安,元朝大都,明清北京都是经过总的规划设计之后再根据分区布局来具体设计之后才动工,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大成之作,对之后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1.2 古代城市规划格局大

我国古代的城市在规划上并不仅仅作为生活所在,而是兼具农业,战争,商业和生活等功能,因此城市总是选在接近河流,交通便利,有险可守,土壤肥沃的地方。而都城更是如此,拥有广阔的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在规划上往往格局很大,有意识的建立未来可能多出的人口的所在,同时规划好周围的农田和周围的交通及城内的市集,同时还要思考到城防。唐代的长安城(即隋大兴城)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具体选址选在了龙首原南区,龙首原南这块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区所在地,它相对于北区来说,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

当时的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千米,隋唐陪都洛阳城的2倍;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后几百年间,她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

古代城市规划着眼宽广,格局巨大,而且其中隐含着现代的分区管理概念,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拥堵,规划不合理等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1.3 古代城市规划注意与自然的和谐

提到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风水”,所谓的“风水”,抛开其玄学的外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朴素的生态和谐观念。所谓依山傍水,其实便是在说:山系决定水系的形成,水系又决定了城市系统的形成。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具有这种特点,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流域附近形成的城镇聚落就是极好的例证。

风水对城市选址,规划的作用有虚有实,虚虚实实,草木干枯,河水断流自然是恶气,需远避,而山清水秀,水护城郭,自然是祥气。这其实体现了我国古代规划人员朴素的生态观念,而他们又对生态做出了统一的规划和利用,以赣州旧城为例,它处上在大的水口.即章江和贡江汇台处,章江在汇合处上游正拐了一个马蹄形大弯,赣州旧城就坐落在这个大弯内.除东南为山外,其余各面均有两江环绕,主龙自南面五岭山脉蜿蜒而下,章贡两江汇台后形成的赣江由东西两岸小山相夹,夹道迎送赣江北去。

风水玄学自然不可尽信,但是从中体现出的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依据自然特性选址,布局,规划的思想十分值得现在的城市规划师学习。古代规划师是在规划时便将整个生态系统环境作为整体考虑进去而并不是先规划城市再规划绿化。所以有“因天时,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规划原则。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它体现出的思想也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息息相关,所谓“居中不偏”“不正不威”,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城镇规划中的“宫城居中”及中轴对称分布。而城镇尽量规划的方方正正,也体现出当时儒家思想的方正之意。

儒家思想中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顺应天理,同自然合一,追求和天的统一。所以我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的选址都是建立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上,从仰韶文化的遗址到春秋战国的苏州,会稽城,无不贯穿着这种思想,“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天人合一”另外强调的便是“天人感应”,及上有征兆,下必有感,所以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视与天的同调建筑与布局,如唐长安十三排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明北京城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关于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等概念,均在城市布局及地名方面有体现。

儒家的“中庸”之道同样贯穿着城市规划。事事不可走极端,城镇四方而对称,宫城居于中轴。居中既是整齐也代表了谦逊和统一的团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可以说主要是由儒学思想规范而成的,主要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简单地说,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庸思想”。如今的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发展中,我们也应当接下文化传承这一棒,体现出文化的厚重和历史。

3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规划的启示

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无这方面的论著。但政治统治制度很完善,有一套规划建设的制度。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也逐渐系统化,两者结合起来也形成一些城市规划的思想,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这些传统的规划制度及规划思想,有一些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也有一些是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总结,是优秀的规划手法的汇总。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成熟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特别是形成著作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对于规划的政治制度也应当更加规范和完善,对风水玄学,阴阳五行等古代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感,注意与自然相和谐,但不可盲目迷信,认为有些所谓忌讳不能动,应当以科学的观念来进行规划,为丰富和传承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而努力。

[1]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J].时代建筑,1986(2):23-24.

猜你喜欢
都城城市规划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