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不被逆转的神话

2015-03-25 05:08柳赫
世界博览 2014年20期
关键词:广州话塑胶李嘉诚

柳赫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对少年李嘉诚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李嘉诚的许多优秀品德就是在这深厚的家学中得到了培养。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的秀才,也属鸿儒饱学之士。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自幼聪颖好学,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由于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求学,只得秉承家训,走上了治学执教之路。

知识决定命运

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诗文,正是幼童时代的启蒙读物,使李嘉诚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五岁入小学念书,“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与观海寺的诵经声交相混杂,回荡在街头巷尾。年幼的李嘉诚并不满足于先生教授的诗文,极强的求知欲带领他展开了更为广泛的阅读,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更是沉醉其间,这在李嘉诚年少的心里,深深埋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便泡在这间藏书阁里,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由此他被表兄弟们称为“书虫”。年少的李嘉诚读书非常刻苦自觉,经常点灯夜读。李嘉诚在这样的求学、求知的氛围中,读完了小学,也完成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少年时代的国学知识的汲取,为李嘉诚后来的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14岁的李嘉诚因生活所迫,来到茶楼打工,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他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由于学习太用心,他经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的时候,已到了上班的时间。他的同事们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在啃,时间长了,厚厚的一本《辞海》被翻得发了黑。到中南公司做学徒后,白天做工晚上的时间全由自己掌握。这时,李嘉诚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尽管李嘉诚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却为没有教材而发愁。因为工资微薄,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供养弟妹上学,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教材,他只能买旧教材。当李嘉诚回首这段往事时这样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李嘉诚在香港生活,要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要解决广州话和英语这两个语言问题。李云经要求儿子“学做香港人”,一来可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倘若将来有出人头地之日,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苦练不止,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从不间断的坚持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在李嘉诚日后几十年的商海搏击中,广州话和英语都使他在生意上得心应手而受益匪浅。在香港,华人中流行广州话,不懂广州话可以说寸步难行。英语更是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在长江塑胶厂创业之初,李嘉诚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与外商接洽,从而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致使塑胶厂起飞的订单。他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

李嘉诚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他坚信:“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这都是李嘉诚积几十年从商历程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从清贫困苦的学徒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他一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引导前行,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未曾涉猎的领域,并屡有丰厚的斩获。他的每一次战略抉择,既能适应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学者评价李嘉诚说“他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的人”。

在李嘉诚创建“长江塑胶厂”的头几年,香港当地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塑胶厂只不过是其中一家,虽然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显而易见,这样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工厂的生存处境是艰难的。李嘉诚意识到,只有寻求巨大的突破,才能使长江塑胶厂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飞速的发展。

李嘉诚时刻敏锐地关注着塑胶行业的任何一个动向。终于,李嘉诚在阅读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一则有关意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销往欧美市场的消息。李嘉诚当即做出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必将引发塑胶市场的革命性变化。于是,他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窘境下,只身一人飞赴意大利求师学艺。在意大利的这段日子,李嘉诚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好学求索的智慧和精明能干的胆识,非同寻常的学到了塑胶花生产技艺,不久便满载而归。从此,香港迎来了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也使李嘉诚荣获蜚声香港的“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为李嘉诚打造未来的商业王国攫取了第一桶金。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香港社会结构的失衡,虽然发作于回归之后,病根却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种下。在英治时代,虽然港英政府亦喜欢借助华商领袖的势力,来维系社会平衡,但是,总体而言,香港还算是一个健康均衡的社会,从香港的流行文化,即可知香港是一个市民化,平民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在经济领域,香港虽然是全球知名的自由港,贸易发达,但是,实业亦非常发达,其精工制造,一度全球闻名。但是,到了8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香港社会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政府的未来设想是实现“港人治港”,但是,这个“港人治港”的潜台词,很多香港人当时不太明白。endprint

事实上,大陆精英治国的理念,亦被移植到香港。成为北京重点倚重对象的不是香港的升斗小民,而是香港的华商领袖。实际意义上,这形成了一种对于香港上层人士的“招安”政策。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第一任特首,都出自此类豪族。甚至是有黑社会背景的向氏势力,只要他们在政治方面不成为反对势力,亦成为被容忍的对象,可以继续在香港地下秩序中称王称霸。在此情况下,香港腾飞过程中崛起的一些新商人,意外地获得了固化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机会。三十年来,香港的头面人物不断受到各种“关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族,这些大族因为与大陆的关系,在拓展商业势力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方便,他们不仅到大陆投资受到照顾,同时,在某些与权力联系紧密的领域,亦获得了特殊的放行。

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就是表现之一。作为与权力关系最为亲近的行业,香港地产行业的繁荣,发蒙于60年代,但是,在60至80年代之中,并没有产生特别庞大的地产企业,诸多地产大亨的最终修成正果,普遍在80年代以后。李嘉诚虽然在1958年即进军地产,但是一直以实业为主,直到他收购和黄之后,才开始大规模扩张,而李嘉诚在1978年受到邓公接见之后,在香港可谓通行无阻。政治地位的提高,亦使其商业扩张顺风顺水,特别是在地产领域,此后,李嘉诚的财富大部来自地产行业。

“文革”时,香港部分“左派”借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事件,在市民中煽动反英情绪,引发反英行动,遭英方的暴力镇压,后来触发了“五月风暴”。在大量“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等谣言的蛊惑声中,香港人心惶惶,发生了自“二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许多有钱人纷纷贱卖住宅、商店、厂房、物品,携款远走他乡,楼市更是无人问津。当时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对“(中共)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的问题做出了判断:“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际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而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李嘉诚买下旧房翻新出租;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到70年代初,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李嘉诚已拥有的35万平方英尺的收租物业为其带来390万港元的年租金收入。

李氏集团从一个中小地产商迅速成长为地产界的巨无霸,还依靠股市杠杆的神奇魔力,而李嘉诚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尽显风采。他巧用低进高出的股市定则,常常创造财富奇迹。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的计划赢来了机会。他深知作为卖家的英资置地公司急于出手减债,经过16小时的商议,他以比前一天股市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当港灯股票市价上涨后,李嘉诚又出售一成股权套现,净赚2.8亿港元。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约5%的股权。半年后抛出,赢利1.2亿港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李嘉诚巧借股市大肆扩张,其风险当然是巨大的,但他却能运作自如、绝少失手。究其缘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李嘉诚在商道中制胜的“法宝”:“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诚信为佳和气为贵

5 0年代,李嘉诚做塑胶花时,常去皇后大道的一间公爵行接洽生意。“我经常看见一个四五十岁很斯文的外省妇人,虽是乞丐,但她从不伸手要钱。我每次都会拿钱给她。有一次,天很冷,我看见人们都快步走过,并不理会她,我便和她交谈,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她有同乡干这行。于是,我便让她带同乡一起来见我,想帮她做这份小生意。约在后天的同一地点。客户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我的工厂参观,客户至上,我也没办法。于是在交谈时,我突然说了声‘Excuseme,便匆匆跑开。客人以为我上洗手间,其实我跑出工厂,飞车跑到约定地点。途中,超速和危险驾驶的事都做了,但好在没有失约。见到那妇人和卖报纸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后,就把钱交给她。她问我姓名,我没有说,只要求她答应我要勤奋工作,不要再让我看见她在香港任何一处伸手向人要钱。事毕,我又飞车回到工厂,客户正着急:‘为什么在洗手间找不到你?我笑一笑,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此事虽小,但细微之处足见李嘉诚的守信。他“解释”说:“信誉、诚实,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

从商60多年的李嘉诚,诚信事例可谓数不胜数。而守信也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中国人经商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李嘉诚不仅深谙此理,而且笃行此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州话塑胶李嘉诚
苍梧白话中的指示代词“噉蚊”和“咁”
The enhanced aerosol deposition by bipolar corona discharge arrays
香港说广州话的学生习得普通话咝音声母的研究
塑胶进化
以广州话为第一语言的普通话学习者的语音学习偏误分析
“咁”和“噉蚊”在梧州话与广州话中的区别与联系
美丽的塑胶操场
想起李嘉诚的快乐
改性超细碳酸钙及其在水性塑胶涂料中的应用
人手发热塑胶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