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之媒介责任——探究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栏目

2015-03-26 08:45颜湘君戴佶杉
湖湘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平民栏目

颜湘君,王 滢,戴佶杉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2012年湖南卫视于岁首重磅推出的公民道德类栏目——《平民英雄》,开播之初便反响强烈,不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更得到中宣部、新闻局、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荣获2012年“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的殊荣。《平民英雄》栏目立足于平民视角,通过讲述一个个不畏强暴不惧艰险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的故事,向社会大众传递着爱和坚强的力量。

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启发民智是传媒应该承担的责任之一,公民的道德素养是民智的重要方面。传承文化遗产是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之一,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社会化功能的内在需求。大众媒介对传统美德的反复宣传必将营造一个良性的“拟态坏境”,这一“拟态坏境”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无处不在。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时代中,《平民英雄》充分认知自我的社会责任,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积极践行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之媒介责任。

一、明确社会责任:按照“十二五”规划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按照“十二五”规划精神,大众媒介必需承担起公民教育的社会责任。

报纸、广播、电视改变了世界,网络的诞生更使得大众媒介成为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体系。公民通过传媒了解社会信息,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大众传媒拥有改变人们生活的强大力量,M.卡斯特认为大众传媒是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它给信息沟通流动创造了土壤,又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形成,它以传播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而具有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21世纪科学教育随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迫使人们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而大众媒介正成为一所公民获得信息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所大学还拥有高效的信息运转机制,使得它已经成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同样地,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大众媒介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推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还提出,“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所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下代的道德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拥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底蕴,但是当今世界的大众文化狂潮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与考验。大众传媒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平台,理应捍卫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意见》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每个频道每天的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不少于30分钟的自办新闻类节目,还必须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按照“十二五”规划精神和国家广电总局《意见》,肩负起公民教育的重担,公民道德类节目《平民英雄》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脱颖而出。该栏目立足于平民视角,关注社会热议的道德主题,在短短30分钟内讲述一个平民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挖掘草根英雄身上传统美德的光辉,让观众对平民英雄给予认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栏目以此实现了向公民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传统美德,推进公民教育

在传播学研究中,传播功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针对传播系统中所有的传播活动,既指传播本身固有的功能,这是由传播活动或传播现象自身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也指传播必然对受众个体和社会整体产生的影响。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方面功能,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主要是指传播社会文化,在大众传播出现之后,人们除了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之外,大众传播媒介构成的传播网络对社会文化的传播更为充分,大众传播的出现使传播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得更为明显。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社会化功能的重要方面。

《平民英雄》歌颂了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道德品质。2012年8月21日这期节目讲述了重庆铁路警察周彦超在铁路道上发现了在逃嫌疑犯周克华,面对着穷凶极恶的杀人恶魔,周彦超奋不顾身,与之展开了激烈追逐。周彦超虽然不幸中枪身亡了,但他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周克华逃跑的关键路线信息,为之后的追捕行动提供了有效线索。

《平民英雄》歌颂了仁爱、善良的美德。2012年8月13日《我活着,你也可以》这期节目中,25岁女记者王迪冒着未知的危险去营救轻生小伙田进,田进打算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王迪不顾危险上楼前去劝阻,最终,她用善良、真诚与坚持感动了田进,成功地挽救了这个年轻人。在节目录制现场,王迪说,自己和田进有着相似的遭遇:“我高中时父母就因车祸去世,田进比我不幸的是他被毁容后一直是孤独的。”王迪的这一席话呼吁着社会的温暖与包容。

《平民英雄》歌颂了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2012年8月27日这期栏目讲述了7月23日湖南省益阳市一对婆媳争吵,不幸的是,年迈的婆婆被河水冲走,57岁的刘卫初路过事发现场,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救老人,老人已经被卷入最湍急的漩涡之中,刘卫初并没有放弃救人的决心,在第一次施救失败后,刘卫初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第二次施救,最终,老人被他成功救上了岸,他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精神让人动容。

《平民英雄》倡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2012年8月20日《汪洋中的人》这期节目把我们带回到2012年的7月12日,这天,北京遭遇了61年来最强降雨,这场特大暴雨导致北京城交通瘫痪、地铁积水,多处下水道淤积街面成为汪洋。在这场灾难中,来自四川农村的钢筋工人李川南带领一百多位建筑工人,冒着暴雨在汪洋之中救助了一百多台被困车辆以及两百多名群众。发人深思的是,在他们刚开始救人之时,竟然有被救者问他们救人是否收费,收多少钱这样的问题,虽然这些话语深深地刺痛了这些农民工兄弟的心,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们救人的决心。

《平民英雄》以传承文化遗产为己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媒介传播功能的社会化。2012年6月20日这期节目中,帮助乘客抓住小偷的公交车司机徐志稳在自己的“雷锋日记”中说:“观众对我的掌声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宣扬。”栏目制片人严典雅的一番话道出了栏目的定位理念,“《平民英雄》是一档公民道德节目,发现每一个公民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平民柔软、强大的内心,发现‘公民’在不敢为时而为之的行为。湖南卫视一直以‘草根’情节备受关注,《平民英雄》要发掘草根的英雄行为,掀起全民道德的榜样。”

三、营造拟态环境:歌颂凡人壮举,以贴近百姓的情怀和道德气质实现公民教育

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有选择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当人们长期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便在潜移默化中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教养理论就是试图以电视为对象,探究大众传播媒介与三种‘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所建构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发挥着巨大作用。大众媒介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着重宣传必将营造一个良性的“拟态坏境”,这一“拟态坏境”让受众感受到社会道德力量其实无处不在。媒介对传统美德的宣扬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也在无形中传播出善的种子,公民道德类栏目构造出惩恶扬善的“象征性现实”,投射到受众的现实生活中,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进行道德教育,影响人们共同道德观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大众媒介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的媒介责任。

《平民英雄》栏目立足于平民视角,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突发事件中,挖掘与烘托出小人物的非凡表现。无论是节目的主体故事还是主体人物,都来自民间。《平民英雄》栏目题材范围广,涉及受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故事中的“平民英雄”都是来自民间的“草根”英雄,这打破了受众对英雄高、大、全的传统认知。《平民英雄》贴近民众,切合观众收视心理。对草根英雄的反复宣传建立起一个“拟态环境”——道德楷模就在我们能够触及的各个社会角落。

《平民英雄》的故事来自民间。有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如智擒抢劫犯、抓捕偷盗犯、救助溺水者等;有网络追捧的热点新闻事件,如“女孩一吻救下轻生男”;有案件题材,如公民参与抓捕行动;有节目组策划的行动,如打拐、反扒行动;有重大灾难中的志愿者故事,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的普通志愿者的救援行为;有行业英雄的故事,如医院、消防、公安、司法等部门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平民英雄来自民间,这有别于以往对“英雄”高大全的认知,“我们节目选取的每个主题都是普通的公民,正是平常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或者曾经抱怨过的路人、陌生人、爱管闲事的人。要让大家看到这些人是如何成为英雄的,唤起大家内心深处的公民道德意识。”这是《平民英雄》栏目制片人对平民英雄的深刻定位。平民英雄不仅来自民间,而且来自观众的推荐,节目组号召观众进行“随手拍”,呼吁观众在生活中发现平民英雄,启动观众举荐机制,无论是常规节目,还是每季最后的盛典,栏目组都要参考观众的推举和评价。

以2012年1月2日第一期《危机关头消防员奋不顾身救小孩》到2013年3月《父女危情》这期间的栏目为研究样本,每期栏目涉及到的草根英雄都来自社会基层的各个角落,大多数平民英雄都来自于普通观众的热心举荐,其中既有公而忘私的警察、士兵、记者、老师等,也有过路的司机、商店老板、学生、农民工等这些最普通的社会人群,年龄最小的少年英雄仅仅只有四岁,年龄最大的平民英雄是一位57岁的普通农民。

2012年9月17日《拍客行动:少女失踪之后》,这期讲述了作为一名普通下岗工人的郑州拍客闪志强,在下岗之后的12年内虽然经历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失意,但是他用小小的DV,志愿拍下了1000多个小偷行窃的过程,协助警方侦破了一桩桩偷窃案。如闪志强亲身暗访被拐女孩的囚禁之地,协助警察解救被拐女孩的故事,节目中播放的暗访视频都是闪志强拿DV暗中拍摄的,最终,他成功帮助一位无助的农民父亲解救出他失踪八个月的女儿。闪志强用八年时间见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郑州老百姓口中的“闪哥”。2012年11月19日《托举哥勇救女童》,这期节目的平民英雄周冲是一位身处广州的打工仔,他为了营救失足悬挂在阳台上的小女孩,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钻出逃生窗用单手托举孩子将近十四分钟,直到小女孩被成功营救。周冲为救援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小女孩成功获救后,周冲却默默地离开了救援现场。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广州市民,人们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找到了他。周冲认为自己只是救援现场中普通的一分子,并不值得大家歌颂,他也不希望自己被社会给予过多的关注,成为所谓的“英雄”。周冲对待社会舆论追捧的低调、淡然,体现了平民英雄们谦虚与豁达的高贵品质。

闪志强和周冲只是栏目中众多平民英雄中的一份子,这些平民英雄是时下中国社会的道德榜样,是值得公民学习的道德楷模。栏目告诉观众,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美德就在我们身边,人间大爱就在我们身边。平民英雄们书写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栏目记录着这些平民英雄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公民。

这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敬仰英雄的时代,更是一个人人可以成为英雄的时代。《平民英雄》栏目正是通过挖掘民众身边“草根”英雄的大义之举,放大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光辉,为受众营造出传统美德就在我们身边、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的“拟态环境”。“栏目从真实生活中寻找新闻价值,着重聚焦于小人物身上,没有大场面、大事件,更没有大题材、大人物,这是由于栏目擅于捕捉平凡人物精神的闪光点,使得栏目塑造了一群平民英雄的道德群像。”

结语:与时俱进,任重而道远

《平民英雄》栏目作为目前我国公民道德类栏目的典型,立足于歌颂平民英雄身上闪烁的传统美德的光辉,弘扬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一档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的电视栏目,《平民英雄》为受众成功营造出惩恶扬善的“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贡献,充分践行了传统美德与公民教育相契合的媒介责任。

《平民英雄》栏目的成功不仅在于适应了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精神,也与其创新的制作理念分不开。

首先,采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视频多元化多层次地还原新闻现场,彰显英雄事迹,放大英雄形象。栏目由主持人现场新闻讲述、案件视频再现、演播室现场访谈三部分构成,前两部分穿插进行。其次,情感表达张弛有度。还原事件的视频客观真实,不夸张渲染,在访谈环节以事件中的平民英雄为主,注重展现主人公身上的传统美德。栏目最后是“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平民英雄一起续写雷锋日记”版块,这是《平民英雄》栏目在结尾设置的点睛之笔。当期的平民英雄人物读出自己的英雄宣言,下一期平民英雄续写日记。在这一板块中,平民英雄续写英雄事迹,如同栏目呼吁着每一个公民都投身到争做平民英雄的接力赛之中,都投身到弘扬传统美德与社会正义的接力赛当中。栏目通过表达真实感情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较好地担当了教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最后,与受众展开了良性互动。栏目不仅以普通民众的随手拍视频作为节目的切入点,而且设置了对演播室现场观众的采访、对案件现场群众的采访、与网民的互动交流等环节,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使公民教育之目的无形中得到更深入的贯彻。

2012年《平民英雄》初播两期,最高收视达到全国第四。《平民英雄》在晚间黄金档播出,观众累计收视率超过28%,在全国29个省会、中心城市的平均收视份额超过2%。2012年1月—11月20日,《平民英雄》CSM29测量仪城市数据显示,《平民英雄》栏目的收视率占0.35%,收视份额占1.51%。根据《平民英雄》栏目官方微博发出的统计:2012年10月15日《平民英雄》节目全国网收视0.52,市场份额2.85,全国排名第三,地方卫视排名第一;2012年10月以来,《平民英雄》栏目收视持续飘红,节目多次取得地方卫视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该栏目同时也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据百度数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节目的相关新闻近3000篇。《光明日报》、人民网、共产党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对该节目也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2012年1月4日刊载《好时段就要留给好节目》一文提到,今年“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新闻栏目,如湖南卫视《平民英雄》等道德建设类栏目将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美德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人民网刊载《道德建设节目处处开花》、《湖南卫视新年主创新闻法制类节目》等报道,也对《平民英雄》节目进行了报道,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也对《平民英雄》给予很高的评价。

《平民英雄》栏目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足以见得栏目的吸引力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有热心观众在网络上评价《平民英雄》栏目倡导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平民英雄们的事迹令人钦佩、催人泪下。《平民英雄》栏目所展示的凡人壮举,同时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传承美德、争当英雄的热潮。

《平民英雄》栏目在践行公民教育的路上任重而道远。首先,当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复杂多变的转型时期,社会负面的新闻报道依旧层出不穷,《平民英雄》栏目彰显了湖南卫视对社会负面事件的监督和对冷漠人群当头棒喝的决心,栏目对受众的美德教育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平民英雄身上的道德力量如何能被更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更好地达到公民教育的效果,这仍是值得《平民英雄》栏目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栏目本身也有不足之处,音乐背景几乎伴随了整场节目,案件视频的开场经常伴随着令人惊悚的音乐,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环节也常常浸淫在过于煽情的音乐中。栏目的选材过多涉及犯罪题材,画面剪辑过于追求事件的离奇效果,以致视频部分常因刺耳的尖叫、血腥的案件现场、恐怖的音乐而呈现出恐怖离奇的叙述氛围。栏目的标题也多有耸人听闻的效果,如《与杀人犯共处的41天》、《寂寞哥的呐喊,孤独的生日》等。由此可见,在泛娱乐化的当下,《平民英雄》栏目为了吸引受众,也带有了娱乐化倾向。公民道德类栏目娱乐化的倾向容易使受众被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忽略故事主人公——平民英雄们身上的道德光辉,因此,《平民英雄》栏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2][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1994-1995)》[C].陈坚,栾传大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A].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4]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6/c 111125844 3.htm

[5]田中阳.传播学基础[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聂茂.主流价值的底层力量—以湖南卫视<平民英雄>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2,(4).

[7]李辉,戴剑平.平民英雄,新节目新气象新追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8).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平民栏目
身边的传统美德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关于栏目的要求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