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PPP模式在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

2015-03-26 21:21周鹏伟
河南科技 2015年21期
关键词:私营企业水利基础设施

周鹏伟

(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2)

论PPP模式在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

周鹏伟

(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2)

在我国现阶段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一直是其重点重点内容,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本身也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作用,是富有战略性、基础性以及公益性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关的投资主要是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整体投资渠道面临着过于单一的特点。针对于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相关需求,PPP模式的引入与应用,其本身具有深层次的原因和很强的必要性。通过对于PPP模式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结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需求,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PPP模式;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水利事业;经济效益

在我国地方经济体系中,水利事业扮演着重要且关键的角色,通过积极开展相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地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生态支持与基础支持,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当前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建设中,其相关资金投入形式相对单一,对于地方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投资资金紧缺已经成为了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对于相关的投资特点与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且认识到当前投资方式单一所带来的局限性,通过对投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可以更好地对当前资金问题进行解决和改善,这也对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1 PPP模式特性探析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一种新的公私合作形式,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进行合作,进而完成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融资活动过程。PPP模式重视实现合作,并且其参与主体相对以往的投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体中涵盖了政府和多种类型的企业,既可以是私人企业,同时也可以是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在PPP模式应用中,其合同的签订需要经过系统的论证,并且相关条款的制定上需要充分地对于政策目标进行体现,重视合作与价值的分析,并对于优先权进行全面的论证,这与传统意义的合同签订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种模式应用下,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其项目合同需要对于风险与责任进行重新分配,并且结合参与双方能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对于风险和责任进行合理分配与安排。这种通过对资金的有效控制和责任的科学分配,可以更好地一改以往单一风险责任模式下带来的弊端,并且也让责任成本的分配更加合理有效,提高了风险和承担能力,让双方的投资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并且项目设施建设的质量和综合水平也能得到更好地提高,私营企业本身也可以更好地对自身效益进行控制和获取。另外,这种PPP模式也强调长期、稳定与持续的合作,通过共同地对利益进行共享、风险责任进行承担和资源交换,实现了对目标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这种合作方式,也提高了受项目资金的投入控制效果,有效地实现了增值。

2 PPP模式优劣势探析

2.1 优势

PPP模式应用的首要特点和优势,其就是有效地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行了减轻,缓解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全面的资金保障对其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地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其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单一的投资模式与融资渠道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通过PPP模式的应用,民间资本得以进入,融资渠道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和改变丰富,实现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转移,并且让公共资金的负债率得到很好的控制,地方财政资金可以得到更好地保障。

PPP模式应用中,民间资本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也扮演者和关键的角色,并且在其资本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也需要对自身的投资渠道和机会进行拓展,寻求更多的投资方向。通过PPP模式的应用,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投资可以获得长期的回报,并且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PPP模式为提高政府对民间资本的宏观控制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民间巨额资本的控制上也可以得到更加规范的引导。

政府职能的转变也通过PPP模式的应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以往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政府本身扮演者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其对于相关资源的消耗很大,项目的经营与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PPP模式应用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民营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经营任务与建设任务,政府仅仅通过参与监管、规划等工作,就可以配合完成相关项目的建设工作。政府部门的工作量也得到很好的增加,降低了管理成本,对于优化和精简政府内部部门机构来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优势。通过PPP模式的应用,民营企业本身也可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挥,这样可以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的施工建设效率,并且有效地减少了工程的整体成本。政府也通过参与统筹运营,与民营企业进行全面合作,这样整个项目的资源利用水平和投资利用率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民营企业在长期的合作中,本身也能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和施工技术,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

PPP模式也实现了对项目风险的有效分担,通过对实现风险的公担,以往政府所面临的项目建设风险得到了有效地降低,并且很多风险导致的损失也能得到减轻和控制。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与政府进行合理的责任与风险的分配,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有效控制。这种风险的分担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是降低项目整体风险,保护投资利益的必要举措。另外,PPP模式的应用环境十分广泛,其不限于非盈利项目,其也可以应用于诸多类型的盈利项目和服务领域,相对传统融资模式来说,其生命力更强,覆盖范围更大,投资效益控制效果更佳。

2.2 不足

2.2.1 法律法规上的缺失。现阶段,在PPP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我国对于其相关模式还缺乏一个相对全面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现阶段的法律法规中,对于这一类融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BOT模式中,对于PPP模式没有提供相对完善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持。当前形势下,PPP模式的应用对于其中的扶持、政策、授权、风险控制等没有提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管控举措,很多规定都不够细化。这种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问题,是影响PPP模式普及应用的重要阻碍因素。

2.2.2 融资具有较高的难度。相对于其他的主体来说,私营企业作为融资能力较低的主体之一,其本身不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整体融资渠道相对较窄,并且融资成本较高,整体规模不足,难以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信贷市场中,对于私营企业的融资还缺乏足够的融资支持,很多担保体系都不够完善,融资难度相对较高,不利于各项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2.2.3 定位方面的问题。在当前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进行合作中,其要签订相应的特许权协议。政府对于角色的转换和定位上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其参与合作和管理中不能全面地放权。在PPP模式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需要对自身的工作重心进行改变,并且提高自身的监管能力,积极做好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调整,重视对公共事业成本效益的控制和保障。

2.2.4 人才储备量有限。在我国PPP模式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模式的应用理论大多来源于外国引进,对于相关模式的应用和实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在水利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PPP模式应用中,项目建设中多个环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人才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PPP模式的应用需求,提高整体融资效果和效率,让投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3 应用探究

3.1 对法律法规进行健全

要想提高PPP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其必须要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为PPP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全面的法律保障和支持。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应用涉及到多个参与目标,其中的法律关系相对复杂。纵观其他国家,PPP模式的应用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于PPP模式的应用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引入和学习,但是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执行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PPP模式应用需求。针对于PPP模式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其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很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解决。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相关模式的发展与应用,我们必须要对其法律法规环境进行完善,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环境。

3.2 对权责进行合理界定。

合理界定政府权责,是规范政府合作行为,提高项目建设管理科学性和定位合理性的关键。在PPP模式应用中,政府自身必须要科学地参与管理,并且合理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重视经济合作,并且明确权利与责任,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地开展决策,这是竞争机制引入的必要需求,同时也是发挥双方能力与合作价值的关键。

3.3 丰富融资渠道。

为了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对于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支持,对于其一些限制条件进行解除,给与其足够的融资支持。通过对PPP模式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更好地了解私营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采取政策性贷款、社保基金放宽限制等,让水利基础获得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更好地促进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

3.4 提高风险分担合理性。

在PPP模式中,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要对于风险进行全的控制,利用科学的手段对于风险进行封单,让项目实施过程更加平稳和高效。在风险和责任的分配上,政府要主动地对风险进行承担,并且合理界定不同风险分布,重视对私营企业自身利益的保护,并且达到有效调动私营企业参与积极性的目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落实和实现,这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3.5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PPP模式的应用需求,项目的开展进行需要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持。其模式应用下,投资建设以及经营等多方面专业内容都需要被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并且其可以通过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对投资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了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政府也要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交流和学习活动,积极组织私营企业进行参与,在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也促进PPP项目合作的顺利、高效地进行。

4 结束语

总之,PPP模式应用于水利基础社会上建设中,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成效,可以有效地对相关管理工作中对不足进行改进,并且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融资效率和融资效果,这对于解决相关资金紧缺问题,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促成公私结合的投资合作模式,帮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更好地开展和完成。

[1]李强.浅析南京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信息化建设.2015(12)

[2]李丽红,隋思琪.加大PPP模式应用推进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J].辽宁经济.2016(01)

[3]王耀伟.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9)

[4]刘燕朝.英国基础设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J].国际人才交流.2014(01)

[5]张利娟.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迎来发展新机遇[J].中国经贸.2013(07)

[6]王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02)

[7]程瑶,李素英.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5(09)

F283;F426.91

A

1003-5168(2015)11-178-02

猜你喜欢
私营企业水利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法学院哪家最强
私营企业漏缴工会经费现象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