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不见的手”来谈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015-03-27 07:53吴建
关键词:适用范围资源配置市场经济

多个世纪以来,在经济社会的管理理论中,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争论一直都是,而且还将长期是政府、学界和整个社会讨论的中心。而这一伟大争论的导火索就是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来的一个理论——看不见的手。数百年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这多少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的最高文件中也只能写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种“更好发挥”的非确定性用词,也从侧面体现了现代学界关于这个问题不确定性的现状。但另一方面,对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说法使明确的,这是对市场力量的肯定,这是对“看不见的手”理论最好的肯定。因为只是“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完全的”作用,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因此探讨一下“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对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是有意义的。

一、作用机制

到底什么是看不见的手呢?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想还是得从经典原著中来说起。在一观点作为在经济学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亚当斯密的巨著《国富论》中出现的,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和使用自己的资本不需要限制的时候,斯密写道:

“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种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第4卷,456页)

在这里“看不见的手”只是一个比喻,甚至只出现了一次,所描述的也只是一种现象,严格来说算不上一种经济学思想,更非是一个理论。而且这个比喻斯密也并非第一次使用,在早前撰写的《道德情操论》中,他也有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在这本书中他是这样写的:

“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们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和无厌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道德情操论》,第4卷,第304—305页)

在斯密一生的两部著作中都出现的这个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其实质是说人们无意的行为暗暗合符某种基本的秩序,而在经济学中,这种秩序就是指自由放任的市场会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这种观点认为在市场中,每个个体从自己的利益从自己出发来参与市场活动反而最能促经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整个市场的效率最优。斯密指出,在交换中,我们达到自己的目的,既不是由于强迫我们的交易伙伴,也不是由于乞求他的慈善心,而是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同他自己的利已心相契合。两个人进行交易,因为从交易中均能获得好处。或者像斯密所说:

“……人差不多总有机会去获得他的兄弟们的帮助,然而只是期望从他们的善意去获得这种帮助,那是徒劳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利已心,使之倾向于他,并向他们表明,正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才去作他所求他们为他要作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达到目的。……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国富论》,第1卷,第26页)

这里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致说明,这种机制是建立在利己主义之上的,具体说来就是每个人都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你又不得不关怀他们的利益,因为只有满足了别人的利益,你才能得到自己的关怀。更进一步,正是这种人人为己的自由放任的市场能实现最有效率的市场分配。斯密之所以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这种机制,是因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上,在无管制的市场上因为个人的私利却形成了这样一种井然有序的市场交换秩序,并且实现了每个人的利益,这是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的过程斯密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来解释。

二、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知道了“看不见的手”的工作机制,就可以探索一下它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了。之所以把这两个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使用条件决定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要符合使用条件,适用范围也会体现使用条件。

作为一种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有什么使用条件呢?我们已经知道“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个人根据利己主义的指导思想,在行动中只管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自己的最优利益,进而促成了整体的资源最优配置。问题至少有两个,第一,个人就真的能实现对自己所能支配资源的最优配置么?如果能实现,又需要那些条件呢?第二,个体的最优就一定等于整体最优么,整体最优又一定会使每个个体最优么,个体最优和整体最优的关系是什么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支持市场经济的人常说,市场信息千千万万又瞬息万变,国家无法掌握所有情况,所以只得让参与市场经济的微观个人根据自己在市场上获得的信息来做出最优判断,实现个体的最优,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如果考虑个人实现个体最优的条件,那么完全充分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从逻辑上说,个人获得完全充分信息是实现最优选择的必要条件,不完全充分的消息就无法实现最优选择。如果说国家无法获得完全充分的消息,怎么就能说个体就能完全充分的消息呢?事实上,在目前的条件下,国家是确实是不可能获得关于市场的完全信息,当然个体就更不可能获得关于市场的完全信息了。根据个体只能获得不完全信息的事实,再来反思“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就会觉得中间的“飞跃”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不是那么稳了。但这个理论,正如在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个比喻又不是完全错的,因为全世界多年资本主义的发展,多个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都表明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确实存在的,是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过实实在在的作用的,是不允许简单对其进行否定的。而只能说它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必然有效的,也不是万条件使用的。

再说第二个问题,个体最优一定就等于整体最优么,整体最优又一定会使每个个体最优么,个体最优和整体最优的关系是什么呢?先说答案也许是合适的,因为很多事情都没有最合适的,只要合适就可以了,正如资源配置实际上也不一定要最优,比较优也就很好了。个体最优不一定就等于整体最优,整体最优也不一定会使每个个体最优,甚至很多时候会使个别个体很不优,也就是说个体最优和整体最优不仅不一致,甚至很多时候是冲突的。就拿芭蕾舞蹈来说吧,每个芭蕾舞蹈都要跳的最好看,和要使整个团队整体最好看往往是冲突的。因为每个个体最好看的舞姿一定是自由发挥各自的特长,而整体的好看却往往需要有整体的规划、整体的引导,甚至需要个别优秀个体表演的适当不那么优秀一点以便和她的其他舞伴们相一致。军队作战也有同样的情况,要是每个士兵都按各自的优点来发挥所长,跑的快的不管跑的慢的而拼命的跑,而不按长官统一的命令,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这样能做到进退有序,能发挥最强的战斗力么?在经济社会中也是如此,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是很难实现社会整体最大利益的。但又因为,我们不是要最最优,而是选择当前现实条件下的最优,所以“看不见的手”确实又是必要的。支持计划经济的人会说,不是计划经济不比市场经济好,也不是市场经济完美无缺,而是在现在的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经济更能促进其发展,同“看不见的手”也是如此。

在这个前提下再来探寻“看不见的手”的使用条件就合理了。因为若是一个理论是万能的,也就无所谓什么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了。“看不见的手”说的是个体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能实现社会整体的最大利益,现在已经说明了个体在市场经济中基本不能实现最优,而且个体最优也不等于整体最优,这种条件下的“看不见的手”就需要改一改了,变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中个体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能实现社会整体的最大利益。那么“看不见的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呢?

就使用条件来说,当市场中经济信息不完全充分或者很不完全充分的时候,比较适合“看不见的手”而不是“看得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因为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每个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信息总和是远远大于国家整体获得的信息的,这种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是更好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国家整体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和个体获得的信息总和差不多,甚至更多的时候,就应该更多靠“看得见的手”了。

就适用范围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说明。一是“看不见的手”比较适合微观而不是宏观;二是“看不见的手”是有缺陷的,需要“看得见的手”配合而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微观经济领域,不适合“看得见的手”的原因有三:第一,“看得见的手”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做到微观个体的利益最优;第二,就算能做到个体最优,因为需要掌握的信息太多以致于政府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从整体经济效益来说不划算;第三,现代社会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也使得“看不见得手”去干预个人日常生活不再成为可能。

对于“看得见的手”的缺陷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理论,比如外部性、垄断和交易成本和公共产品等。我们即使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仅仅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它,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实的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是一只有缺陷的手,当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的时候,就很可能变成为一只肮脏的手。因此这只“看不见的手”只能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起发挥作用,而不是全部。

三、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这个时代所有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了,政府作主的计划经济在苏联的尝试失败了,市场经济在实践中又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各种市场失灵的后遗症数不胜数,而一场又一场的经济危机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种情况下,探寻一种市场与政府的互补关系就是有必要了的。根据前文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也基本可以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条件下,市场和政府只有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和资源配置的最优,有如下三个理由。

第一,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果不是妄想的话,对市场没有原则的奉承不是是鼓舞人心的。市场的确是一个奇妙的机构,但像所有作品一样,市场如同人们缔造的其它东西一样,同样被赋予缺点和美德。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交易成本等原因,市场经常失灵。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正是由于市场存在种种缺陷,使得政府政策成为调整和校正市场行为的重要工具。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金融市场也是如此,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金融资源经常在膨胀、流动性过剩和萎缩、流动性突然消失导致市场崩盘之间转换,无论哪种状态,都会给经济造成较大伤害,因此维持金融稳定必然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

第二,目前条件下,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国家在综合判断中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和当前形势的情况下作出的正确论断。这说明,我国目前条件下,不仅资源配置离不开市场,更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关于这一点,因为已经有很多论证了,在这里就不赘言了。

第三,只有市场和政府互补,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市场不是万能的,而我们又离不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前提下,政府就应该和市场互为补充,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核心问题是怎样的互补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呢?这就需要从前文说过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条件说起了。前文说过,“看不见的手”假定在市场中个体为了个体自己的利益,自己根据市场瞬息万变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组最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是一种命令式判断,而非逻辑推衍的结果。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个体是指什么呢?这个问题在230年前可能会让人笑话,因为个体自然就是个人了。现代经济又为个体增加了企业这个新的成员,但不论如何,政府总是不在个体这一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可以解释为:在市场中,个人和企业根据他们搜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最能实现他们的利益,并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让我们再把问题深入一步,凭什么就能说个体和企业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作出最优判断呢,又凭什么说政府做的计划就不是最好的呢?个体投资失败、企业破产的故事,在今天甚至已经都不能再称为新闻了。有人说,市场确实不是最好的,但它却永远是最不坏的,因为把决定权交给每个个人或企业,会把风险均摊,最终会实现一个相对能接受的结果。而计划虽然好,理论上说,如果计划成功,在资源配置的优化率极值上能超过市场,但却有较高的风险,也就是说计划能超越市场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目前尚未达到罢了,但绝不是永远达不到。

因此,总的来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要想互相促进,就必须在市场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市场的进步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反过来促进政府搜集信息、处理公事的能力增加,进而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对经济的管理与干预水平。要想相互补充,就必须在整个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共同发力,相互配合,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阶段,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必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猜你喜欢
适用范围资源配置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论犯罪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叉车定义及适用范围探讨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