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翻译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的译本探究

2015-03-27 07:53李小龙
关键词:贝内特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其具有精巧构思的作品,得到人们的喜爱,即使到现在已经有两个世纪了,可是人们一直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和批评,并对后来的很多作家产生影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小说的语言风格具有魅力。奥斯丁严谨和仔细的推敲小说,确定小说语言风格是节奏性的。王科一先生在1956年首次将《傲慢与偏见》翻译成中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六个汉语译本。这部小说得到了我国读者的喜爱和认可,除了小说自身的魅力,也离不开其优秀的翻译。

一、风格翻译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的译本分析

(一)从小说对话中了解人物性格

读者通过小说中的对话充分了解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形象,译本也真实的反应了原文的情境。小说中的很多对话清晰的反映出人物性格,例如小说第一章中贝内特先生和太太日常的对话,“他是已婚还是单身汉?”“哦,单身汉,亲爱的,千真万确!一个富有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这对我们的女儿来说真是一件好事!”“这怎么说?这跟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段简单日常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贝内特先生简单的问题和贝内特太太令人兴奋的对话,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对话都是不完整的,可是起到了只可意会的效果。读者能够轻易看出贝内特先生在愚弄他的太太,体现出自己很高明的样子。

原文对话非常生动,译本也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真实反应原作中的映像,最大程度的降低读者阅读译本与原著的差距。所以,一定要在译本中充分体现原作中的生活细节,而孙志礼先生在细节翻译上做的很好。

(二)具有严谨性的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在文学作品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不能只依据句子长度对句子进行划分,短句子也可能是复合句,长句子也可能是简单句,句子长短缺乏规律,变化莫测。短句与长句子相比直接、清晰、到位,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也会使用短句。长句子曲折的结构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傲慢与偏见》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比如译本中的“乞请先生放心,在下雨内人对先生与尊府老少深表同情……始可以聊宽尊怀……”这是牧师在听说莉迪亚与别人私奔后写给贝内特先生的一封信,表面来看是安慰,本质是斥责。小说使用圆周句于信的开头,主要应用长句,是非常古板的语言。可是中文译本翻译使用了文言文,促使读者产生与阅读英文原文后相同的心理感觉。

另外,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情节,因为小说总达西和伊丽莎白在性格方面有冲突,同时伊丽莎白在很多方面误会了达西,所以即使伊丽莎白内心非常愤怒,还是以尽量正常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想法,“达西先生,倘若你有礼貌一些……倘若你以为这样向我表白一下,会在我身上起别的作用,那你可想错了”,她回答的节奏性有别于平常,可是也独具韵味。她回答的句子是相对拗口的复合句,从句中包含的从句,语法结构非常的官方,表明人物是以比较生硬的态度说话的。同时,译文将人物语言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可是交错应用长短句也获得不错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独白体现人物的性格

奥斯丁小说以鲜明的独白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充分体现人物性格、内心情感、思想斗争。小说细致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心理活动,“我做的多么卑鄙,我一向有自知之明,……可是,这种耻辱优势多么活该”,从她因为自己的偏见和好胜,又受到韦翰的挑拨,误会了达西,可是她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现在意识到自己误会达西的内疚和自己强烈的自尊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段节奏紧凑的短小句子,将伊丽莎白内心激烈的斗争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也充分表现了她内心的自责和内疚。

贝内特太太的独白与伊丽莎白的独白相比体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贝内特太太的独白风格是一种虚嚷的热闹,不同于伊丽莎白的深沉。大量的名词和形容词单部句构成了贝内特太太独白的句子,超短的句子表现出非常活跃的节奏,也度贝内特太太的性格和情绪进行了生动刻画。而译者非常容易模仿生动活跃的翻译,大大提高了译文的翻译质量。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翻译要具备良好的交际功能,而简洁的译文更能得到读者的理解和青睐。比如“他到肯德五个星期以来,乡下发生了很大变化,早绿的树林一天比一天青翠。”“她已经在肯德郡呆了五个星期,这五个星期乡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较早发芽的树每一天都增添了许多新绿,显得一片青翠。”这对同一段原文的两种翻译,前者使用简洁、朴素、真实、生动的词语表达了传递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后者使用冗长的语句传递了原文的意思,后者的审美效果较差。

原文为“They entered the woods ,and bidding adieu to the river for a while……and occasionally poart of the stream.”译文为:“他们走进树林,暂时告别溪涧……还有那脉溪涧也不时映入眼帘。”这段描写了伊丽莎白惊讶于彭贝利的美丽景色。译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为译文读者提供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孙志礼在翻译的过程中,突破原文限制对原文句式进行灵活的转换,以简洁的用词和汉语的独特魅力,促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的审美体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对某些词汇重建,例如“但眼下不可能跟妹妹多蘑菇了”,使用“蘑菇”一词进行了翻译,将伊丽莎白兴奋、急切、少女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其艺术表达效果很好,也将原文的审美效果表现出来。此外,译文叙事方法是戏剧化的,也继承了原文的风格。孙志礼先生较高的英文水平通过译文灵活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促使译文韵味与原文韵味相同。

(五)译本中准确的选词

在翻译的时候也要重视词汇的选择。由于准确的选择词汇既能对原作中的意义进行准确表达,也与汉语表达习惯相符。比如《傲慢与偏见》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是:“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此句应用了夸张和讽刺的翻译手法将自己的婚姻观表达出来,也表现除了原作的喜剧效果。由此看来,翻译过程中词汇的准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钱”这个词非常准确的表达了原文意思。小说中的“这句话足以引逗太太讲下去了”是在贝内特太太听说有单身汉购买尼日斐花园之后,很兴奋的跟丈夫说,可是丈夫都没理他,贝内特太太由兴奋转变为不耐烦,丈夫感觉到后说:“既然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贝内特太太正是受到这句话的“引逗”继续说下去。译者使用的“引逗”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表现出来。因为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先生具有不同的性格,贝内特太太非常的热闹,性子急,可是她的先生幽默风趣,“引逗”一词非常恰当的体现出了两人的性格和相处模式。

(六)译本中具有连贯性的内容

假如基本具有连贯和衔接的内容,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兴趣。英语作品相对严谨的结构促使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准确传递原文信息,还要保持连贯的译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贯,段落联系段落。例如,“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都把他当作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此句话中的“这条真理”、“每逢”、“尽管”、“却”增加了句子的连贯性。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表达意思,还要促使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保持连贯,促使小说阅读起来更加的流畅自然。

(七)译本的幽默风格

《傲慢与偏见》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讽刺幽默方式。奥斯丁倾向于使用这种艺术手法,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对话以及有关事件的时候,通过讽刺这一特殊幽默方式体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这种幽默方式流露于字里行间,相对隐秘一些,可是在进行翻译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细心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的讽刺幽默。比如,原著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意思“玛丽,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姑娘,也阅读过很多有名的著作,并且做了不少摘记。”这是贝内特先生说的,贝内特非常喜欢讽刺别人,他会揶揄任何人,也会揶揄自己的女儿,当然除了伊丽莎白。而玛丽平时说话经常引用经典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掉书袋”,因此贝内特先生才会这样说,揶揄和讽刺这个经常引用经典的女儿,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而有些翻译版本将“非常有见地”换成“富有真知灼见的”,更加突出讽刺和幽默的效果,将“有名的著作”换成“鸿篇巨制”,也就是将玛丽阅读的那些普通书籍比作深刻经典的巨作,非常明显了表达了贝内特先生对女儿玛丽的讽刺。

同时,奥斯丁也会通过转化书面语和口头语达到幽默效果。书面语和口头语具有很大的差别,书面语是文雅的,是绅士淑女在正常场合使用的语言,口头语用语日常交流,是平时闲聊会使用的语言,可是奥斯丁通过两种语言的巧妙错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错位幽默效果。

二、结语

奥斯丁依据不同的需求转变风格的幅度较大。译者在翻译时继承了原文风格,用活泼的语言和简明的结构保留了原文神韵。她的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性和戏剧性的对白,促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能够想象当时的场景,这种艺术创作风格带给读者良好的审美体验。译文也将人物和情境的戏剧性保留下来,促使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看一场时间很长的舞台剧。优秀的文学翻译能够真实简洁的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并且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最大程度的缩小译文与原作的表达差距,带给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

猜你喜欢
贝内特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
贝内特称不参加新议会选举
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冰上舞蹈搭档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纪念贝内特·雷默
一个诺贝尔奖梦想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