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与《破戒》的双重性刍议

2015-03-27 04:04吴丽艳
关键词:藤村阿Q正传阿Q

一、前言

中国文学家鲁迅和日本作家岛崎藤村是中日文坛上两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们在文学界中有《阿Q正传》和《破戒》这样被读者熟知的文学作品。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正好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之时。《阿Q正传》的创作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和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等变化的时候。《阿Q正传》自问世后,已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不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国,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并广为流传。《破戒》是岛崎藤村由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标志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 [1]《破戒》在1906年3月自费出版,1500部作品在10天内销售一空,多次印刷后,仍然销量火爆,成为不朽的名著。两部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可比性,不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内在韵味上都有相当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给民众带来的疾苦。

二、《阿Q正传》与《破戒》的文坛地位

(一)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写于1921年,也是鲁迅作品中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没有姓名的短工农民“阿Q”。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国家形象和畸形国人的面貌。中国人民深受辛亥革命毒害,“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的弱点,因此,该小说的发表有着特殊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在批判尖锐奴性的同时,也是对辛亥革命本质的一种批判。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中国近代文学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历史的思想根源来看,中国历经数朝数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思想沿袭积压,封建礼教及道德规范不断的麻醉和毒害一代代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麻醉与毒害才造成了阿Q这样的底层农民和小市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2]

(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破戒》

《破戒》是日本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岛崎藤村的代表作,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夏目潄石曾称誉它是“明治时代的第一部小说”。岛村抱月也竭力推崇《破戒》,他评价说《破戒》是近年来日本文坛上少有的新收获。并深有感触道,《破戒》的问世,是文学界的一个新的拐点。小说塑造的人物是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丑松。因为是部落民出身,为了避免被社会歧视,他长期以来一直隐瞒自己低劣的出身。但是,由于后来身边好友的变故所触动,以及平常所接受平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选择与社会抗争,将自己的身世公布于众,以至于丢掉了教师的工作,被周围的人排斥而陷入困苦。该作品揭露并批判了当时的不公的封建身份制度和丑恶的各种恶势力,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好评。

三、创作背景与作品主旨的差异

(一)创作的社会背景

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都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时代。在中国的辛亥革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和日本的部落歧视都在各自国民的心里根深蒂固。作品中所处时代中的小人物是可怜的,他们对于这种被社会压迫的恐惧心理和抗争也在逐渐的泯灭。

1.山村简居、催生《破戒》问世

岛崎藤村出身于一个古典学者家庭,于1887年进入日本明知学院学习,开始时是为《女学杂志》做翻译介绍英国诗歌。后来,在接触了诗人、文艺评论家北村透谷等人后,开始创作新诗。1897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嫩菜集》宣告了日本近代抒情诗的成立。以西方浪漫与日本传统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雅俗兼蓄的语言,打破精神束缚,抒发个性与解放,随即引起了文学界的强烈共鸣。1899年,作者放弃了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他的故乡,在信州的“小渚义塾”教书来充实自己。在那里生活的七年中,领略了大自然的凛冽,小山村的闭塞,以及生性淳朴的村民。也正是得益于在小山村的七年生活,通过对人事与自然的观察,对善良人民的同情,使《破戒》有了深厚的民众基础,也成就了《破戒》的问世,使之成为一部传奇文学作品。

尽管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但是“部落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是政府在取消封建上层身份时给予了他们巨额俸禄、公债或土地,使近代产业资本家取代了封建阶级。而天皇制度的确立,使得“部落民”就成了最受鄙视的人。而《破戒》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勇敢的揭露了日本万恶的封建身份制度和恶势力对人民的荼毒。小说通过丑松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日本新平民对人权的要求和抗争,堪称影响最为深远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此外,国家在危难之时,国民们奋发图强。当时作者身边的朋友也一个接着一个奔赴战场,岛崎藤村的同事田山花袋也作为记者从军走上战场,因此,年轻的作者认为自己有必要拿起笔,来同当时的封建势力作斗争。

2.弃医从文、针砭阿Q警世人

百草园的稚嫩,三味书屋的沉淀,日本学习过程中的醒悟,使鲁迅在辛亥革命十年后,摆脱了革命失败的苦闷和彷徨,创作了流传甚久的《阿Q正传》。而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或许是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广大民众的痛苦不堪,中国人民的麻木,使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弃医从文,从灵魂上拯救一个民族。直到1917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希望,在辛亥革命失败的大背景下,总结历史教训,传播革新思想,作为年轻的作者也有必要拿起笔做武器同封建恶势力进行抗争,也就成了《阿Q正传》创作真正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阿Q正传》与《破戒》这两部作品都是诞生于这样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众愚昧而苦难的时代。

(二)两部作品表现的主体思想

1.《破戒》中的部落民歧视现象

《破戒》中的部落民起源与德川时代,德川家康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比任何时期等级差别都明显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在幕府末期,部落人民为了消除歧视,做了许多斗争直至明治四年,政府才宣告了废除贱民身份。但《破戒》中的“新平民”成为了部落民被歧视的一种新符号。 [3]

2.《阿Q正传》中的民族觉醒思想

鲁迅在作品中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描写的活灵活现,这种精神也被称之为“阿Q相”、“阿Q主义””。在那样贫苦的时代里,饱尝辛酸,受尽欺凌,但是阿Q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感受到时代给他带来的不公平,而是一直处于自我逃避,不能认清自己的悲惨命运的状态。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名普通百姓,表现出自发革命的要求,但是在革命爆发之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依靠投降革命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国民的惰性、妥协性、劣根性正是这种精神的精髓,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四、由双重性引发的多维度思考

(一)《破戒》的双重性

1.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岛崎藤村在转向文学小说创作的最初阶段,采用自然主义写实的手法的基础上,极大的保留了浪漫主义创作的特点,在作品中将两者极为巧妙的结合起来。《破戒》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作者用极其客观的文笔将自然景物,以及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描写出来。 [4]

2.“破戒”与“守戒”的纠结

主人公一直徘徊在“破戒”与“守戒”之间,不知何从,主人公的心理情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可谓是一部心理情感斗争的剧作。丑松在内心中一直记得父亲要他“守戒”的戒令,在“保护现实性”和“守护人间性”之间徘徊、煎熬、迷茫、不知所措。丑松“守戒”和“破戒”的双重性格主要反映了代表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以及社会启蒙思想的对封建思想的妥协性。

3.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对抗

从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上来看,个人性具有鲜明的亮点。个人性主要表现在丑松的思想觉醒。丑松读过同为底层出身的学者猪子莲太郎的作品,也渴望与阶级歧视抗争,隐瞒身世使得丑松的灵魂受到煎熬,让他扪心自问是否要一直要隐瞒到底。良心的自我谴责使他难过至极。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临死告诫和猪子先生的精神召唤。便让他艰难抉择。事实是残酷的,在巨大的社会舆论下,以及良心的谴责下,他勇敢地“破戒”了。日本部落民一直受到心灵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属于最底层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为摆脱困境和社会平等而努力奋斗。但终究会有少数人能冲破思想的束缚进行反抗斗争。可事与愿违,即使有了斗争胜利的果实,却也是徒劳无功,由于自身思想的肤浅,无法彻底摆脱长期以来的封建禁锢。

(二)《阿Q正传》的双重性

1.“悲”与“喜”的共存

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存在。 [5]就是说该部小说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经典的讽刺艺术,采用了表面的喜感加深层的悲情的表现手法。作品每每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笑声过后又会带给人们心酸与无奈,是可怜,可悲,又会是可恨。可怜阿Q这样的底层民众的苦难结局,可悲阿Q的虚妄、健忘和耻辱,可恨封建枷锁对人民的禁锢。

2.阿Q性格的“劣”与“优”

阿Q是封建社会农民的缩影,由于深受数千年来封建社会的负面影响,阿Q不可避免地具有狭隘、保守、主观、愚蠢等缺点,排斥异端,严守“男女之大防”,深受传统思想之荼毒;另一方面,阿Q又具有淳朴、勤劳、任劳任怨等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优点。

3.个性与共同性的趋同

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共同性和个性。从个性的方面看,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阿Q所表现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是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以及其思考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性的方面来看,“精神胜利法”集中反映了旧中国全体国民的劣根性。憧憬革命,渴望改变困境的强烈愿望,是当时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的贫苦百姓的共同声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此时的个性与共同性看似水火不容,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鲁迅笔下的中国,已经开始暗流涌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巨大历史变革。

五、结语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人的本身的弱性的一种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农民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最底层发动普通民众而失败的结局,也总结出了,发动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破戒》中所表述的是日本封建社会下的出身差别歧视和民众的觉醒。部落民出身的丑松对其他的小人物有着同情之心,也有与社会歧视斗争的意识,但同时他自身也有感到自卑的一面。人物的双重性格主要反映了代表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以及社会启蒙思想的对封建思想的妥协性。这部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社会意义。日本部落民问题,其实质是日本近代社会的封建残

(下转第118页)

猜你喜欢
藤村阿Q正传阿Q
阿Q和老A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千曲川旅情之歌》写作艺术刍议
自己埋下的文物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