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引导高校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

2015-03-27 22:46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培育价值观

梁 华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生中的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当前,贫困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感恩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要以加强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增进感恩认知、强化感恩情感、固化感恩信念、推进感恩行动上来,使感恩成为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

一、高校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1-32,这是党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分别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供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较普通大学生得到来自国家、社会、学校、亲友更多的关注和扶助,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责任尤显重大。当前,高校贫困生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在价值培育上存在理性认知不足和情感认同不深的问题

部分贫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学习不够、理性认知不足,对“三个倡导”字基本内容回答不清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识不清楚,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的理解不够全面,影响到他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的信心不足。在情感认同方面,有的贫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或不完全从内心深处给予接受和认可,还存在将信将疑的态度,有的贫困生还产生“仇富”“世事不公”“社会冷漠”等消极思想。

(二)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着价值辨别不清和道德责任感不强的问题

一些贫困生对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不能够给出正确判断,例如有的贫困生并不认为评定奖助学金时弄虚作假是错的反而认为可以效仿,有的抱有“有钱才有一切”的错误观点,有的因贫困对父母家庭心怀怨恨。有的贫困生道德责任感淡薄,认为得到恩惠和帮助是别人理所应当做的、不需要感恩,对学校老师的悉心教育反应漠然,有的甚至刻意逃避偿还贷款的义务,给国家、学校和个人造成负面影响。

(三)在价值实践上存在着自觉奉行不够和日常践行不足的问题

表现在:有的贫困生因生存需要只顾埋头打工挣钱,学习上应付了事、活动中消极懒散,忽略了用好大学时光努力成长成材的根本任务;有的贫困生还存在着攀比享乐的不良现象,也缺乏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的决心,等等。

二、感恩缺失:高校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感恩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

感恩,是道德主体对自然、社会、他人的给予和帮助产生发至内心的尊重和感激,并进行回报和答谢的思想及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恩这一道德价值有着丰富的理解、赋予其深刻的内涵,但究其根本,其价值逻辑为:在道德价值坐标中,以道德主体为原点,道德主体次第认知到与父母、与兄友、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在多重的道德关系中,道德主体必然首先感恩父母给予生命和养育,才会形成“孝”的道德价值;由对父母的感恩推及到其他人,并扩大、升华,才会形成“友”“善”“信”“忠”等道德价值,最终升华到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才能形成“和”的道德价值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倡导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热爱祖国等核心价值,同样是个体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感恩之情的升华,因此,依此维度,感恩是道德价值形成的起点,是道德价值升华的基础。

以“感恩”为价值基础的中国传统美德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主要源泉,在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缺失感恩,高校贫困生难以完成对价值准则发至内心的自觉遵行。如“爱国”,爱国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都需要袓国给予物质条件、提供慰籍心灵的精神家园。“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这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清楚的道理,热爱祖国是公民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国的感恩和报答,高校贫困生也应如此。但是,有的贫困生没有看到国家为解决高校贫困生入学、就读、成才、就业方面困难所采取的系列积极措施,反而受一些负面消息的影响、对国家政府产生不信任的言行,这就是对国家缺乏感恩的表现。又如“敬业”,高校贫困生应当感恩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把握好这个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良好机会,把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才成材、更好生存发展作为践行“敬业”的着力点,但是有的贫困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恩之举,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再如“诚信”和“友善”,是每个人立人处世之本、协调人际关系之基,正因为缺乏对施惠者的感恩,贫困生才去做弄虚作假之事而无羞愧之感,不讲诚信;正因为缺乏对父母长辈、师长兄友的感恩,才会使贫困生心生埋怨、冷漠相待,无友善之意。

三、让感恩成为高校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

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切实帮助贫困生增进感恩认知、强化感恩意识、固化感恩信念、推进感恩行动,不断激发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久推动力,充分发挥感恩这一道德价值的精神引擎作用。

(一)增进贫困生的感恩认知,促进价值培育

认知,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全过程的开端,“思想品德认识是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根据,是一切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行为的基础”[2]81,同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增进贫困生对感恩认知为基础内容的价值认同。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道德讲堂、网络媒体等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把包含“感恩”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美德为价值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问题讲深讲透,持续灌输,使贫困生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帮助来自自然、国家、社会和他人,是需要表达感激和应当报答的,而报答的对象、层次和方式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使得“知恩”成为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提升道德责任

道德意识是促进道德价值内化于心的的前提。高校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对贫困生感恩意识教育,如开展“家书征集”“国家资助政策宣讲”等活动,使他们从内心深切感悟到父母养育之恩、他人友善之恩、社会关心之恩、国家培养之恩、自然赋于生命之恩,挖掘其心底蕴藏的感恩情感、塑造其宽厚的感恩心境,由此提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并有“知恩图报”强烈意愿,将道德责任感落实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

(三)固化感恩信念,增强价值判断

信念的形成是道德价值形成过程的关键。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如果没有信念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则不能持久容易产生动摇、质疑,进而影响其价值判断,产生因贫困而生的种种负能量,出现“知恩不报”行为。高校要注意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用宣扬优秀贫困大学生先进事迹、讲述道德模范人物故事、加强舆论法规监督等办法,把感恩意识固化为感恩信念,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帮助贫困生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引导他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四)推进感恩行动,深化价值实践

推进贫困生的感恩行动,是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引导贫困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要教育和动员贫困生参加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去,自觉落实感恩行动,积极“报恩”,把关爱传递下去。贫困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当自己有更大能力的时候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在不断深化感恩实践当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命力。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通过感恩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进而外化为感恩的实际行动,最终推动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民出版社,2012.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贫困生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