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陈情”有法

2015-03-27 14:44杨元高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陈情表小人论据

杨元高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练习

阅读欧阳修的《朋党论》,完成文后练习。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为了阐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以二、三、四段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第二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第三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是史实的对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明辨朋党。

猜你喜欢
陈情表小人论据
一表陈情动君心,两难抉择牵古今
——《陈情表》教学设计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恰当使用论据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指印小人来了
木勺小人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