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课堂育人新模式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2015-03-28 02:17韩丽梅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文学

韩丽梅

(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

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其文学课堂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文学课堂因其特有的审美认知作用与表现情感的直接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文学课堂应回归文学本身,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一、以教书育人为先导,着力培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

“核心价值观是教书育人之基”。[1]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高等院校,应坚持全面育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培养有理想、有奉献、有梦想的新时代大学生。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动力与源泉,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为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文化阵地,高校课堂在面对教育理念改革与德育课程建设的迫切要求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尤其是发挥文学课堂的优势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学教学的全过程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强制灌输性的政治性宣讲,逐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文学课堂将呈现出灵活多样性,较那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更灵活、更实际、更有时效性。重构文学课堂育人新模式,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与感召作用,将高校文学课堂的日常教学建设成为建构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型课堂,这既激发了文学课堂的创新性与先进性,又在文学课堂的教育实践中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最终实现双赢。

二、以融入渗透为原则,指明高校文学课堂育人的准确方向

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文学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育界存在一种共识,即文学教育不能缺少道德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应将文学教育作为重要的手段。渗透式教育指的是隐性教育,它选择了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心理作为教育过程的开端,使之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结果。杜威反对道德灌输,主张学校按照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并建设性地提出以渗透式为原则的道德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理念的提出最关键的影响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突破了原有教育的藩篱,为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高校文学课堂应该坚持以渗透式教育为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文学课堂以及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思想中。以渗透式教学理念为原则的高校文学课堂育人新模式是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势下适时提出的。无论是在宏观理念还是在微观做法上,均彰显了高校文学课堂的德育指向性。在高校文学课堂的整体安排与设计上,着眼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年龄特征,潜移默化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教材、文学课堂、学生头脑中,让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三、以方法创新为动力,构建高校文学课堂育人新模式

(一)运用文学隐性教育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

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以及学生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等特征。高校文学课堂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与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完备与成熟的在文学课堂中呈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理想、人格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外化表现出来。文学隐性教育法主要是以暗示的教育方法说明严肃的道理,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往往比醍醐灌顶式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学生的逆反心理,还能将文化知识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信念等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理。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厚的思想供青年学生受用一生。在文学课堂上介绍爱国诗人屈原的坎坷生活际遇,畅谈《离骚》中蕴含的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忠诚与坚贞,让青年大学生感受诗人的一腔爱国之情。通过呈现史诗般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义举,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文学课堂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更有效果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

(二)运用文学议题设置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议题设置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不同类型的公共议题,通过学生对议题的思考与探讨,加深对议题的认识与理解,并获得重要内涵的教学方法。文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细致区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热点内容,设置并策划具有价值的文学专题,鼓励青年大学生开展讨论,最终在讨论中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采取研讨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场,让青年大学生在思辩和探索中获得真理。

“辩学明理”的教学方法是不断探索与尝试的成功范式。所谓“辩学明理”,是通过一种以驳倒对方观点来证明自己观点、思想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所从事的专业,巧妙设计辨题,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辩学明理”的教育,并有目的的引导辩论方向,在辩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正确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一言堂”不同,“辩学明理”的创新型文学课堂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大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创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辩学获真知的生动的课堂氛围。

(三)运用文学交往式教育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

“交往结构”的概念源于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2]他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关系,文学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文学课堂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文学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交往传播。脱离了对文学现实和生存现实的关注,理论就成为封闭僵化的思想体系。文学交往式教育旨在搭建一个民主、平等、自由思索的精神平台,让青年大学生、教师在文学与人生、理论与现实之间以开放的胸怀、独立的精神去探索文学艺术的真谛与存在的意义,获取智慧的启迪。文学交往式教育就是要克服文学脱离生活的程式化弊端,引领青年大学生回归实践、走向生活、体验温情、释放生命灵性,建设精神家园。

教师通过采取自主阅读、课下评阅等教学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文学休闲沙龙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系列文学活动,实现自主的文化思想考察,通过文化反省与文化重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访作家名人故居,游历名山大川,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培养正确的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中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3]高校文学课堂要创新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引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目的。高校文学课堂要将文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文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融入建设性的理解和有选择性的阐释,更好地发挥课堂生动鲜活的育人优势,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王深远.核心价值观是教书育人之基[J].中国民政,2014(6):35.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

[3]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3):10.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文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需要文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