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

2015-03-28 15:49陈炳王培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22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协同

□文/陈炳王培林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

□文/陈炳王培林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针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问题,从产学研协同创新角度,在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大学生人才培育的支撑作用,并分析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育路径。

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4日

一、大学生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大学本科生的教育中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脱节、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等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教学与科研相脱节。教学与科研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科研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将教学中所学到知识运用于科研中,同时科研也深化了教学的手段,通过科研可以巩固和提高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提高也能为以后的科研提供良好的基础,输送更多的人才参与科研活动,发现更多的知识。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大学生教育,课堂教育仍然占很大比重。老师在课上灌输知识内容,学生坐在下面边听边记着笔记,这种模式从上学开始就没变过。即便有些科目会到实验室或者机房进行实验和操作,但一来这种机会少,二来接触的东西都是最浅层次的。久而久之,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老师和学生都把重点放在了课堂和考试上。真正触科研、通过科研学习知识的机会很少,根本达不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要求。

(二)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显著发展,中国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学教育却缺乏一些实践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机会的给予,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如果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面会越来越窄,就业会越来越难,就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些都意味着当前的大学生培养模式需要改变。

俞敏洪说每年能收到十万份大学生投递的简历,但能立刻上岗的人只有一两千人,培训之后上岗是最普遍的,并表示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脱离社会现实,一方面鼓励创业,一方面教育又与企业需求脱节。中华全国总工会张世平也认为,中国教育体制存在“重智轻德、重智轻能”,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有距离。

(三)大学生实践机会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学校给予的机会或者自己寻找机会,参与社会上的一些活动或者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方面的调查,走出学校,与社会进一步接触,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大学生实践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将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深化知识;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社会上的知识,明白一些生存的规则。大学生实践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是培养大学生的一个很好的环境,在社会中学会如何完成工作,如何跟别人交流,都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还不是那么的健全,高校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对于实践和创新方面的培养较少,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也很少。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如何培养出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且通过怎样的机制培养。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大学生人才培育的支撑作用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各自投入优势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新兴的合作方式,对于大学生人才培育有着很大的支撑作用。大学作为三个基本主体之一,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合作的同时不仅能够提高大学自身的水平,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平台发挥以及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天津大学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成立了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科研、教学、开发三位一体的实体机构),共同建立了石油化工学院。让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体机构得到锻炼,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目前,大学生多数学到的知识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然而,社会希望大学生能往全能型发展,对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了解、有所成就。高校(学方)、科研机构(研方)及企业(产方)的合作,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学生可以去科研机构实质性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研知识,不再是仅从书面上片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去企业直接实习,设身处地地感受和参与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为学生举办了一个活动,向学生进行以“反哺研究生教育,更好发挥舆情中心促教学、促科研、促学生培养的作用”为课题的招标。该项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对产学研的了解,也给机会让学生接触产学研,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校现在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发展全方面的人才。产学研通过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带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一些活动的举行,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与产学研相关的活动,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此一来,三方合作将带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创新思维是指运用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生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达到一个新的且更加完美的成果。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是现在大学生培养重要的一方面。创新是社会的推动力,有了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可以在各个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付诸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帮助各个行业打开思路,增加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在大学阶段学生拓展了视野,思维活跃,正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仅仅靠课堂教授这样的模式不足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发散,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产学研提供的平台,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和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四)促进人才联合培养。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研究所等机构,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巩固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增加学科的专业度和深度。研究所的一些教授大部分的时间接触的还是与科研有关的工作,与教学接触的机会很少。通过联合培养,可以让研究所的教授进入校园教给学生一些更具专业性的知识;第二,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里学到课本知识,也可以亲身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三,有利于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基础力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的知识巩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基础,让一些项目实行的更加顺利。

三、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育路径

大学生人才培养只停留在口头上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实际的培育路径,并且在不同的地方实施这些培育路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一些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可以达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这些路径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双聘。双聘是大学与科研所、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之一。学校派老师与学生去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科研机构的一些研究提供协助,在企业中实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意识给科研机构和企业带去新鲜的血液。科研机构和企业也会派遣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前往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给学生进行演讲,双方不断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增进三方的交流,还可以互相促进。学生和老师通过实践运用更好地巩固知识,提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可以为以后的建设打造更好的基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以后可能留在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利益。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科学岛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合作方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供老师与学生前往合肥科学岛,对岛上的研究提供协助。科学岛也会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派一些专家对学生进行演讲,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二)1+1+1联合创新平台。所谓1+1+1联合创新平台,是由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三者共同建立的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这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例如,深圳市欧克蓝科技有限公司与惠州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打造1+1+1联合创新平台,发挥三家优势,展开全面合作开发。其中研究生院的学生也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持。

(三)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运用大学和地方的资源,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实现产业化。这样的模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大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园区工作,将自己所学知识和科研成功运用于实践,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产品。例如,于2014年8月28日成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北京大学国家科技园、清华大学国家科技园等14家单位共同发起。这种合作方式能够整合各科技园的资源和人才,进行一些科研项目,促进国家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且,它也使得大学生可以进园学习和工作,了解科研成功的转化并亲身参与其中,从而带动个体和区域的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技术输出。从高校方面来说,对于与企业合作,更多的是以技术输出为主,产品作为联系纽带。高校和企业更多的是双向沟通,企业首先提出一个广泛的需求,然后高校与企业沟通,细化需求的方向与内容,然后两者紧密联系沟通,高校在沟通中得到具体要求,更好地带着目的去完成创新研究。例如,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推进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一些高端科技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并且通过世界顶级的技术,培养高水平全方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四、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建议

产学研协同创新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合作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的创造需要政府等相关机构的支持。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很多需要调节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产学研才能更加稳步的发展。只有产学研这个大前提稳定了,大学生人才培养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大学生才能在这种合作方式中获益。

(一)维持好产学研合作利益。产学研合作利益是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成为一个整体后所创造出来的和拥有的共同利益。利益分为很多种类,有直接获得的金钱利润,也有获得一些项目成果和技术成果等。总之,能使合作各方都有所获得的都叫做利益。

产学研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维持好产学研合作利益,而利益的维持需要合作各方在合作之前进行协商,讨论出最好的合作方式以及利益分配方式,并且在合作过程中随着合作的变化可以继续协商,改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所有的产学研合作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这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就需要政府出台的政策扶持。习近平强调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虽然目前政府有一些政策保护产学研合作,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新兴的合作方式,有很多方面的阻碍,现有的政策并不能完全保证产学研合作更加顺利的进行。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个新兴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学校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学校是产学研合作中关键的一环,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才最重要的地方,学校产学研活动的多少关系到学生能不能了解产学研、关注产学研、明白产学研对他们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的作用。

目前,大学的一些产学研活动主要针对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大学生个体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缺,不注重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个体培养的联系,让学生缺少参与这方面活动的机会。大学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开展更多关于产学研方面的活动,并且把这些活动的对象更多地面向学生个体,让学生自己能够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除基础学习外多方面的能力。

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科研机构和企业实习工作,在有经验的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的带领下,大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感受自己所学知识投入实践的过程。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参与的一些工作,提高操作能力,增加实践能力。工作的同时增加信心也明白缺陷所在,更好进行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五、结束语

大学生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现在全国的高校甚至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而如何培养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提出给大学生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颖且有效的培养模式。要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能够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多方的努力、政府的宏观控制、三个基础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大学生主动了解和参与相关活动。通过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改善现在大学生人多质低的现状,促进教育、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1]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2]朱红霞,马晓霞.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

[3]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8.

[4]张洋,苗德华,段磊,于强,门长峰.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

[5]王培林,张尹莉.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利益困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及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3CTQ029);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XL2014093)

G91

A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