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与两伊战争

2015-03-30 21:35朱凯琪冀开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伊拉克苏联伊朗

朱凯琪,冀开运

(1.西南大学 含弘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对于美国在两伊战争中的外交政策,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如下:在国际社会宣称“严守中立”,但实际操作中实行与两伊进行秘密交易的“双轨政策”,并对伊拉克实行倾斜政策。事实上,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美国的倾向性与具体政策多有变动。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政策始终围绕着其在波斯湾地区的两大设想而展开。总体来说,国内学术界对这场战争中美国的外交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事件的研究,鲜有从宏观角度分析美国对战争结束所产生的影响。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美国两大战略设想与两伊外交关系以及其具体行动的分析,探讨美国在推动战争结束中所起的作用。

一、美国对波斯湾地区的两大战略设想

美国学者托马斯·麦克诺特(Thomas L.Mc-Naughter)认为,虽然美国在波斯湾有巨大的石油利益,但在两伊战争的进程中,一直避免过多地介入。战争之初,美国为阿拉伯半岛上的传统君主制国家提供援助和武器。1983年后,美国倾向伊拉克。1984年开始,美国阻止他国为伊朗提供武器的举动表示其倾向政策日趋明显(虽也曾曝出美国向伊朗提供武器的伊朗门丑闻)。1987年是美国政策的分水岭,美国采取了一些更激烈的手段介入海湾地区事务,致力于推动战争的结束。[1]171国内政治压力使其在一开始不愿对战争进行过多的干涉,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为时势所迫的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行动。仔细分析发现,美国在战争过程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于战争的结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前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阐述了美国对两伊战争的四项原则: 第一,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冲突保持中立。第二,美国期望苏联会采取克制态度。第三,在这场冲突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关心这场冲突,还是要积极作为。具体而言:(1)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的自由通航不得受到任何干扰;(2)为防止冲突扩大而威胁地区安全,那些受此次冲突威胁的非交战的友好国家提出的援助要求将得到满足。第四,必须早日结束这场冲突。美国将支持国际组织为实现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2]

该篇电文不仅反映了美国在战争初期的立场,也表明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两大战略设想:保证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安全和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保持中立不代表不关心”,“满足感到受此次冲突威胁的非交战的友好国家提出的援助要求”等说法透露出美国对于战争的态度还有所保留,有可能通过一些其他途径介入战争,这就为其之后的一系列举措做了铺垫。

作为中东地区的两大石油生产国,伊朗和伊拉克陷入战争势必会对该地区的石油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为保持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不仅需要确保其自身石油贸易的正常进行,还要保障其在海湾地区盟友石油贸易的安全。战争初期,两伊作战主要集中在交战国地面,战争危险范围较小,美在此时没有对战争进行强烈干预的紧迫性。但从1984年开始,两伊之间展开的不眠不休的油轮“袭船战”几乎波及了波斯湾地区的所有国家。[3]68“袭船战”的进行,严重影响了波斯湾地区的正常石油贸易,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大国纷纷向国际社会寻求保护。事态发展至此,美国不得不采取行动来维护其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影响力,维持国际形象。

两伊战争发生于冷战末期,苏联虽已式微,然而其在海湾地区的影响仍不容小觑。此时除了石油安全,竞争对手苏联的反应也必然是美国关注的重点。值得玩味的是,与美苏在其他地区的剑拔弩张相比,两国在对这场战争的处理方式上虽有激烈的角逐,但更多的却是一致与合作。

战争打响之初,美国与两伊都未正式建交,而且伊朗新领导人霍梅尼对美国采取敌对政策,此时的美国着实困窘且难以对其立场进行选择。而苏联不仅与两伊均已建交,而且与伊朗政权的关系较为友好。相对来说,苏联处于比美国更有利的状态。[4]204

美苏在战争伊始都采取表面上的“中立政策”,实际上同时向交战双方提供援助。对苏联而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邻国伊朗的战略地位显然要比伊拉克重要得多。伊朗重新投入西方的怀抱,成为西方在苏联南部边境的“前沿阵地”,这是苏联不愿看到的。在战争开始后的一段时期内,苏联通过减少对伊拉克的援助,转而对伊朗进行经济援助、武器销售、提供情报等手段来修补双方关系。伊朗人质事件发生后,苏联大力煽动伊朗人民的反美情绪,并向美国政府发出警告: 苏联决不允许美国政府利用人质问题“对伊朗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对伊朗事务的任何干涉都是对苏联安全的威胁”,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苏联多次表示愿意向伊朗提供军事援助。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苏联否决了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的提案,表示愿意向伊朗提供经济援助,以对付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5]

受到冷落的伊拉克转而向西方国家寻求帮助,萨达姆出于战时军事需求开始向美国靠拢,以色列与美国之间的盟友关系也使得伊拉克进一步加快同美国建交的步伐。对美国而言,这是介入海湾事务的一个绝好机会。这一时期,总体而言,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基本上呈“均势”状态。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逐渐意识到伊朗奉行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主张不仅使自己难以获得需要的利益,还有可能招致伊拉克的不满。且多数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支持伊拉克,他们对苏联不履行苏伊友好条约表示不满,苏联要是拒绝对伊拉克施以援手,那么也许其在失去伊拉克的同时也将失去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也就意味着苏联势力只能被迫撤离波斯湾,而美国则得以全面控制该区域。

1982年后,苏联逐渐缓和与伊拉克的关系。从1986年开始,伊拉克也获得了苏联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支持。苏伊关系的缓和直接威胁到美国欲通过伊拉克控制波斯湾的企图,萨达姆也利用这一点来牵制美国,期望获得更多的援助。为了让伊拉克彻底摆脱苏联控制,美国只能尽量满足萨达姆的各种要求,提供更多援助。

1983年12月美国中东特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巴格达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及总统萨达姆会面。会面中,萨达姆利用伊拉克石油问题作为谈判武器,向美国暗示了两伊战争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深远意义,同时暗示了伊拉克与苏联结盟的可能性,直接击中了美国中东战略的靶心。同时,萨达姆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并希望美国能对伊拉克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美国欣然接受。既然发展美伊(拉克)关系符合美国对波斯湾地区的两大战略设想,那么恢复两国外交关系,推行倾向于伊拉克的政策对美国来说也势在必行。

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点,灵活多变。不同时期局势有殊,其具体政策亦多有变化。对于美国在战争后期的具体目标和行动,牛津分析顾问公司1987年的一篇报道曾将其归为以下五点:一是严防苏联在海湾地区取得统治地位; 二是防止伊朗胜利,对其施压使其接受停火; 三是保证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安全和自由;四是动员包括苏联在内的政治力量向交战双方施压,实质针对伊朗;六是着手与叙利亚交好,分裂其与伊朗的关系。从中不难看出,彼时美国的政策已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然而这五个方面仍然围绕着波斯湾航行自由和遏制苏联两大战略设想。可以说,这两点设想是美国在两伊战争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和目标。

二、美国与伊朗关系的恶化

两伊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宣布“严守中立”,极力避免直接介入战事。在实际操作中,美国在财政、外交、军事上对伊拉克的倾斜政策和对两伊的双轨政策并行。可是在战争末期,美国明显对伊朗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制裁,笔者称之为“摊牌”政策。

战争初期,美国决策上层对其应该采取的政策仍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出于避免和苏联一同直接卷入战争,防止海湾地区石油供应受到威胁,营造对己有利的国际舆论等因素考虑,美国政府制定的公开中立政策实质上体现了其对战争的观望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被伊拉克人视为帝国主义的元凶和犹太复国主义阴谋的帮凶。战争伊始,萨达姆也因担心美国的介入会威胁到国家独立和政权稳定,因此在与美国建交问题上表现得并不积极。但是战争的消耗使萨达姆意识到外部援助的重要性,拥有急需物资的美国自然成了伊拉克急于拉拢的对象。1982年,萨达姆在谈到美伊恢复邦交的问题时说:“没有任何国家能通过与世隔绝来宣称独立,同时还能跟上世界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从中可以看出,战事需要已经使萨达姆放弃了原来对战争完全不受外国干涉的“独立”设想。

伊拉克态度的转变和形势需要促使伊美关系逐步升温,美国与伊拉克的双边关系获得迅猛发展。美国意识到,中立政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其在海湾地区的战略需要,制订新的适应形势的政策已刻不容缓。

1983年10月7日美国国务院题为《两伊战争:美国改变严守中立政策的可能性分析》的情报备忘录详细地论证了美国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援助伊拉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3]61。两国在1984年9月26日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反观与伊朗的关系,却依旧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因此美国虽然打着中立的幌子,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对伊拉克的倾斜却已非常明显。当然,美国政府并未对外宣布对伊拉克的倾斜政策,只是通过财经、外交和军事援助三种方式体现出来,即在财经领域放宽对伊拉克的出口限制、提供直接军事援助,在外交领域发表更多支持伊拉克领土完整和现有政权的宣言,通过联合国进行积极斡旋并鼓励更多国家援助伊拉克,在军事领域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情报和武器装备,同时限制对伊朗的军事援助。[3]60-61

美国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伊朗军事情报和优惠的农产品贷款,允许伊拉克进口生化物资,私下通过一个机密项目为伊拉克提供重要的作战援助,甚至为其修建化学武器库。1982年,美国将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删除,这是伊拉克向“合法”身份迈出的决定性一步,也为其向美购买武器打开了方便之门。美国通过苏丹和以色列向伊拉克销售了榴弹炮等武器,同时还向伊拉克提供了具有“双重用途”的杀虫剂、毒药等制作化学武器的原料。随着伊拉克被从清单中删除,1984年初伊朗和古巴被列入了这份清单,这一出一入的对比,美国的政策倾向一目了然。

1986年3月,美英一道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谴责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决议,至3月21日,美国成为安理会唯一拒绝签署谴责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伊拉克也因此暂时逃过了被严厉制裁的命运。[6]

与对伊拉克的袒护相比,美国对伊朗则是动员国际各方力量加以制裁,其中打击巨大的举措之一便是全面武器禁运。伊朗巴列维国王在位时期,美伊拥有良好的武器贸易关系。但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尤其是两伊战争爆发以来,霍梅尼将美国视为邪恶的“大撒旦”,两国关系全面破裂,双方贸易量由1979年的26 亿美元下降到1980年的1400美元。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声称断绝与伊朗的一切贸易往来。当然,两国暗中还存在着一些秘密交易。1984年1月21日,里根政府决定停止向伊朗输送武器,并要求巴西、阿根廷等伊朗武器的主要来源国也停止向其提供武器。美国的这一作法大大增加了伊朗获得武器的难度,使其面临严重的武器匮乏危机。

正当全世界都以为美国与伊朗已剑拔弩张时,1986年,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里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曾在此前到访伊朗,并准备用武器换取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美国人质,“伊朗门”事件的政治风波就此拉开帷幕。伊朗政府宣称这是伊朗的胜利,因为他们的敌人已经不得不卑躬屈膝地前来寻求“建立关系和赔礼道歉”。

这一事件被曝光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震动。对于里根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国家外交形象的浩劫。以武器换人质,这是对美国公开宣布的不与恐怖分子做交易政策的讽刺。更重要的是,美国在限制其他国家向伊朗提供援助的同时自己却与之暗中交易,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作法使美国成了盟国的笑柄,那些与美国交好的阿拉伯国家不仅对美国支持他们遏止伊朗革命的诚意产生怀疑,还对美国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从长远看来,这一事件对伊朗来说也并非好事。尴尬的美国政府唯一可以挽回公众舆论的办法就是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来对付伊朗,伊朗只能面对更严峻的形势。

1984年开始,两伊展开油轮袭击战,几乎波及了波斯湾地区所有国家。科威特是伊拉克极其重要的盟友和战时援助的重要来源。1986年,伊朗在油轮袭击战中对科威特加大了打击的力度,科威特的石油收入急剧缩水。不堪其扰的科威特政府决定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援,并要求派遣船只护航。考虑到苏联能更快地采取行动,科威特政府首先求助的是苏联政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对于苏联在波斯湾势力扩张的担忧,故在1987年2月科威特政府正式向美国提出为其6 艘油轮护航的请求时,美国不仅欣然允诺,还要求为另外5 艘由苏联护航的油轮进行护航。当然,美国并不是真想完全排除苏联的参与,但这起码显示了美国的态度。最终,在科威特和苏联的协议中,苏联护航的油轮数量减到了3 艘。虽然护航只是为安抚科威特而采取的行动,但是也可以视为美国驱逐苏联在波斯湾力量的一次胜利。[1]173

1987年5月17日,伊拉克幻影战斗机击中了美国佩里级护卫舰斯塔克号(USS Stark),造成了37 名美军遇难。7月24日,美国护航的第一艘科威特油轮布里奇顿号在巴林北部撞上水雷,这些事件引起了美国对波斯湾混乱局势的关注,并执行了“诚挚意志行动”(Operation Earnest Will)来为科威特的船只护航。在接下来的9 个月的时间里,水雷依然在波斯湾各处频繁出没。作为对此的回应,英国最后同意向波斯湾派遣4 艘扫雷船加入其舰队,法国也派出了2 艘。9月,意大利、丹麦、比利时紧接着也加入了护航的队伍,美国使战争国际化的目标初步达成。

美国对伊拉克的偏袒和其对伊朗的制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严重伤害了伊朗的民族感情,国内对美国的憎恶情绪与日俱增,甚至把美国当成“头号敌人”。对美国来说,既然伊朗宣布把其作为敌人,那么伊朗的胜利就是美国的失败,所以美国需要尽一切努力防止伊朗取得战争的胜利,防止伊斯兰革命的扩散。

相比于伊朗“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排外政策,萨达姆的外交政策则更为积极主动,并获得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虽然美国已经采取了对伊拉克的倾斜政策,但更多的只是“援助”而非敦促伊朗停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伊拉克政府担心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美国在对油轮的护航上投入的力量越多,则其对波斯湾事务介入的程度越高,其在敦促伊朗停战上付出的努力则越少。故伊拉克对美诉求渐从单纯的物质需要转变为要求其采取措施促使伊朗停火。[4]175

到战争后期,美国的倾向性政策已经日益明显,抽身事外已绝不可能。联邦政府和国会在对海湾各国的护航上达成了共识,原先带有观望色彩的“中立”政策已演化为“积极中立”,但是1987年之前美国国会及社会舆论仍旧反对更深介入战争。直至1987年,美国开始更激烈地遏制伊朗,两国关系也趋近“摊牌”。

三、美国推动停火的举措

在两伊战争之初,美国就曾呼吁停战,但并没有真正采取推动双方停火的行动。1980年9月2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一项有关两伊战争的声明中阐述了三点基本原则:(1)美国反对任何一方试图用武力并吞另一方的领土; (2)美国考虑到两伊持续的战争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要求立即停火;(3)美国坚决采取“严守中立”的政策。[7]319但是,实用主义政策决定美国推动停火也只是一个口号。对美国和苏联来说,不论哪一方获胜,势必改变当时的中东格局,破坏美苏在该地区的战略均势,导致一系列无法预知的后果。美国需要确保的,就是没有一个国家在海湾地区形成霸权并保证波斯湾地区的石油供应,而在推动停火这件事上,美国刚开始表现得并不积极。但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竭力向外输出革命。弱小的海湾君主国纷纷寻求外界的保护,这时欲和伊朗争夺海湾霸权的伊拉克挺身而出,成了各君主国的守护者。同时,霍梅尼的举动对美国的利益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若伊朗革命输出成功,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势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6]193

如果说战争刚开始时美国还持观望态度,那么对比几年来与伊拉克关系的迅速升温而与伊朗关系的始终僵持,美国自然应该加大对伊拉克支援的力度。美国意识到,两伊油轮袭击战严重影响到美国国家能源安全,两国的长久交战对其而言并非好事。故战争后期,美国采取了一些更为直接的方式,更大尺度地帮助伊拉克,以迫使伊朗接受停火的要求。

里根政府最初的政策设想是尽量用共享情报、经济援助和贸易出口手段解决问题,避免美国直接的军事干预,具体表现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情报支持、优惠的农产品贷款政策以及生化物资出口政策上。[3]54美国另一条推动停战的重要途径,就是联合国的斡旋。虽然声称中立,但是美国在联合国明显支持伊拉克。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两伊停战的598 号决议。值得关注的是,在推动决议通过的过程中,美苏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双方都不愿公开承认。决议通过次日,伊拉克就做出响应,停止了部分海上和陆地行动,然而伊朗却毫无回应。598 号决议通过之时,伊朗正企图通过更大规模的攻势来迫使伊拉克同意其开出的停战条件——萨达姆下台。但是,伊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经济和外交压力日益增加的同时,还面临着日益增强的军事压力和国内要求停战的舆论压力。

美国在是否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上一度陷入尴尬局面。与伊朗开战对美国而言并无好处,但若害怕开战,美国则不得不忧虑在护航和小规模行动中造成的伤亡带来的国内政治压力。同时,对伊朗石油设施的攻击会扰乱国际石油市场秩序,这就会使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产生裂痕。[1]183权衡再三,美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自1987年提出“对伊倾斜政策”以来,里根政府抛弃了以往一贯不愿从军事上卷入两伊冲突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军事行动。598 号停火决议通过后,美国和其他国家派出了扫雷舰和许多军舰前往波斯湾。7月末,里根发表政策宣言,宣布为科威特油轮悬挂美国国旗,美国海军负责提供航运保护。8月,美中情局为伊拉克的情报收集全面转为军事性。9月21日,一架带有夜视装置的美国休斯AH6 攻击机袭击了伊朗的安吉尔号布雷艇,炸死了3 名伊朗士兵。10月19日,美国的4 艘导弹驱逐舰摧毁了伊朗两处石油平台。1988年2月美国又派出15 架OH—58D型基奥瓦直升机来到伊朗海域,对伊朗舰船进行偷袭。同年4月,美国海军参谋部决定开始“祈求螳螂”行动,对伊朗的石油井架、护卫舰和导弹巡逻舰展开了多次攻击。通过几次秘密海战,美国海军重创了伊朗海运和革命卫队的海上力量,成功地展示了自己在海湾地区的海上控制能力。[8]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却使自己在与伊拉克的交往中陷入被动。598 号决议通过次日,伊拉克为表示其停战的诚意,决定暂停攻击伊朗的海上目标。正当安理会努力劝服伊朗接受598 号决议之时,伊拉克又重启了油轮袭击战,美国由此陷入一个巨大的僵局,其公信力受到质疑。时任美国副国务卿阿姆考斯特直言此次行动是个巨大的遗憾,一位美国政府官员形象地描述了其当时的窘境——“伊拉克能随时扩大战争,但我们却不能将我们的意图转化为推动战争结束。我们已陷入一个由科威特制造、目前正被伊拉克操控、最终将受制于伊朗的局面”。

毫无疑问,美国在两伊战争进程尤其是结束的问题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的武器禁运政策使伊朗仅能依靠西欧部分国家、中国和朝鲜获得数量极为有限的低端武器,而伊拉克在美国的庇荫下能够享有丰富的武器来源和作战指导。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对伊朗的直接军事打击更使其应接不暇。此外,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使国际舆论几乎全倒向伊拉克,伊朗被塑造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顾人民福祉和国际舆论要求坚持作战的邪恶形象,几乎沦为国际弃儿。与拥有美国与阿拉伯盟友强大财力和美国优惠贸易政策的伊拉克相比,伊朗经济则因石油出口受到限制而严重削弱。

在伊朗国内,要求结束战争的压力正在迅速增长。6月3日,在伊拉克夺回法奥和马季农岛之后不久,霍梅尼把武装力量指挥权从哈梅内伊手中收回,交给了拉夫桑贾尼。拉夫桑贾尼当时已经成为实用主义一派的领袖,认为伊朗已无法在战争中硬撑下去。国家经济已濒临绝境,只能急剧地削减当局核心支持者赖以为生的社会福利;国民的战争热情也消失殆尽;伊朗军事设施已残破不堪,而伊拉克刚刚更新过装备;美国坚定地支持伊拉克取得胜利,并准备加大对伊朗的打击力度; 如果伊朗继续藐视安理会的停火呼吁,它就必须甘冒最终被迫停火的风险。[8]217美国的主动出击使伊朗面临严重的外患,而美国的制裁又使其无法有效解决内忧,最后只能是放弃原有战斗目标,接受停火协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 号决议,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就此结束。

纵观美国针对双方的外交政策变化,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立场日益鲜明、措施日益激烈的过程。虽然美国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不能让伊朗取得胜利,但试图通过非战争手段暗中支援伊拉克借刀杀人。油轮袭击战是美国战争介入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转折点。[10]伊朗对美国的“中立”政策和对伊拉克倾斜政策表示强烈抗议,伊拉克也对美国在停火问题上的不作为表示不满,认为美国的行动不应只停留在护航上,更应在敦促伊朗停火上付出努力。[4]195

美国与伊朗一直极力避免正面交锋,但随着战事的进展,冲突自然无法避免。为修补在“伊朗门”事件中产生的不良影响,美国最终决定采取一些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来支持伊拉克,促使伊朗停火。手段之一就是使战争国际化,只有两伊交战影响到更多国家的利益,才能博得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与支持,美国便可通过游说等手段获得更多的国际舆论支持和物资援助,联合各国开展对伊朗的武器禁运,推动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

然而,美国有两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其一来自对手苏联。虽然当时已进入冷战末期,苏联已为强弩之末,可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对美国来说始终是一大威胁。讽刺的是,美国在波斯湾的一些保护性军事行动若想取得成功就不得不与苏联合作。美国在一项官方声明中承认:“我们不想让苏联在波斯湾的国际船只保护计划中取得合法性,但若想动员更多国家推动停火我们又不得不考虑与苏联的合作。”[11]美国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伊拉克始终不能成为其在波斯湾言听计从的代理人,它的行动有时甚至会使美国陷入困境。美国曾试图将伊拉克培养为其在中东地区的代理人,为了安抚萨达姆甚至违犯美国出口限制法令和人权原则[12],可是萨达姆不甘为美国操控,多次独自采取行动使美国陷入困局。美国对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做法提出谴责后,伊拉克并无丝毫收敛的迹象。一位美国政府官员也承认,“伊拉克对伊朗的仇恨太深,以致美国对其使用化学武器的抗议难以奏效”[1]71,于是,美国对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便听之任之。598 号决议通过后,美国应伊拉克要求与伊朗进行有关停战的协商时,伊拉克却恢复了对其海上目标的攻击,还与伊朗开展“袭城战”,使战争态势进一步扩大,置美国于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美国在两伊战争期间的中东战略始终目标明确,即保证波斯湾航道安全和遏制苏联。同时,面对不同的情况,美国采取了灵活务实的策略,不仅使两大战略设想得到实现,还达到了惩罚伊朗的目的。另外,两伊战争中产生的护航需要使海湾合作委员会对美国产生了更深的依赖,美国也以此为契机为其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1]Efrain Karsh.The Iran-Iraq War: Impact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

[2]RobJohnson.The Iran- Iraq War[M].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11:90-91.

[3]冷雪梅.“伊拉克门”研究: 美国武装萨达姆政策解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5.

[4]ShahramChubin,Charles Tripp.Iran and Iraq at war[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4.

[5]刘竟,张士智,朱莉.苏联中东关系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04.

[6]范鸿达.伊朗与美国: 从朋友到仇敌[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7]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北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19.

[8]丹尼尔.伊朗史[M].李铁匠,译.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12:217.

[9]MironRezun.Iran at the Crossroads Global Relations in a Turbulent Decade[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147-149.

[10]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M].北京: 时事出版社,2006:254.

[11]冷雪梅.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从“偏向”到“摊牌”[J].美国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伊拉克苏联伊朗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