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暨IGCP592工作会在京举行

2015-03-31 18:44本刊编辑部
地球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科学院克拉通造山

第一届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暨IGCP592工作会在京举行

The First China-Russia Symposium on Central Asia Orogenic Belt and IGCP592 Workshop Held in Beijing

为充分贯彻国家“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搭建跨境合作平台,促进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地壳研究所、IGCP 592项目、973项目《兴蒙造山带构造体制叠加与成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东亚地质编图项目等多家单位和项目组联合发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暨IGCP592工作会”于2015年9月23—25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俄、蒙、加、德、澳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在中亚造山带开展工作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连接着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和中国的塔里木—华北克拉通,横跨中国、蒙古、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面积超过1000万km2。中亚造山带内发育了一系列的世界级超大型矿床和巨型成矿带,多数成矿带和构造单元都跨越国境。围绕中亚造山带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境研究,对于实现理论认识创新和找矿突破、助推“丝路带”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上,34位专家、学者介绍了包括前寒武纪基底、岩浆演化、地壳生长、深部探测、矿产勘探、第四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会人员围绕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成矿规律开展了深入探讨,就各研究团队以及相关地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广泛的交流,取得了可喜成果。会后还将赴内蒙古开展为期3天的“从克拉通到造山带跨越之旅”野外考察。

按照计划,“中俄中亚造山带会议”将隔年在中俄两国轮流开展。本次会议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地学合作的打造了新的平台。

本刊编辑部 采编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科学院克拉通造山
黑龙江省造山带研究:关于洋壳俯冲造山和陆壳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认识*
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破坏:大洋板块俯冲的贡献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床的区别
非洲东南部造山型金矿成矿环境与资源潜力分析
华北克拉通重力剖面重力点位GPS测量精度分析
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建院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续)
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建院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