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大学生微媒介的使用现状调研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04-02 15:50汪宁
时代农机 2015年4期
关键词:苏州媒介交流

汪宁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精密制造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微时代下大学生微媒介的使用现状调研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汪宁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精密制造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微时代是目前的一个社会属性,在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在面对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媒介时,其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如何,这其中需要高校教育工作更多的了调查了解,更深地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引导当年大学生,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微时代;微媒介;微信

1 研究背景

当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介,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渐渐形成了微时代。伴随着“微时代”到来,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不断占据年轻人的主要休闲时间,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这些就已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重心所在。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从时代背景看,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迈入了一个由微信、微博推动交流的时代,即“微时代”;从人员构成上看,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迈入了一个由“90后”为主体的时代,即“90后时代”。由此,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与“90后时代”相交融的时期,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90后大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微时代下大学生的言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笔者对苏州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

2 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7个院系的部分学生,其中包含如精密制造工程系、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文化与艺术系等分属工科、理科和文科类的学生,问卷共发放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其中大一学生117人,大二学生132人,大三学生157人,男生248人,女生158人。

(2)调查内容:本次问卷旨在调查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使用微媒介的情况,主要包括:平时上网的情况、如何进行人际沟通、使用微媒介的种类、时长及使用习惯和需求等方面。

3 分析研究

通过对问卷各项调研内容的数据统计,得到以下结果,并可由此分析:

(1)学生的业余时间主用于上网。据调查 ,大三在外实习的学生上网的时间大约在1~3h的占87.8%,有8.1%上网时间在3~5h,只有4.1%的上网不到1h;而大一、大二的学生所有上网时间的总和大约是5~6h的占大一、大二学生参与调查总人数的81.3%。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主要都用在了上网上,而据调查,上网的主要要目的是聊天、购物和看新闻、接收通知。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接收学校通知的主要方式是微信群里的通知,可见,微媒介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

(2)学生在网上主要使用的沟通工具。在网络的沟通中,学生使用微信工具的平均占74.6%,其中大一占比大于大二,大三学生占比相对较低。说明学生在使用微工具时,年龄与微时代下微工具的匹配有一定的关系。而选择使用QQ的同学占比95.7%,其中绝大多数是既用QQ又用微信的,可见学生对传统的常规的交流沟通工具也没有放弃。而造成这种新老并行的情况的原因有:①由于传统的QQ上交流对象较全,加入QQ的好友比较多,②微信的功能较为新颖和个性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上可长可短,动静皆宜;③由于微信的简洁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旧有的QQ的功能完整性对学生也很有帮助。

(3)大学生大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发布出来与人分享。对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感受,学生会选择性地跟同学进行交流,有35%的学生会把他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感受通过微博、QQ说说等形式随时表达出来,也有18%的学生选择不会表达出来,还有4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常常需要交流和渲泄出来,但对于是否公开,有各自的喜好。

学生一般选择在微博或QQ说说上用简短的文字来说明自己最近的状态和心情,以及表达一些所见所感,这样的同学占比65.8%,通过QQ说说,一方面想要通过表达,突显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在期待朋友同学的关注和回复。他们重视情感的交流和观点的认同,在乎自己的存在感,尤其对于大三学生离开校园这样一个熟悉多年的场所,所见所闻所遇所知,都与学校的学习相差甚远,所以他们更希望通过微信,与同在实习中的身处其他企业的同学们进行沟通,相互安慰,相互鼓励。

(4)长期用媒介沟通使学生感到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调查中有一项,要求大三的实习生根据目前的实习体验,反思在学校的学习,最希望当初老师能教授的知识有哪些?学生的答案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为人处事之道。可见学生除了在校的操作技能在企业被提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适应之外,更大的不适应在于如何与校园外的人相处。习惯了微媒介中简单而直白的交流,学生的交往也变得纯粹而直接,随性甚至是任性的,加上学校里老师周到又细致的服务,柔和而委婉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长大的学生,进入到实际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务处理中,其自理能力的缺乏、自我情绪的控制受到了极大的冲突和挑战,使得学生骤然很迷茫,这也使得他们更为迫切地需要与同学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压力与学习中得到成长。

(5)学生希望与老师的沟通也增加微信、微博等渠道。在调查学生希望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有什么希望时,学生们表达出希望增加除了面对面以外的网络沟通方式。学生们认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因此都用面谈的方式,会影响效率,所以更希望能在微信、QQ上与老师联系,或请教、或咨询、或是作为感情联络的聊天沟通,这样效果也许更好。高校的老师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们打交道比较多,因此感情也更深厚,学生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向老师发送照片,或是发送一段音频,都可以更清楚也更有情感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近况,通过微信或微博的“回复”、“点赞”等功能,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老师的态度,如果能得到老师的语音留言,学生如见老师在身边,亲切感油然而生。同时,在课后遇到的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随时拍照后发给老师,跟老师请教,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更适合高校教师不坐班的工作性质。

4 调研结论

从本次调查来看,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介方面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基本业余时间大都消耗在微信等微媒介上,学生的沟通主要依赖微信、微博等微媒介,通过不断更新心情、回复、点赞等方式来交流联系,也常常从微信平台中获取信息资讯,微媒介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最主要渠道。

应该说,大学生对微时代下的新兴微媒介认可感较高,也有很强的依赖性,学生在微时代下,渐渐习惯了简短、直接的表达方式,也在学习生活中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获取资讯的方式,微时代下的交流如同快餐文化,简洁方便,但不可否认,从另一方面来看,与之伴随的是学生在学习交流的深度和内涵方面会有所欠缺。慢阅读、细品味所得到的内心满足感,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带来的幸福、安全、愉悦和亲切感,这些都是微信、微博所无法替代的。

“渴望被关注,希望有交流”是每个90后大学生的共同心理诉求,但过度依赖于微媒介的生活习惯,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有着两面性的,如何正确面对,正确引导大学生,如何善用微媒介来辅助高校学生的管理,是每个大学生也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1]张珊珊.论“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4).

[2]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23).

An Investigation into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 Medium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Mirco Era-Taking Suzhou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Example

WANG Ni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Suzhou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uzhou,Jiangsu 215104,China).

Micro era is now a social attribute,in the micro era where the undergraduates are in the face of WeChat, microblog,micro-video and other micro media,what’s their psychology,behavior,habits and others like,that need more investigation and deeper analysis during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so as to better face,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and do well in th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for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 era;Micro medium;WeChat

G712

A

2095-980X(2015)04-0145-02

2015-02-15

201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微时代下苏州文化在苏州高校的推广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D579)阶段性成果

汪宁(1977-),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苏州媒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