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长芦盐场工人的生产和生活

2015-04-02 16:07李玉梅赵江龙郭晓璇
关键词:盐场号子盐业

李玉梅,赵江龙,郭晓璇

(1.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 071051;2.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保定 071000;3.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盐作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是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且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贫富,无论男女、老少,盐总是人人要吃的。盐上关国计,下系民生。长芦盐业生产在我国经济部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长芦盐的重要性

长芦盐区在我国产区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产盐量大,运输方便,盐质优良,是其他产盐区所不能比拟的。长芦盐区海水资源丰富,滩涂广阔平坦,气候条件适宜,交通极为便利,素以盛产“粒坚味纯、色白质好”的长芦盐而驰名中外。长芦盐业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对天津和河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长芦盐业作为我国历史上盐质最好的海盐产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天津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河北人民的生活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文化底蕴深厚。

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的海盐产区,主要分布于直隶,即今河北省和天津市境内。长芦位于河北沧县之西,环绕渤海海湾,北起渤海湾,达辽宁省界,南抵老黄河口,与山东省毗连,由北而南,长达千余里。所有滨海各县,皆为产盐之区。长芦因土质含碱不宜种植庄稼,但当地居民多引用海水制盐,为华北天然产盐区。随着地形的变迁,津沽一带的退海地区已逐渐成为产盐的中心地带,而仍沿用长芦盐区的名称。据1946年统计,长芦盐产量占全国盐产量的11.02%。因其产量大,质量好,故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驰名全国。长芦盐除供给河北、河南两省及平津两市市民食用及渔业用盐外,尚用于永利、久大、通达各工厂工业用盐。

长芦盐区,分为“塘大”、“汉沽”及“大清河”三个天然盐场。塘大场管辖塘沽、新河、邓沽、大沽等四个分场,共有盐田面积274 副。汉沽场管辖桃花口、施家坨、小神堂、北堡等四个分场,盐田共351 副。大清河盐场管辖大清河、大庄河、浪窝口等三个分处,盐田共26 副。全区共有盐工(包括技术工人)7293 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长芦盐产量非常丰富,如汉沽区为4339323.33 担,塘沽区为192177.66 担,新河区为554338.67 担,邓沽区(大沽在内)903041.67 担,共计770768133 担。长芦海盐产量丰富,品质优良,成本较低,长芦盐场作为北方重要的盐产地,在全国盐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盐工生产、生活状况

长芦盐的直接生产者——盐工,多是来自山东盐山、河北黄骅、三河县等地的农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量的当地人,主要从事于筑坨或装卸,其工资比晒盐工人略高。

1.盐工种类

盐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元明时期,盐业生产以煎盐为主,盐的直接生产者称之为灶户。清代一律改煎盐为晒盐,盐的生产者称为盐工。晒盐的盐工多是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也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芦盐工均须在坨局报名、注册,领取入坨执照,由工头造花名册,呈由坨局转送场署备案。

长芦盐工分担不同的工作,如装包、杠包、秤盐等工作。盐工名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绠手、杠手、抬秤、盖印、画号、添出盐、喷水、秤手、杂工等等。

其中筑盐工人主要有以下几种:(1)筑席、包盐所用工人,包括捆包工、数绳工、缝圈工、落盐工、割席工、摔席工、捆盐工、锄盐工等。(2)杠包工人分为数杠工、杠手、杠蹚子工。(3)杂活工人包括喷水工、添里锨工、添出盐工、画号工、缝破包工。

麻袋工人:(1)装袋工人:缝袋工(装好的袋子缝连袋口)、锄盐工、扶袋工(装盐时扶理麻袋)、添盐工、铺袋工。(2)抬袋工人:总杠头、副杠头、散杠头、摆蹚子工。(3)商用秤手:秤手头、秤手。(4)杂活工人:缝坞口工、添里锨工、添出盐工、画号工、缝破包工。

此外,还有加颠工人。因盐坞距站台或河沿过远,如果普通杠工力不能胜,由盐商或灶户另行出钱添雇工人接替杠夫加抬一段,称之为加颠。

盐工是指灶户招雇来的煎盐者,也称“灶丁”、“盐丁”,后统称“盐工”。盐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家境状况很差。

2.盐工生产生活状况

由于我国盐场大多在沿海偏僻之地,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盐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盐工工作时间长,每天劳动时间长达十五至十六小时,而且劳动强度极大,完全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长芦盐工的生产工具落后,如抬筐、竹扫帚、石轴、扒笆、荒笆、铁掀、木掀、水斗、榔头、过水桶、风车、码席、抹棍。每年的5月和10月是盐工们最忙碌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盐场采盐的高峰期。长芦盐场起初是煎海水为盐,后来改为晒盐。

长芦晒盐的方法比较复杂:在近海的地方预先挖通一条沟,设水坝、汪圈、卤台、晒池。然后潮水涨潮时,开坝灌入,顺沟流而入,再用风车绞入汪圈,积池两三天,卤汁养足时,再经过水桶过滤,入卤台,开始晒盐。盐的生产要经过修滩、赶卤、扒盐、吊盐(把结晶池里的盐运出来)、撩码、苫坨等等一系列工序,劳动强度大,干起来非常累人。而且,盐工的劳动条件也非常恶劣,整日泡在盐卤中,许多盐工的身体每况愈下,得风湿性关节炎的非常多。“风大,水咸,泥沾脚,只见荒滩不见脚”,这是老辈盐工们对他们工作环境的高度概括,更是一代代盐工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盐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工资收入极其微薄。平均计算大约每一个工人每天约半元左右。汉沽坨秤手工每百包为1.85 大洋,杂活工每百包计1.09大洋。装袋工每830 袋计洋9.38;抬盐工每830袋计洋8.39;秤手工每830 袋计洋1.30。当时盐工的最高工资,每个月有时只能买一二升米。因此,盐工终年辛勤劳作,却不得温饱,盐工的生活非常凄惨。

长芦盐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创造了盐场的辉煌历史。他们是长芦盐业的主要生产者,与盐休戚相关,赖盐生存,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三、盐工文化

盐工在长期的劳作和特殊恶劣的生活环境下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盐工文化。他们在煎盐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盐工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们苦中作乐,盐号子在一望无际的盐滩上回响。

“盐工号子”是盐场最主要的歌谣,流行于长芦盐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海盐生产劳动量大,需要协同工作,统一步调。因此,盐工在劳动时相互吆喝,逐渐产生了舒缓压力、鼓舞劳动情绪的号子。这种源自盐工生活并在产盐劳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歌谣称为盐工号子。盐场的盐工号子如《搭肩号子》、《来嗨这》、《正月里来正月正》、《大家忙着把家还》等等。盐工们在盐场辛勤劳作,他们挥舞木锨把盐注入口袋,有的撑开口袋、有的缝口、有的过秤、有的搭肩、有的扛肩、有的码垛装车,在《搭肩号子》《盐工号子》的号令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芦盐生产。号子声时起时伏,铿锵中带着柔韧,柔韧中带着刚劲。盐工号子表现了盐工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了盐工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成为长芦盐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盐工号子是盐工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是他们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晶。

这样,盐工在劳动和罢工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盐工文化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盐生产环境中产生的盐工文化这种艺术形态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反映出盐工的生产、生活情形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人们通过盐工文化,既可以看到盐业生产的壮美画卷,又可以窥视盐工群体的艰辛生活,进而探索盐业史发展的沧桑足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长芦盐文化这座历史文化宝库中关于长芦盐业的历史以及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民俗风情等正在逐步趋于消亡。我们每天都吃盐,但是对于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盐的直接制造者——盐工的生产生活状况、盐工号子等盐工文化已知之甚少。这些珍稀的文化遗产正在削弱,盐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断脉。而盐工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盐工文化,让当代人切实体验到盐工的艰难、拼搏与执着。我们要保存、继承盐工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认识盐的直接生产者——盐工,并将他们那种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盐工精神传递下去,将逐渐被人们淡忘的盐工文化传承下去,并使盐工精神永存。

[1]风云盐歌,滨海时报[OB/OL].http://bhsb.tjbhnews.com/html/2014-06/23/content_14_6.htm.

[2]黄掌纶.长芦盐法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盐场号子盐业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唱起号子走汉江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