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技师”宋仁德

2015-04-03 20:24邓锦庆徐翔张光武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双峰县农艺师仁德

邓锦庆 徐翔 张光武

“宋技师”像个清贫的农民,哪里像个“高级农艺师”。他57岁年纪,一米七的个子,不足六十公斤,本来就黑的脸,经长年累月田间奔走太阳暴晒,格外像个清贫的老头儿。

他只是一个读过高中的双峰县农业局农科所临时工,凭着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感情,33年如一日,守候着田野,在搞好全县60万亩耕地农业技术推广,高产示范基地的同时,坚持水稻育种研究。10年时间,先后研发培育出两个高产、高抗水稻品种,在湖南全省推广358万亩,增产粮食895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4027万元。

他是共产党员,双峰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宋仁德,两次参加国家级学术研究会,1993年8月获全省青年自学成才奖,1997年7月获国家5部委自学成才标兵,2005年破格评为高级农艺师,鉴于他对双峰县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贡献,2008年被评为“双峰县劳动模范和共产党员示范岗”。

宋仁德是双峰县人,小时候的挨饿经历让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农民吃饱饭不挨饿,他高中毕业后,有幸当上了双峰县农业局所辖农科所的临时工,他告诫自己,要努力为双峰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农民需要的科学种田技术,宋仁德就虚心向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请教学习,每年还订阅10多种有关农业技术知识的报刊,利用晚上和休假时间认真学习,再将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向农民传授指导,他先后撰写各种技术资料15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不管是高温酷热,还是霜冻冰雪,他每年下乡200多天,走遍全县17个乡镇(经开区)的894个村巡回指导传授农业技术。

老宋在下乡巡回技术推广指导中了解到,农民为水稻病虫防治次数多而发愁,宋仁德就想,我何不研发出一种高产、高抗的水稻品种呢?可是谈何容易,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不仅需要掌握育种知识,还需要5年时间,首先从大面积稻田中挑选出穗长谷粒多、健壮抗病虫的稻株,这好比大海淘金;然后将挑选出来的稻株打上记号,收割时实行单割、单晒、单藏,第二年单独育秧、划块栽植,还得时时观察、记录,一直到收割,这样年复一年,直到获得理想效果。就这样,他边学边干,经过lOOO多个日夜的艰苦劳作,1995年他研发的第一个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种“娄早籼4号”获得成功,通过省级鉴定在全省推广。这下他更来了劲,2003年他研发培育出的新品种“湘峰早1号”,又获得了省级鉴定,向全省推广。他所研发的这两个新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已达358万亩,增产稻谷895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4027万元。一个县级基层科技人员攻关研发出两个水稻新品种,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不多见。研发水稻新品种上了瘾的宋仁德,现又正在进行杂交水稻超级稻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看到宋仁德满身泥点和黝黑疲倦的脸庞,知情的人都说,他比农民还要辛苦,农民一年只需栽种两季稻谷,而他却肩负着重大责任,365天昼夜无空闲,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已成为老宋矢志不渝的追求,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是他对人民的反哺回报。

猜你喜欢
双峰县农艺师仁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与双峰县联合举办朱尧阶学术研讨会
探讨农艺师工作的创新路径
为仁由己
双峰:校车集体“体检”
浙江农艺师学院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探讨农艺师的工作重点及其意义
给群众送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