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手法对新生儿自动充气式气囊潮气量的影响

2015-04-03 11:56陈晓宇,徐庄剑,马亚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潮气量



按压手法对新生儿自动充气式气囊潮气量的影响

陈晓宇, 徐庄剑, 马亚萍, 豆吉娟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儿科, 江苏 无锡, 214062)

关键词:自动充气式球囊; 潮气量; 氧流量

新生儿窒息是引起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关键环节是迅速建立有效的正压通气(PPV)[1]。中国于2004年启动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其后经过多年的新法心肺复苏术培训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有了明显提高,但中国新生儿窒息病死率仍远高于发达国家[2-3]。因此,如何提高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至关重要,而PPV装置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起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国外有关该方面的研究[4-5]集中于T组合复苏器,而关于传统PPV装置的研究报道较少。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身高选择16名操作者。分为2组,每组8名。Ⅰ组:身高>170 cm(173~178 cm),平均身高(175.4±1.69) cm; Ⅱ组:身高<170 cm (157~165 cm),平均身高(160.5±2.88) cm。

1.2 方法

1.2.1主要仪器和试剂:新生儿自动充气式气囊(规格280 mL,台湾崇仁科技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去除储气囊。

1.2.2五种气囊按压手法:1指法:拇指对食指;2指法:拇指对食指和中指;3指法:拇指对食指、中指和无名指;4指法:拇指对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改良1指法:拇指对食指,按压深度为气囊的1/3~1/2。

1.2.3潮气量测定:将气囊与密闭容器连接,测定其膨胀后溢出水的容积。同一操作者(身高174 cm)使用5种手法进行气囊按压,每种手法测定8次潮气量;2组操作人员之间采用相同按压手法(即一指法)进行气囊按压,每位操作者分别测定8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实验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法)和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法)。若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多个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3检验;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2个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同一身高(174 cm)操作者的潮气量

使用1指法、2指法、3指法、4指法、改良1指法的气囊按压手法的潮气量分别为(71.44±1.82)、(83.69±0.96)、(96.31±0.96)、(102.00±0.85)和(27.63±4.45) mL, 各手法的潮气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367.95,P<0.05)。

2.2 2组不同身高操作者的潮气量

Ⅰ组和Ⅱ组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75.4±1.69) cm和 (160.5±2.88)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4,P=0.000);Ⅰ组和Ⅱ组使用1指法的潮气量分别为(71.78±0.32) mL和(71.09±0.23)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0,P=0.000)。

3讨论

常用的新生儿PPV装置有T组合复苏器、自动充气式气囊和气流充气式气囊。目前T组合复苏器已在国外广泛应用[6-8],其相当于一个简易的无创呼吸机,可达到恒定的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和更长久的吸气操作,有助于肺获得恒定的膨胀压及可靠的给氧。但是,中国目前T组合复苏器普及率低,2011年底徐韬等[9]调查显示:中国163所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的T组合复苏器的配备比例分别为25.5%、11.4%和4.2%。故目前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应用的PPV装置仍为自动充气式气囊,但其引起的肺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潮气量而言,传统的按压手法(体质量1 kg/1指法、2 kg/2指法、3 kg/3指法和4 kg/4指法)其1指法提供的最低潮气量均值约为71.09 mL,按正常足月儿体质量(2.5~4 kg)及其按肺保护性策略所需潮气量(6~8 mL/kg)计算,足月儿所需潮气量范围约为15~32 mL,提示传统的1指法已明显超过正常足月儿所需潮气量,其不适宜低出生体质量儿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容易造成容量伤。本研究亦显示,在相同的气囊按压手法下,潮气量可能受到操作者身高的影响,提示身材高大者使用1指法较矮小者更易造成容量伤。为此,本研究在传统1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按压深度为气囊的1/3~1/2,结果显示其所提供的潮气量范围为21.5~33.5 mL,其接近于正常足月儿所需潮气量范围,提示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时采用改良1指法可提供足月儿接近生理需要的潮气量,值得临床推荐;而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所需的按压深度则更小,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改良一指法其按压深度不易控制,导致输出潮气量波动范围较大,建议可设计不同规格气囊,以满足不同体质量新生儿需要。

就新生儿窒息复苏中造成的肺压力伤而言,国内使用的自动充气式气囊多数缺乏压力监测装置,在传统的按压手法下,由于其输出的潮气量过大,虽然有减压阀,但加压瞬间压力常常超过35 cmH2O, 易导致气漏发生。国内研究[10]显示自动充气式气囊复苏气漏发生率为17.31%, T组合复苏器为4.26%, 而国外文献[4, 11]报道自动充气式气囊与T组合复苏器在气漏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在欧美已经用T组合复苏器替代传统自动充气式气囊[12],而部分仍使用自动充气式气囊其均有压力监测装置。因此,推荐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T组合复苏器或带有压力监测的自动充气式气囊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

参考文献

[1]Kattwinkel J, Perlman J M, Aziz K, et al. Part 15: neonatal resuscitation: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 3): S909.

[2]杨琳琳, 杨杰, 黄水清, 等. 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推广方法五年总结[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3, 2(5): 285.

[3]SoLl R.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over resuscitation of newborn infant[J].Lancet, 1999, 354(9172): 4.

[4]Jayaram A, Sima A, Barker G, et al.T-piece resuscitator versus self-inflating bag for preterm resuscitation: an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J].Respir Care, 2013, 58 (7): 1233.

[5]Roehr CC, Kelm M, Proquitté H, et al.Equipment and operator training denote manual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in neonatal resuscitation[J].Am J Perinatol, 2010, 27(9): 753.

[6]Leone TA, Rich W, Finer NN.A survey of delivery room resuscitation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Pediatrics, 2006, 117(2): e164.

[7]O′Donnell CPF, Davis P G, Morley C J.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t neonatal resuscitation: review of equi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ractice[J]. Acta Paediatr, 2004, 93(5): 583.

[8]O′Donnell CPF, Stewart MJ, Mildenhall LF.Neonatal resuscitation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J].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6, 42(1/2): 4.

[9]张悦, 徐韬, 马艺, 等. 我国163所医疗机构新生儿复苏工作现状调查[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3, 16(12): 736.

[10]周敏, 吴利英. 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及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24): 164.

[11]Szyld E, Aguilar A, Musante G A, et al. Comparison of devices for newborn ventilation in the delivery room [J].Pediatr, 2014, 165 (2): 234.

[12]Sweet D G, Carnielli V, Greisen G, et al. 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1): 27.

通信作者:徐庄剑, E-mail: xxx1959xzj@126.com

收稿日期:2015-05-18

中图分类号:R 72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4-109-02

DOI:10.7619/jcmp.201524041

猜你喜欢
潮气量
潮气量对脓毒症患者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气动电控麻醉机潮气量日常监测数据分析
学龄期儿童潮气量与营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小潮气量+最佳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海水吸入性肺损伤的应用研究
重症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分析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重症肺炎血气学指标的影响
不同潮气量通气策略对小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麻疹并肺炎呼吸衰竭56例分析
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血清NT-proBNP水平与潮气量相关性研究
小潮气量联合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