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稻水象甲的发生及防治

2015-04-03 14:38代海霞李洪浩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

代海霞,李洪浩

(1.四川省宣汉县植保站,四川 宣汉 63615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6)



宣汉县稻水象甲的发生及防治

代海霞1,李洪浩2

(1.四川省宣汉县植保站,四川 宣汉 63615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6)

摘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是危害宣汉县水稻的新害虫。通过对宣汉县新迁入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的研究,探索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稻水象甲;发生特点;防治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幅员面积4266km2,海拔277~2458m,川、渝、鄂、陕结合部,有210国道、襄渝铁路、省道梁双公路以及达陕高速公路,10余条出境公路与县外相连。2015年5月22日,笔者首次在宣汉县发现确认稻水象甲,通过对宣汉县稻水象甲发生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探索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以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1发生情况

2015年5月,宣汉县铁路交通要道胡家镇首次发现稻水象甲,随后在相邻的双河、大成、红岭乡相继发生,确认危害面积达54.67hm2,发生稻水象甲的地点是在铁路过道和包茂高速周围的田块。经分析,初步认为该虫很可能是随铁路列车、货车等交通工具的车灯带入宣汉县。

针对该虫首次侵入宣汉县,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稻水象甲防控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全县2015年稻水象甲监测与防控紧急工作会议,启动稻水象甲应急防控预案并印发《关于切实抓好稻水象甲疫情普查和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部署全县稻水象甲普查防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提出坚决打好这场对稻水象甲的阻击战。

2危害特征

成虫在水稻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叶肉,形成长度不超过3cm的“白色长条取食斑”,为害严重时全田叶片变白;幼虫啃食稻根,造成碎根和断根,形成浮秧,为害严重时稻田出现不均匀的“青黄相间”现象;蛹被一层泥土包裹,形成“土茧”,拔出稻株,即可查出幼虫和土茧。

3发生规律及传播

稻水象甲1年发生1~2代,发生时期与当地水稻生育期基本一致,稻水象甲除了危害水稻外,其它寄主还有稗草、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杂草及莎草。以成虫滞育在稻田及附近阳坡、背水干燥的沟边、林地土层或稻草越冬栖息。具有迁飞性、趋光性、趋嫩绿性。借助水稻秧苗、稻草、稻谷及交通工具等作远距离传播,成虫也可借风力和水流进行传播,特别注意的是稻水象甲混入稻种会随引种或调运迅速传播。

4防治策略和方法

防治策略上采取“狠治越冬成虫,普治第一代幼虫,兼治第一代成虫”,在发生地做好防治措施,未发生的地方做好大面积的普查监测工作,严格控制虫害迁入。防治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4.1检疫措施

严禁未经检疫从发生区调运稻谷、秧苗、稻草及其制品。禁止使用发生区稻草作运输垫铺材料和包装材料。

4.2农业措施

①水稻育秧前和破口期前,清除田边、沟渠边杂草。②水稻生育中期适当落干可减轻虫害。③水稻收割后立即灭茬翻耕,炕干土块。④推广旱育秧技术。

4.3物理防治

在田间悬挂日光灯、白炽灯及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4.4化学防治

①成虫防治:在秧田、移栽大田一旦发现取食斑,立即防治越冬成虫;水稻破口前防治一代成虫。推荐药剂: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醚菊酯、吡虫啉、甲维盐等(任选1种)。施药时间以上午9时或下午16时为宜。②幼虫防治:移栽4~7d后,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3kg/667m2撒施,田中水层须保持4cm以上,处理后1周不排水灌水。

5小结

近几年稻水象甲传播迅速,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迅速,交通网络发达,多是随交通工具携带传播。根据稻水象甲首次迁入宣汉县以成虫危害早稻秧田和选用药剂防治成虫见效快的特点,应坚持预防为主,做好成虫的检疫工作,开展好普查和测报工作,及时采取扑灭措施,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最大限度控制和延缓该虫的传播蔓延速度。

参考文献:

[1]黄志农,刘勇,张玲,等.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治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6(2):62-63.

[2]张勇,张吉昌,李西亮,等.汉中稻区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2(2):264-265.

[3]张玉江.唐海县稻水象甲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J].植物检疫,1997,1(11):40-41.

[4]王显安,王春卷,田仕荷,等.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3(13):112-114, 135.

[5]孙富余,赵文生,赵承德,等.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7(1):3-7.

[6]中国植保总站.全国稻水象甲监测与防治工作会议.辽宁农业科学,1993(12):15-17.

[7]田春晖, 赵文生, 孙富余,等.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v.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7(3):3-10.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