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共育中弱小蚕和钻沙蚕发生原因及对策

2015-04-03 16:19宋友权,李伟元,夏冬
四川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沙蚕蚕体蚕座



原蚕共育中弱小蚕和钻沙蚕发生原因及对策

宋友权李伟元夏冬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南充637000)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原蚕工作中发现,很多原蚕基地收蚁时一日孵化率高,蚁量很足,在发蚕后的饲养过程中也没有暴发蚕病,但收茧量及制种成绩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在小蚕共育阶段发生了弱小蚕及钻沙蚕,在除沙时不知不觉淘汰出去了,没有保全蚕头而导致减蚕率高的结果。下面结合原蚕小蚕共育中的各个具体工作,分析原蚕共育中容易发生小蚕和遗失蚕的原因及防止对策,谈谈如何搞好原蚕的小蚕共育。

1发生原因

1.1共育用叶老嫩不匀,使蚕体虚弱

现在原蚕小蚕共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蚕种场内共育至3龄起蚕饷食,起除后用专车运送到原蚕点进行发放,桑叶来源为场部桑园提供;另一种是在原蚕点选择符合共育条件的共育户集中共育,桑叶来源为各原蚕户根据所饲养的原蚕蚁量分户投取桑叶,一般情况下以后者居多。原蚕小蚕共育收蚁用叶由原蚕户在自有桑园择优采叶,原蚕户常常认为毛蚕即刚孵化出的蚁蚕口器嫩,采摘的桑叶多为第二位叶,嫩黄色,桑叶水分含量高,但是蛋白质含量低,蚕食下这种嫩桑叶,蚕体较虚弱,容易发生小蚕;同时由原蚕户共同投取第1天的桑叶,桑叶老嫩不一,更容易造成疏毛不齐一,发育有开差。

1.2给桑不均匀周到,蚕体发育不齐

1.2.1感光时间偏迟,给孵出桑的适期没有掌握好,孵出桑过早,收蚁过早,部分蚕体还没有完全钻出卵壳;孵出桑给的不均匀周到,部分蚕儿没有吃到第一口桑叶,蚕体有发育开差;收蚁人员动作粗放,鹅毛扫落收蚁易伤及蚕体,导致蚕头数受损。

1.2.2共育用叶经消毒后湿度较大,再经切桑机切叶后桑叶湿度共育叶撒不开,三四片连在一起,易造成给桑不匀,蚕儿发育不齐。其次蚕座内湿度过大,若给桑量多,蚕儿易躲在蚕座底层吃叶,造成钻沙蚕增多。

1.3技术管理不当

1.3.1共育人员不固定。现在留守在原蚕基地的养蚕人员老龄化,由于原蚕户要忙于其他农活或照顾家人或在附近打短工,造成共育人员不固定,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养蚕给桑技术水平不一,给桑量或均匀度把握不好,造成蚕体发育开差,发生弱小蚕和钻沙蚕。

1.3.2蚕儿稀密不当。对饲养品种的趋光性不熟悉,仍然按照常规技术来饲养,没有及时调箔和匀座扩座整座,蚕座内蚕儿稀密不当,不均匀,个体发育开差大。

1.3.3焦糠过厚。在1龄期,为了防止蚕座过湿,每天都要在蚕座上撒1次焦糠,此时蚕体小,活动距离短。共育员用糠筛向座内撒糠,不仔细或筛得过厚,甚至部分地方成堆,小蚕被压在焦糠下面起不来,成了钻沙蚕。

1.3.4饲喂桑叶操作不当。共育人员为赶工,揭开薄膜就开始饲喂,蚕座内中下部的蚕容易被盖在桑叶下面,不能爬到蚕座上面来取食,容易造成钻沙蚕。

1.3.5眠起技术处理不当。没有控制好日眠,造成晚上眠除遗失蚕体,或是因为饷食的适机把握不当造成蚕体发育开差。

2防止对策

2.1把好小蚕用叶质量关

2.1.1搞好投取共育用叶原蚕户的选择。由驻片技术员根据原蚕户的桑园情况,选取养蚕技术好、责任心强、桑园施过氮磷钾复合肥和有机肥、桑园地块远离农田的原蚕户来投取共育用叶。

2.1.2严格共育用叶质量标准。小蚕共育对叶质要求高,尤其是多丝量品种。共育用叶要以符合原蚕生长发育的生理要求为原则,1龄生长速度快,体细胞增殖大,需要蛋白质多,用桑宜偏嫩,含水率高的桑叶,2、3龄盛食期用桑要适龄适熟。原蚕户采摘的桑叶到达共育室后,共育人员应根据蚕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淘汰不符合蚕体生长发育需要的过嫩、过老叶以及下脚叶,保证共育用叶的质量。

2.1.3严防农药中毒。原蚕区桑园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根据不同病虫害使用不同浓度不同品种的农药,以效果好、残毒期短的农药为主。在收蚁的前一天收取一定蚁量的试验区,用于试验桑叶上是否有农药残留。在试桑叶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蚕的变化,确认桑叶无毒后,再采摘桑叶运送到共育室。

2.2切实做到给桑周到均匀

2.2.1适时给孵出桑,适时收蚁。收蚁当日在标准温湿度条件下,凌晨4点进行感光处理,7点半左右蚁蚕孵化90%以上,即可给孵出桑,给桑要均匀周到,面积略宽,给叶量以方便定座为准。给孵出桑0.5 h后即可开始收蚁,收蚁方法用鹅毛扫落以及打落法,在收蚁过程中一定要动作熟练轻快,切不可用鹅毛的硬边去扫卵壳表面以及白纸上面的蚁蚕,否则蚕体会受损。为使饲育批蚕儿发育整齐,在蚁体消毒和定座完毕后,再统一给第一次桑,以避免给桑时间相差过长,影响蚕儿的发育整齐度。

2.2.2收蚁当日手工切叶。收蚁当日用叶若用切桑机切叶,需重复4次才能达到切叶大小的要求,对桑叶的营养成分破坏较大,桑的叶汁被切磨出来使叶片易粘连,造成给桑不匀。所以,在收蚁当日用手工切叶,收蚁第2日再使用切桑机切叶,确保给桑均匀,促使蚕儿发育整齐。

2.2.3计划好给桑量。合理计划用叶量,在给桑前1h内准备好消毒桑叶,适当晾干或风扇吹干,以免座内湿度过大而引起钻沙蚕。华系品种食桑快,给桑量可以稍多,瀛系品种从下部开始食桑,给桑量可以略微偏少。

2.2.4给桑要坚持“一撒、二匀、三补”的原则。给桑架的位置适当调低,方便给桑均匀。共育期的蚕体发育是整个蚕期发育最快的,需要大量的营养积累,所以每次给桑前都要进行匀座扩座。采用自然扩座和手工扩座相结合的办法,手工扩座是用蚕筷把蚕座上层过密的蚕挑到蚕座边缘处,特别注意手工扩座时不能把蚕座弄成沟壑,掉下去的小蚕在给桑之后不会爬到蚕座上层来,吃中下部的残桑,成为弱小蚕及钻沙蚕。

2.3强化各项技术管理

2.3.1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打造一支年龄结构轻、技术力量好、责任心强的原蚕共育团队。一是场部应对共育成本进行补贴,适当提高共育人员收入,让共育户愿意共育;二是通过各种形式,扎实搞好共育前的技术培训和责任意识教育;三是在小蚕共育过程中,技术干部应加强对各项技术操作的监管,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以提高共育质量;四是要养成良好的共育操作习惯,比如洗手给桑、入室换鞋、除沙加地膜等。

2.3.2正确使用焦糠。首先在焦糠烧制过程中,要把握适当偏老又不烧成灰的原则;其次在蚕体发育到2龄将眠前,使用捏碎的焦糠通过糠筛来撒;三是动作要熟练轻快,在蚕座上均匀筛撒薄薄的一层为度,切不可筛撒得过厚或成堆,否则蚕儿容易被埋在下面,爬不到蚕座上层来,成为钻沙蚕。

2.3.3严格执行标准温湿度。每次给桑前0.5h揭开薄膜感光换气,促进红色荧光物质的合成,增强小蚕体质,促使中下部的蚕儿爬到蚕座上面来,以减少钻沙蚕。每天间隔12h调箔,上下调,左右调;现在的多丝量品种趋光性较强,有的是正趋光性,有的是负趋光性,蚕儿有打堆的特性,在调箔时还要进行内外调箔,同时每次给桑前还要进行匀座整座。

2.3.4搞好眠起处理,控制好日眠,尽量避免晚上眠除。在眠起处理的过程中,应贯彻“早止桑,迟饷食”的技术要求,适时加网提青,青蚕全部送检;小蚕全起饷食,避免带眠饷或后起的蚕未及时饷食而造成个体发育开差。

3结语

原蚕共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有很多细致繁琐的工作要做,只有先制定出规范的原蚕基地小蚕共育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标准,同时对原蚕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目标考核,适当提高共育人员待遇,多方面措施齐抓共管,才能达到蚕儿体质强健、发育齐一的共育目的,为原蚕种茧丰产高产,提高蚕种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绵阳市涪城区蚕桑业主兰秀金

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回龙寺村6社兰秀金,家有4口人,其中劳动力3个,现有家庭承包地4亩(2608m2),其中水田2.3亩(1534.1m2),2014年前年养蚕10张、养蚕收入1.5万元,加上养鱼、种地及做木匠等实现年收入共计5万元。

2014年春,天虹丝绸公司在本社流转土地统建桑园200余亩(13.3hm2),他抓住先机积极向公司返包桑园28亩(18676m2),今年春全面进行嫁接,同时自己出资近16万元修建了800m2的养蚕大棚,配套搭建蚕台、添置养蚕上蔟设施等。2015年春、夏、早秋养蚕实现茧款收入近5万元,桑园套种收入0.2万元,蚕桑总收入5.2万元;扣除成本费用0.35万元,纯收入达到近4万元。预计2015年养蚕50张,产茧2000kg,蚕桑总收入10万元,纯收入6万元以上。

桑园盛投产后,预计年养蚕125张,产茧5000kg,加上共育与桑园套种等,实现蚕桑总收入25万元、净利润10万元以上。

(汪勇)

作者简介:宋友权(1979—),男,大专,农艺师,从事蚕种繁育工作。

猜你喜欢
沙蚕蚕体蚕座
解读沙蚕的养殖方式及其应用开发现状
双齿围沙蚕pH耐受性试验
夏秋养蚕有三早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沙蚕与水稻共养模式,仿生态养殖促增产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