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2015-04-03 20:40姜珊
世纪桥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现实意义

姜珊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无论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不太成熟的思想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念,都一直在关注着人们的生存发展问题。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并对当下人类发展何以可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历史演变;本质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39-02

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历史演变

早期马克思的思想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尽管如此,马克思的目光已经转向对“人”的关注。他一方面,蔑视和批判“专制制度使人不成其为人”[1](P.411)这种做法,在政治上对封建制度予以无情地批判;另一方面是对神学观念予以批判。马克思认为,神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反映。[2](P.284-285)在这里,马克思对神的看法还是以唯心主义的视角,然而他在揭开神的真面目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始有所转向:开始转向唯物主义思想,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开始逐渐关注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发现并揭露出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现象,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解决异化问题的出路。不过马克思的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还是具体的、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劳动”,还没有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这一任务的完成是在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构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3](P.649)能够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变成现实。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那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到处洋溢着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真挚情怀。马克思阐述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进一步论述了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并探索出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对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权利和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都处处焕发着人文关怀精神。

第一,对“人的尊严”的关照。人文主义者提出,必须肯定“人的尊严”。马克思的学说中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涵,也提出要正视和保护“人的尊严”,它是不容侵犯和忽视的。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获得“人的尊严”呢?1844年,恩格斯在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时指出:“工人处处发觉资产阶级把他当作物件、当作自己的财产来看待”,“在目前情况下,工人只有仇视资产阶级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的尊严。” [4](P.500)恩格斯在这里指出获得人的尊严的途径,是推翻资产阶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某一类人成为一个物件。正是由于工人不断地与资本家进行抗争,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第二,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把“自由”看作“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马克思批评封建专制时期的自由,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获得的自由,是泯灭人性、片面的自由。他此时提出的自由是一种“具化的自由”,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类本质之间的异化劳动,呼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种价值理想和美好期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所提出来的,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批判和展望,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憧憬和期许。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由人的智力和体力构成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现象的产生和人的片面发展,根源在于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人的钳制和约束。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只有把人从这种片面劳动中解放出来,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也就是说,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所交往的社会中的其他人的发展状况。正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一交往、交换关系同样体现在物质交换领域中,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网中,人们逐步摆脱了地域、民族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全面的社会关系。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彰显,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向。一个独立的个体才具有自主性,具有自主性的人才能获得自由的个性。在资本主义异化条件下,人们的个性得不到释放和张扬,资本家所获得的利益是以牺牲大多数工人的利益为代价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具有自主性,整个社会将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第三,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马克思哲学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现实的人”作为其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关注人的现实的生存状况,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而解决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出现的种种非人道的现象,逐步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P.136)马克思从人出发,力图改变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 [6](P.75)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社会的变革。在这里,马克思既不同于历史唯心主义者从“想象的人”出发来谈主体的运动,也不同于经验论者去谈论抽象意义上的人。马克思认为,虽然他在哲学上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观察方法,但是“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 [6](P.153)马克思从“现实的人”这一前提出发来探讨社会历史问题。因此,可以说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和人文关怀精神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一条红线。

由此可见,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内涵是建立在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上的,它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基点,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的出现,是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反思和受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影响的产物。从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本意上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珍视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人的生存首先是人通过物质生产来获得生存的,而人的发展则是人的生活本身和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自由,就是人们自由自觉地选择和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人的解放,就是人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即从禁锢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然而,无论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人的自由与解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一种新的环境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既要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又要顾及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他们生存和发展为代价来谋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这既彰显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情怀,也是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质在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保护自然界长期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条件,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就促使人们自觉地限制自己对资源和环境的持续性破坏,保护满足人类长期物质需要的生态环境。这不单单是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类本身价值的珍视和尊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要求人们抛弃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思想,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基本需要,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7](P.484)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的整体协调,把人类生存的地球生物圈看作是由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从生物圈的角度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存在,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因此,人们应珍爱自然环境,把自然的价值提高到与自身平等的地位来看待。强调共同利益,反对只顾当下而不管子孙后代的自私自利行为,并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同地球生物圈中其他物种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这同时也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的外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著.中外人文精神的钩沉[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五邑区域丧礼文化多元性探究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