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以救破汤为主治疗偏头痛经验探讨

2015-04-04 10:16李敬伟杨晓帆
世界中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白芷川芎偏头痛

崔 晨 耿 琦 李敬伟 李 欣 杨晓帆 周 丹 蒋 健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200437)

救破汤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录·头痛门》,由川芎一两、白芷一钱、细辛一钱组成,水煎服,主治剧烈头痛。原文云:“人有头痛如破,走来走去无一定之位者,此饮酒之后,当风而卧,风邪乘酒气之出入而中之也。酒气既散,而风邪不去,遂留于太阳之经。太阳本上于头,而头为诸阳之首,阳邪与阳气相战,故往来于经络之间而作痛也。病既得之于酒,治法似宜兼治酒矣,不知用解酒之药必致转耗真气,而头痛愈不能效,不若直治风邪能奏效之速也。”原书描述其疗效为“一剂而痛止,不必再剂也”。陈氏另一著作《石室秘录·完治法》中论头痛亦以救破汤治疗,惟加大其剂量,以川芎三两、白芷一两、细辛一两,用黄酒一升煮之,一醉而愈,云其可大散终年累月、邪深入于脑之头痛。蒋健教授临证喜用大剂量救破汤为基本方治疗偏头痛。偏头痛痛势剧烈,且反复发作、病情顽固,治疗较一般头痛更为棘手。兹列举其临床验案数例,介绍其以救破汤为基本方治疗偏头痛的临证思维,期与同道探讨。

1 验案举隅

1.1 案1 某,男,45岁,2010年11月9日就诊。主诉:偏头痛20余年,加重1年。曾就诊于外地多家西医院,服用多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收效欠佳,遂来求治。脑血流图示脑供血不足;头颅CT、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顷诊右半头痛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间无规律,近1年发作明显加重。发作时,右半头部疼痛,呈胀痛或刺痛,伴头晕,或有沉重感、飘然感。大便不成形但排出困难,小便无力。舌淡红,苔薄,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偏头风;治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主,辅以平肝、活血化瘀通络之法;以大剂量救破汤加减化裁:川芎 40 g,白芷30 g,细辛3 g,白芍30 g,当归 15 g,威灵仙12 g,僵蚕12 g,蜈蚣2 条,全蝎粉(吞)2 g,天麻 12 g,钩藤12 g,川牛膝15 g,茯苓15 g,7 剂。嘱患者全蝎粉每日分两次吞服。二诊(12月3日):患者居于外地,就诊不便,故停药数日。服上药后头痛几止,仅偶有轻微头痛,发作频次、程度较前均明显好转。停药后亦无明显反复。唯大便不成形、排出困难及小便无力感依旧,舌脉同上。原方加山药15 g,蒲公英30 g,14剂。2011年2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诉自去年服用中药21剂后,迄今再无偏头痛发作,仅于事多烦心时偶有头部轻度不适。此为中药治疗前所未曾有过。按:本案偏头痛日久,久病多瘀,舌下静脉迂曲亦可佐证;头痛伴胀、晕及飘然感,乃肝风之象,故以大剂量救破汤缓其疼痛外,取止痉散、天麻钩藤汤平肝熄风、活血化瘀通络。服药3周,多年所苦得以解除,停药亦未见反复。

1.2 案2 某,女,36岁,2011年10月7日就诊。主诉:左半头痛连及左耳疼痛近1年。患者因工作繁忙,自觉压力较大导致偏头痛频发。顷诊左侧偏头痛,每周发作2~3次,每次发作可持续1 d,痛势较甚连及左耳,伴恶心。近5月来,月经周期为21 d左右,量可,夹血块,经期腰酸。其偏头痛发作与月经无明显关联。舌淡红,苔黄,脉细。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偏头风;治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主,辅以温经通络调经;以大剂量救破汤加减化裁:川芎50 g,白芷30 g,细辛10 g,当归50 g,吴茱萸10 g,肉桂 10 g,炮姜 15 g,威灵仙 10 g,黄芩 12 g,全蝎粉(吞)2 g,7剂。二诊(10月18日):患者因外出未能及时复诊,停药4日。诉上药后,偏头痛减轻,主要表现为发作频率降低,原每周发作2~3次,现约每隔10 d发作1次,唯头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同前,舌脉同上。原方加僵蚕12 g,地龙12 g,蜈蚣2条,制川乌、制草乌各6 g,7剂。11月29日门诊随访:二诊药后患者偏头痛即止,未见反复。按:本案偏头痛痛势较甚,痛及左耳并伴恶心。故在救破汤基础上,加大剂量当归,既可加强活血止痛之功,又达补血调经之效;吴茱萸、肉桂、炮姜补火助阳、温经通脉,以助散寒止痛、调经之力;更以全蝎、僵蚕、地龙、蜈蚣虫类搜风通络以加强止痛之力。

1.3 案3 某,女,53岁,2012年10月9日就诊。主诉:偏头痛数十载,加重2年。患者自幼即有偏头痛,偶有发作,与情绪无明显关联。2011年初,行左侧脑动脉血管瘤手术,术后偏头痛明显加重,发作次数较前频繁,程度亦有加重。于他处服用中药调理多时,效果平平,遂来求治。顷诊患者偏头痛每周平均发作4~5次,疼痛程度较甚,另伴有左侧头皮麻木及左半身麻木。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偏头风;治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主,辅以和营通痹之法;以大剂量救破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化裁:川芎50 g,白芷50 g,细辛3 g,地龙 12 g,全蝎粉(吞)2 g,蜈蚣2条,生黄芪 30 g,桂枝 12 g,白芍 30 g,土鳖虫 12 g,泽泻 30 g,甘草9 g,7剂。二诊(10月19日):服药后,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未见降低,但头痛程度稍有减轻。诉近日稍有嗜睡,舌脉同上。原方去泽泻,川芎增至60 g,加威灵仙12 g,当归15 g,延胡索30 g,菖蒲12 g,肉桂粉(吞)2 g,7剂。三诊(10月26日):服上药期间,头痛程度减轻三成;一周发作次数减为3次。唯左侧头皮麻木依旧,舌脉同上。进一步加大救破汤之剂量:川芎 60 g,白芷 50 g,细辛6 g,地龙 12 g,全蝎粉(吞)2 g,蜈蚣粉(吞)2 g,生黄芪 30 g,白芍 30 g,土鳖虫12 g,威灵仙12 g,延胡索30 g,当归30 g,淫羊藿15 g,肉桂粉(吞)2 g,7剂。四诊(11月2日):患偏头痛发作频度及疼痛程度均减一半,左侧头皮及左半身麻木减轻八成,舌脉同上。原方加桃仁12 g,红花12 g,生地黄12 g,7剂。五诊(11月9日):服上药后,偏头痛改善尤为明显。服药至今,头痛发作频度及疼痛程度共减九成,左侧头皮及半身麻木感几除。续予原方7剂以资巩固。六诊(11月16日):偏头痛止,左侧头皮及半身麻木亦止,此后继续调理。按:本案患者偏头痛多年,头部手术后痛势加重。首诊后疼痛稍减,此后加大川芎、细辛用量,加延胡索、威灵仙、地龙、全蝎、蜈蚣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品后,偏头痛改善尤为明显,此或与救破汤等药物量效关系、药效积累有关。服药35剂后,偏头痛止,左侧头皮及半身麻木亦止。

1.4 案4 某,女,58岁,2014年6月3日就诊。主诉:偏头痛30余年。患者头部两侧绞痛,每于饮酒后痛甚,曾多处求诊无果。MRI、脑电图等多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自服阿咖酚散(成分:阿司匹林230 mg,咖啡因30 mg,对乙酰氨基酚126 mg)以缓解疼痛。近年来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阿咖酚散从每次1包逐渐加量至每次4包,每日3次,头痛仍无法缓解,遂求治于中医。患者吸烟、饮酒史近20年。顷诊,偏头痛每日均发作,痛甚,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痛时服用阿咖酚散4包,无明显疗效。舌偏红,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脉细。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偏头风;治以活血行气祛风、缓急止痛为主;以大剂量救破汤合芍药甘草汤、止痉散加减化裁:川芎 60 g,白芷 50 g,细辛 10 g,当归 30 g,白芍50 g,炙甘草 12 g,全蝎粉(吞)2 g,蜈蚣粉(吞)2 g,7剂。二诊(6月10日):上药服至第2~4剂,头痛程度始见减轻。现每日除早晚2次服用中药外,只需晨起加服4包阿咖酚散即可,其余时间头痛虽有,但尚可耐受,无需加服阿咖酚散。另患者诉每次服用中药后,即刻冷汗出,伴胸闷、心悸等不适,需平躺约5~10 min后可缓解,不平躺则恶心欲吐,舌脉同上。蒋健教授虑此现象可能为细辛不良反应,遂将细辛减至6 g,加制川草乌各12 g,7剂。三诊(6月17日):上药期间,冷汗出、胸闷、心悸等不适未再发生。唯晨起头痛,服用中药及4包阿咖酚散后可缓解,其余时间再无头痛。续予原方7剂。此后患者因家中事务繁忙、路途遥远等原因未能坚持治疗。10月26日经电话随访,患者评价服用中药期间,头痛频次、程度明显好转,头痛仅晨起发作。停药后头痛虽有反复,但与服用中药之前比较,头痛程度减轻,仅服用阿咖酚散即可缓解。按:本案属严重偏头痛患者,病史多年,痛势颇剧。首诊投以大剂量救破汤、芍药甘草汤及止痉散等峻猛之剂,剂量已臻极限。其疗效评价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服用阿咖酚散每日12包减少到每日4包;二是服用中药21剂后,头痛发作频度减少,程度减轻。值得注意的是,本案首诊用细辛10 g,患者出现出冷汗、胸闷、心悸、不平躺则恶心欲吐等不适,当细辛减量至6 g后,上述不适未再出现,可视为细辛的药物不良反应。

2 讨论

2.1 救破汤中川芎、白芷、细辛乃治疗头痛要药蒋健教授临证之所以喜用救破汤,因其认为救破汤所用川芎、白芷、细辛乃治疗偏头痛一般头痛之要药。从病因病机来看,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偏头痛病因病机尽管十分复杂,凡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巅顶阻抑清阳,或肝、脾、肾功能失调,致使寒凝、风动、痰阻、瘀滞等,皆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然历代医家公认,外邪侵袭、气机不畅、瘀血阻络为偏头痛的主要病因病机。救破汤具有辛温升散、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正可针对偏头痛的主要病机。从药物组成来看,川芎祛风行气活血以止痛,白芷祛风通窍以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以止痛,正如陈氏所云,可“直治其风邪,能奏效之速也。”其中以“川芎最止头痛,非用细辛则不能直上于巅顶,非用白芷则不能尽解其邪气,而遍达于经络也(陈士铎《辨证录》)”。救破汤药物虽少,然则集历代治疗头痛药物之大成。《是斋百一选方》之都梁丸、《古今医鉴》之芎芷散、《世医得效方》之四生丸、《张氏医通》之芎辛汤、《仙拈集》之风热散、《卫生宝鉴》之石膏散、《辨证录》之芷桂川芎汤、《普济方》之清香散、《石室秘录》之清上至圣丸、《寿世保元》之清上蠲痛汤、《重楼玉钥》之开关散等治疗头痛的古方,均含有救破汤三药之中的两味或全部。《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的古今502首以头痛为主治的方剂中,使用频次在前5位的即为川芎、甘草、防风、白芷、细辛[1],当前我国的川芎治疗方剂居头痛用药的首位,与他药灵活组方,临床应用广泛[2-3]。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川芎水煎剂能抑制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静催眠作用[4]。其活性组分如川芎嗪、川芎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痉挛、舒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脑部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5-6];阿魏酸钠可抑制血小板释放5-HT,阻止颅内外血管异常收缩,起到治疗和预防偏头痛的作用[7]。白芷具有解痉止痛、镇静作用[8],其挥发油可促进β-内啡肽的前体物质前阿黑皮素(POMC)mRNA的表达,进一步激活内源性镇痛机制、调整体内单胺类神经质含量而发挥镇痛作用[9-10]。细辛挥发油对小鼠腹痛、足痛等有明显镇痛作用[11],并可抑制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12]。以上药理作用,均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血管源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有关,通过干预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调控神经动作电位等,缓解偏头痛发作[13]。

2.2 蒋健教授以救破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探讨

2.2.1 救破汤剂量、疗效特点及其不良反应 蒋健教授指出,救破汤之名,顾名思义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容头痛甚剧如破;二是暗示该方堪当大任以解破痛于顷刻之间,如同救火;三是疗效较为可靠。蒋健教授认为以本方治疗轻度偏头痛者,谨遵救破汤原方及其剂量即可;欲治中度偏头痛者,须以大剂量,如川芎30~60 g,白芷30~50 g,细辛3~10 g;欲治中重度偏头痛者,仅以大剂量救破汤尚恐不逮,还需进一步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而本文所举案例,均为中重度偏头痛患者。临证应用中,大剂量川芎、白芷相对较为安全,唯细辛大剂量使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古代本草言“细辛不过钱”一般系针对单用细辛末而言,如宋·陈承《本草别说》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太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药典亦规定细辛用量为3 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存在呼吸抑制及心肌急性毒性等作用,过量服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陷入麻痹状态及严重的心肌损伤[14-15]。复方汤药中,细辛不良反应可一是药物用量有关(如案四中细辛用量为10 g,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减至6 g后则未再出现);二是存在个体差异(如同样用细辛10 g,案2未见不良反应,案4则出现)。因此,蒋健教授认为,尽管有应用大剂量细辛(30~160 g)见效而不见弊的临床报道[16-17];亦有研究证实细辛所含挥发油随煎煮时间延长而挥发、细辛水提液临床应用安全有效[18],但临床细辛的大剂量应用仍当高度谨慎,需密切注意观察患者药后反应,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当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性措施。

2.2.2 病证合辨、标本兼治是治疗偏头痛的基本方法 清代以降的南方温病学派认为辛温香窜的理气药多有伤阴之嫌,用于热病往往畏首畏尾。蒋健教授认为:一是当今中医所治疾病谱中热病甚少,而对于一般杂病来讲,其香窜伤阴之弊较为少见;二是通过辨证加减及药物适当配伍可减少其弊端。例如,热性头痛配伍生石膏、黄芩、菊花、生地黄等;兼见肝风内动者配伍天麻、钩藤、石决明等;气虚者配伍党参、黄芪等;寒甚者加用乌头、吴茱萸等;肝气郁结则配伍柴胡、香附、白芍等;痰浊明显者配伍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等。本文所举临床验案中,案1加用天麻钩藤汤,案2加用吴茱萸、肉桂、炮姜以加大温经通络之功,案3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案4加用大剂量芍药甘草汤。此外,陈士铎虽云救破汤治疗头痛“一剂而痛止,不必再剂也”,但临床上未必尽如此。对头痛颇剧、病情顽固者,可再加用止痉散(案一、案散、案四),吞服全蝎粉、蜈蚣粉以搜风剔络,收效更巨。因此,以救破汤辨证加减,基本可以治疗具有寒热虚实属性的多种类型的偏头痛。同时,本方不仅治疗偏头痛,也可用于治疗一般头痛,其临证加减、剂量变化亦如上所述。

综上,在救破汤基础上施以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治疗偏头痛,乃辨证与辨病(止痛)相结合、治本与治标(止痛)相结合、治疗主症(疼痛)与治疗其他兼杂症相结合,是为蒋健教授基本的临证诊疗思维。

[1]杨洪军,王永炎.头痛方剂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3):226-228.

[2]郑琴,魏韶锋,熊文海,等.川芎在治疗头痛中成药中的组方应用分析[J].中草药,2013,44(19):2777-2781.

[3]余奕漱.浅论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4,12(2):69-70.

[4]阮琴.川芎水煎剂对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2):723.

[5]Huang WH,Song CQ.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dvances of the study on Angelica Sinensis[J].China J Chin Mater Med,2001,26(3):147-151.

[6]陈益君,黄长顺,王峰,等.川芎嗪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凝血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2):184-186,240.

[7]王光浩,张敬芳.阿魏酸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15,25(1):71-72.

[8]高小坤.白芷挥发油镇痛镇静作用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5):3880-3882,3888.

[9]聂红,沈映君.白芷总挥发油对疼痛模型大鼠的β-内啡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氧化氮及前阿黑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9):690.

[10]聂红,沈映君,曾南,等.白芷总挥发油对疼痛模型大鼠的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3):11.

[11]陈超,郑卫红,熊素兵,等.细辛verapamil镇痛协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3):339.

[12]张瑶,宋志永,王林丽.细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07,16(14):62.

[13]谭亮,樊光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571-573.

[14]杨丽娜,鞠俭奎.细辛用量研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94-195.

[15]明海霞,陈彦文,王强,等.单叶细辛对家兔心肌的急性毒性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5):1337-1339.

[16]冯恒善.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分析[J].河北中医,1984(1):16-17.

[17]刘文汉.细辛用量与用法之我见[J].中医杂志,1983(2):80.

[18]马国秀,于艳.北细辛全草和根中与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6):1132.

猜你喜欢
白芷川芎偏头痛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