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兰主任运用一贯煎治疗更年期女性常见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介绍

2015-04-04 10:16张凯辉王利兰
世界中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一贯煎川楝子熟地黄

张凯辉 王利兰 田 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皮肤科,北京,101100)

一贯煎出自清代医家魏之琇所作《续名医类案》,是滋养肝肾、疏肝理气经典代表方剂,该方由北沙参、麦冬、干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和川楝子组成,本方滋阴而不滞,理气而不燥,可谓组方巧妙,配伍精当,临证加减运用得当,可用于消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由肝郁阴虚所致的多种疾病。更年期女性肾气虚衰,天癸将竭,冲任亏损,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出现多种皮肤症状。

王利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皮肤科主任,北京市中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委员,师从王光超、张志礼等教授,从事皮肤病工作30余年,诊疗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活用名方治疗多种皮肤科疑难杂症,一贯煎是其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尤其对于更年期女性皮肤病,临床加减灵活运用,疗效颇佳。笔者跟诊多年,现将其以“肝郁阴虚”这一辨证要点,运用一贯煎治疗更年期女性常见皮肤病的经验5则,介绍如下。

1 手湿疹

某,女,50岁,初诊:2013年9月12日,主诉:双手起疹伴瘙痒反复发作1年。曾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症状时有反复,平素性情抑郁,每遇心情烦闷、精神紧张后手部皮疹加重,伴时有腹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大便溏薄。查:双手掌、手指散在角化肥厚粗糙斑片,部分可见轻度皲裂,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手湿疹;辨证:肝郁脾虚,阴虚血燥;治则:疏肝理脾,养阴润燥。处方:川楝子10 g,枸杞子10 g,当归20 g,生地黄10 g,北沙参10 g,黄精10 g,首乌藤3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炒苍术 10 g,陈皮6 g,丹参 20 g,生甘草6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3年9月29日二诊,患者手部皮疹变薄,手部皮肤较前光滑,腹胀减轻,大便成形,日一行,仍觉心烦,眠欠安,舌淡苔薄脉沉细。处方:川楝子10 g,枸杞子10 g,当归20 g,生地黄10 g,北沙参 10 g,首乌藤 30 g,茯苓 10 g,炒白术 10 g,生牡蛎15 g,珍珠母15 g,白芍15 g,生甘草6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3年10月15日三诊,患者手部皮疹基本消退,精神状态好转,睡眠转实。舌淡苔薄脉细,嘱二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为中医学记载的“浸淫疮”,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本病多因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发于肌肤而发病。此患者皮损粗糙肥厚甚至皲裂,迁延不愈,尤其随情志变化而症状反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故辨证为肝郁脾虚,阴虚血燥。王利兰主任根据该患者的生理特点,即处于女性更年期,天癸将竭,精血不足无以柔肝,加之患者平素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发为此病,湿热日久耗伤阴血,故反复循环缠绵难愈。因此处方用一贯煎加减,滋阴疏肝,养血润燥,兼以健脾化湿。此治疗用一贯煎疏肝滋阴以治病之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且脾主运化水湿,故方中茯苓、炒白术、陈皮以健脾除湿;丹参养血润燥。二诊加用生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加用白芍敛肝养阴。全方针对病机、标本兼顾,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2 皮肤瘙痒症

某,女,49岁,初诊:2013年4月19日,主诉:四肢皮肤干燥,痒2年余。时有腰酸腰痛,月经量少,月经周期不规律,易焦虑心烦,烘热汗出,心悸失眠。查:四肢皮肤干燥粗糙,可见抓痕,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皮肤瘙痒症。辨证:肝肾不足,阴虚血燥;治则:滋补肝肾,养阴润燥,安神止痒。处方:沙参 10 g,当归6 g,麦冬 10 g,枸杞子 1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浮小麦30 g,首乌藤10 g,白蒺藜10 g,防风10 g,炒酸枣仁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3年5月3日二诊,瘙痒减轻,抓痕减少,腰酸腰痛、烘热汗出明显减轻,皮肤仍觉干燥,舌淡苔薄脉弦缓。处方:沙参10 g,当归6 g,麦冬10 g,枸杞子1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浮小麦30 g,首乌藤10 g,白芍20 g,夏枯草 10 g,防风 10 g,盐知柏各 10 g,炒枣仁 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3年5月18日三诊,患者已无皮肤干燥瘙痒之征,皮肤较前光滑滋润,腰酸腰痛、失眠等症状改善,2013年5月8日月经来潮,经血量较前增多,嘱再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审视瑶函》:“肝主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致虚火内生,肌肤失养,而出现干燥瘙痒。中医素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针对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王主任常用一贯煎治疗,滋阴凉血润燥、养血祛风止痒。此患者一诊用一贯煎滋补肝肾,熟地黄滋阴养血、首乌藤、酸枣仁养血安神,白蒺藜、防风疏风止痒;二诊根据生理特点及病情,增加女贞子、墨旱莲、盐知柏滋补肾阴,白芍养血疏肝、夏枯草清肝安神。因针对病机、辨证论治,故临床疗效确切。

3 更年期痤疮

某,女,46岁,初诊:2012年11月18日,主诉:面部起疹时有痒痛半年,伴急躁心烦,疲乏易累,月经25日左右一行,经血量少色暗质黏,大便干燥,睡眠差。查:面部散在白色和红色丘疹,以口唇周围及下颏部居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更年期座疮。辨证: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治则: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处方:沙参10 g,当归6 g,麦冬10 g,川楝子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0 g,桑白皮15 g,黄芩10 g,地骨皮10 g,夏枯草 15 g,丹参 15 g,14 剂,水煎服。2012年12月5日二诊,皮疹部分消退,新发皮疹减轻,心烦急躁较前缓解,眠可,大便仍干燥欠畅,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处方:沙参10 g,当归10 g,麦冬 10 g,川楝子 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 10 g,桑白皮15 g,炙黄芪30 g,丹参15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2年12月20日三诊,皮疹大部分消退,大便通畅,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嘱患者继服二诊方14剂以巩固疗效,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发物。

按语: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女性更年期痤疮,顾名思义,即发生于女性更年期的痤疮。王利兰主任认为,女性更年期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犯肺,肺热雍盛,肺主皮毛,而生诸证,同时血虚阴亏也可致虚火内生,火热蕴阻于肌肤而发本病,故治疗更年期痤疮疮应以养阴疏肝,清肺化火为治疗大法。故此患者用一贯煎加减养阴疏肝以治本,丹参、熟地黄养阴血;桑白皮、黄芩、地骨皮、夏枯草清肺泄热以治标;二诊加黄芪合用当归益气养阴血,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肾阴,故全方合用标本兼顾、内外兼治,药中病机。

4 黄褐斑

某,女,44岁,初诊:2013年5月10日,主诉:面部出现黄褐色斑片半年余,伴腰酸困重、胸胁胀痛,月经量少色暗,性急易怒,咽干口苦,眼目干涩,失眠早醒,二便正常,舌淡红少津,脉弦细涩。查:双颊可见对称性黄褐色斑片,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诊断:黄褐斑;辨证:肝肾不足,肝郁气滞;治则:滋补肝肾,疏肝理气。处方:川楝子10 g,当归2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0 g,沙参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 10 g,柴胡10 g,白芍10 g,枳壳10 g,夜交藤30 g。20剂,水煎服日1剂。2013年6月3日二诊,患者面部色斑较前变淡,腰酸、胸胁胀痛较前减轻,仍觉时有烦躁,口干苦,眠差,舌淡苔白脉涩。处方:川楝子10 g,枸杞子10 g,当归2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0 g,北沙参 10 g,女贞子 10 g,墨旱莲 10 g,柴胡 10 g,白芍20 g,琥珀粉4 g(冲),夜交藤30 g,炒栀子10 g,淡豆豉10 g。30剂,水煎服。2013年7月8日三诊,色斑明显淡化,月经量较前增加,精力充沛,睡眠转安,嘱上方续服1个月,保持心情舒畅。

按语:黄褐斑中医称为“面尘”“黧黑斑”,明《外科正宗》云:“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亏不能制火,面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烁结成黑斑,色泽不枯……又疑事不决者,多有之。”因此黄褐斑病机被认为是脾肾两虚,肝郁气滞,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更年期女性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肝失柔养而气滞郁结,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故王主任治疗本病,总以滋阴补肾、疏肝理气、中和气血为治疗大法。方中一贯煎加用女贞子、墨旱莲、熟地黄滋补肝肾之阴;柴胡、白芍、枳壳疏肝理气、养阴化斑。二诊加用琥珀粉活血安神、栀子豉汤清心除烦,标本兼顾,肝气得疏,气血调和,颜面得以充养,瘀去斑除。

5 白塞氏病

某,女,53岁,初诊:2012年12月8日,主诉:口腔及外阴部溃疡伴灼痛,反复发作3年。伴有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两胁胀痛。查:口唇内及舌尖、大阴唇散在大小不等溃疡面,患者双目球结膜轻度充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诊断:白塞氏病辨证:肝肾阴虚虚火内生治则:滋补肝肾清热泻火。处方:川楝子10 g,麦冬15 g,生地黄20 g,石斛10 g,山茱萸10 g,沙参20 g,盐知柏各 10 g,玄参20 g,天花粉 15 g,生甘草6 g,14 剂,水煎服日1剂。2012年12月22日二诊,口唇、舌尖、大阴唇溃疡面明显缩小,球结膜充血减轻,患者精神好转,鲜有头晕,仍时有手足心热,胸胁胀痛,舌红苔薄脉弦数。处方:川楝子10 g,麦冬15 g,生地黄20 g,石斛10 g,山茱萸10 g,沙参20 g,黄柏10 g,盐知柏各10 g,天花粉15 g,牡丹皮10 g,地骨皮10 g,白及10 g,生黄芪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3年1月8日三诊,口唇舌尖溃疡面消失,大阴唇溃疡面干燥吸收,患者精神好转,继服前方1月,治疗至今未复发。

按语:白塞氏病中医称为“狐惑病”,本病多因肝脾肾不足或湿热蕴毒,或虚火内扰,循经走窜而发病。《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循喉咙之后,连目系。……其支其,……环唇内。”若肝阴不足,相火妄动,循肝经而发,灼伤肌肤,故发此病,而肝与肾存在精血互化,乙癸同源的关系,更年期女性肾精不足无以化生肝血,肝失柔养,疏泄失常,失于条达,则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肝肾之阴皆虚,情志不畅,化火生风,则反复恶性循环,加重本病。故治疗本病,王主任重视滋补肝肾,清热泻火,临床应用一贯煎往往效验。本患者一诊以一贯煎补肝肾、理肝气、清肝火,加用石斛、山茱萸、玄参滋补肝肾,兼用牡丹皮、知母、黄柏、天花粉凉血解毒、清热泻火;二诊加用牡丹皮、地骨皮清阴分热,并用黄芪、白及生肌敛疮,全方标本兼顾、相得益彰,效如桴鼓。

6 讨论

女性更年期即月经将绝和初绝期之前后,西医也称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性成熟渐进入老年期,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更年期自40岁开始[1]。在此时期卵巢功能开始减退逐渐过渡到完全消失,临床表现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紊乱而出现的精神症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等各种症状,而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的屏障和健康的镜子,许多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内脏系统疾病均可以反映到皮肤上,另外亦有报道表明精神因素可引起高级神经中枢的变化,继而可能通过下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引发或加重多种皮肤病[2]。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围绝经期妇女正值七七前后,天癸属于阴精,肾气由盛渐衰,精血日趋不足,肾的阴阳平衡失调。而更年期常见皮肤病多与肾精不足,肝失柔养,疏泄失常,失于调达,或郁久化火生风,或肝郁脾虚湿热内生,或肝郁化火,肺火壅盛等有关,因此治疗上以补肝肾阴为主。

一贯煎原为肝肾阴虚、气郁津亏血燥,化生诸证而设。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壮水,配伍枸杞子补肝血、养肝体以和肝用;再入甘寒质润之麦冬、沙参补养肝胃之阴,使肺胃津旺,金气清肃下行,自能制木;更入少量川楝子,性寒不燥,既能疏泄肝气,又能顺肝木条达之性,且制诸药滋腻碍胃之弊。纵观全方,具有滋水养阴,以涵肝木;培土生金,以制肝木;寓疏于补,条达肝木的基本特点[3]。全方补、清、疏并用,寓疏于补清之中,使补而不腻,疏而不散,以柔克刚,诚为肝肾阴虚、肝气横逆、血燥气滞之良剂,治疗更年期女性肝郁阴虚之皮肤病症随症加减应用均获效。

实验研究证实,一贯煎能提高实验小鼠抗疲劳、抗缺氧能力[4],能明显提高小鼠红细胞和组织中SOD 的活性,具有抗衰老能力[5];张艳[6]通过一贯煎对雷公藤诱导卵巢早衰大鼠治疗的实验观察到,一贯煎能提高大鼠血清中E2含量,降低FSH、LH含量,从而纠正大鼠的卵巢早衰现象。而程巍[7]也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到,一贯煎能改善患者更年期症状,达到较高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综上所述,王利兰主任在临床上针对更年期女性皮肤病问题,从生理特性出发、从病机着手,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一方多用、辨证论治的特点,值得临床学习应用。

[1]王建琴,龙邵萌,曾仁山,等.女性更年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6):338-339.

[2]李雯,刘贞富.皮肤病、精神因素与神经-内分泌 -免疫调节[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28(2):102-105.

[3]郑贵力,孙晓春.一贯煎组方配伍特点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15.

[4]陈永祥,张洪礼,郭锡勇,等.一贯煎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9):42-44.

[5]王和生,陈永祥,靳凤云,等.一贯煎及其多糖对小鼠红细胞和组织中SOD活性的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6,21(4):297-298,301.

[6]张艳.一贯煎治疗卵巢早衰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7]程巍.一贯煎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一贯煎川楝子熟地黄
一贯煎治疗无结石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分析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一贯煎加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2型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
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道地药材川楝子的研究近况*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急慢性胆囊炎应用一贯煎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