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为例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2015-04-06 11:33
山西建筑 2015年19期
关键词:重庆空间建筑

吴 森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202)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眼睛’,街道、广场、公园以及其他各个城市特有的空间类型具象而浓缩地揭示了每个城市的地方精神、人群和文化。”——缪朴[1]。

1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现状

在近代,西方城市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全球的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人类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西方也率先开始了对工业化带来城市化的研究。由于经济的落差,发展中国家很早就把西方城市作为自己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各个领域内迅速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同样如此,一时间拆迁重建成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主旋律。一边是本土的拥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建筑体系被弃之如履,大量的推倒消灭,伴随着的还有生活在里面的居民们的生活的急剧变迁;一边则是方格街道网和中央商务区为代表的西方城市设计理念在中国进行着摧枯拉朽似的实践。但是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慢慢显现出的各种城市问题暗示了东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单纯的引进实施西方的城市建设经验是不够的。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空间建设的经验的积累,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最明显的比如“以政府为中心和鼓励开发的文化”导致的城市空间的快速建设浪潮;又比如中国的人口众多的国情导致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与西方的城市公共空间情况迥异。这些影响本质上是我国国情对于西方城市建设经验的一种反馈性调节。这种调节有基于人们的行为习惯而产生的好的适应性调节,也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完善和受变革中的各种功利心态影响而产生的坏的变异。对于中国的城市空间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许多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缪朴将亚洲城市和欧洲城市在基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上进行对比,总结了亚太城市共同的公共空间的特点,比如“以政府为中心和鼓励开发的文化”“人口多、密度大”“公共空间缺乏大型节点和总体结构”等。另有一些学者则从中国城市新兴的商业公共空间进行了研究,评价毁誉参半。有的认为这些“新兴”的空间让公共生活变的单一了,因为其过度放大了商业功能需求而无形中弱化了其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需求。有的又认为空间与资本的过度结合,对公共空间的可进入性产生了影响,表现出了“社会隔离”[2]。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新空间在解决城市问题,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城市物质环境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等等。

无论是从整体上的概括还是具体的某类空间的深入论述,无论是社会学角度的观察还是建筑学方法的切入研究,都说明了当前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还有很长路要走,现阶段的城市建设成果也是需要仔细审视辩证的看待。

2 重庆的公共空间审视

重庆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山地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需要仔细审视来自西方的城市经验,而且对于国内的各大城市的实践经验同样需要辩证吸收。对比重庆和其他平原城市的空间形态,很容易发现重庆城市空间中充斥着立交桥、宝坎,以及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天际线等,与成都等其他的平原城市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而对于城市里面的人的生活体验层面来讲,高耸的建筑形象,长长的坡坎以及迷失的方向感等也是山地城市独一无二的城市意象。

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对重庆城市空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古代如此,在现代西方城市体系在重庆落根发展时同样如此。一大批学者在重庆现代建筑本土化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果,也促成了如今重庆独特的城市景观。但是不难发现,以往对重庆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很大程度上是集中于对建筑形式个性上的探索。建筑设计上如此,公共空间设计上也是如此,对于重庆公共空间的功能个性探索却依然不够。下面笔者列举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特点和不足。

2.1 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

重庆市由于山地地形限制,可建设用地面积较少,与其作为全国人口大城市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有资料表明,重庆市主城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在近30年翻了一番,目前的城市平均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千米2万人。特别是渝中半岛、沙坪坝等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更是成倍增加,每平方千米居住人口超过了6万人,而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人口密度基本保持在每平方千米1万人左右,不少西欧国家的传统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一般也在每平方千米5千人以内,美国一些城市如亚特兰大、休斯敦等每平方千米人口甚至还不到1千人。最近一次高楼密度调查显示,重庆甚至已经超过香港成为全国高楼密度第一的城市[3]。

这种状况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缪朴指出“高密度在形成亚洲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少量,线性形态、立体布置和高强度使用中起了关键作用”[1]。对于重庆来讲,这种特征尤为明显。与此同时,高密度带来了交通拥堵、公共资源利用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2.2 公共空间少量且缺乏总体结构

由于中国社会自古代起一直就缺乏公共广场和公园,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居民很少会集中参与到城市公共事务的决策。中国的城市自古以来就缺乏类似西方广场和公园的大型开放空间。重庆亦是如此,而且在如此高密度的人居环境条件下,也根本不可能建设任何大型的节点空间。再加上设计实践中对于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在城市变迁过程中未能得到完善。到如今,重庆市举行的大型公共活动只能到近郊区域举办,核心区的公共空间已经完全被拥挤的人流和车流过度使用着。

2.3 公共空间功能、形态单一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鼓励开放的政策带动下,重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拥抱资本。面对如此高密度的人群,如此庞大的市场,却很是紧张的土地资源的状况下,商业资本发挥其巨大的能量几乎将所有沿街的底层界面都转换成了商业场所,CBD也逐渐占领了每个区的中心地块。而开放活动空间、开放绿地、良好的视线景观、丰富的社会活动等市民们所需要的隐形需求则被忽视。并且,土地的紧张和大型公共空间节点的缺乏使得重庆的公共空间绝大部分是以街道的形式存在的。而街道的舒适度与街道两旁的建筑尺度关系密切。如今仅渝中区弹丸之地就是一座近500栋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森林。在沙坪坝生活的人们也许只有到磁器口岸看江流滚滚才能感受到重庆作为山城的雄浑气势。解放碑那些超高层建筑簇拥在一起,当你坐缆车行到江北公园就能体会到给人的巨大压迫感。

3 以公共空间为纽带的设计意识

当前中国的城市设计者为了创造新城市公共空间,广泛采取的思路是“林荫大道和宏伟广场的概念”,这种以西方的著名城市公共空间为原型的设计确实“创造出了一些新鲜感觉和可自由呼吸的空间”,但是对于重庆等山地城市来讲,这种空间模式显然不具备推广作用。纵观重庆市的公共空间建设,一是仍然以商业至上的节点式公共空间建设,如南坪万达广场,改善了区域内的公共空间状况,但是却依然消费功能至上,功能单一。而且作为一个高档的购物广场,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了社会低层居民的参与。二是改善街道公共空间形象的城市美化运动。由于其可操作性和速效性,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姑且不论方法操作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就这种与市民的空间实际需求脱节的政策的大力实施,反映了“自上而下”的精英视角和强烈的物质决定论的观点。

3.1 建筑设计层面

重庆的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建设和使用现状使得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应该采用以公共空间为纽带的设计意识。在城市改造或是新建的过程中将设计的第一视角放在基地环境上,通过对建筑的整合重新塑造外部空间,注意将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打通连通起来,重要的是这种连通不能仅限于步行交通上的连通,还应讲求视线上的引导性。以此促进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现在普遍的建筑设计方法是以建筑为主角,在沟通外部空间的时候主要是从建筑与空间互动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始终会占据主体地位,由于建筑功能的约束,原本设置的穿越入口可能在管理的时候就封闭了,或是功能对社会阶层进行分离,而导致的建筑在公共建筑之间的节点作用失去效用。以公共空间为第一视角的设计方法可以改善这种状况。而且通过对于城市环境的积极响应,室内与室外空间的积极沟通等基于解决城市功能个性的设计方法对于创造重庆特色的公共空间有着巨大作用。

3.2 公共空间系统建设

通过对于城市网格内部节点空间的挖掘和空间网络的建设,分担街道人流以及激活衰落的社区空间。这需要从城市区域规划的角度来审视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然后制定出合理的空间节点分布图,针对具体的空间地点进行改造。类似于“城市填空”的设计方法[4],修建许许多多的位于城市街区内部的小庭院空间。可以与街道相邻,也可以与街道相隔,这些小型节点空间周边界面功能不同,界面形态也不一样,因而多样性十足。而且也不会占用临街面的土地,可操作性强。这种空间的改造中特别重视空间出入口的标示性,和空间之间的连接引导性,以保证人流的方便到达。在布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于现有的大型公共空间体系衔接,形成大点带小点的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构建出重庆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4 结语

事实上,这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系统的网络化,实际上网络化更深刻的意义是在不同的城市系统之间实现网络化,也就是说通过城市道路、空间、公建、生态、居住等各个系统之间的偶合化、整体化,使一个户外空间既可以供车行、美化环境,又可以供人休息或娱乐。只有当单调枯燥的公共空间消隐,多样和兼容的公共空间才会出现。

尽管城市空间设计与城市生活的割裂只是现代城市设计问题的一个方面,却是城市活力丧失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在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低劣,而是更偏重于“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生活缺乏对话,因此其实从根本上将生活设计纳入城市设计的思路乃是重塑城市活力的关键。

[1]缪 朴.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杨 震,徐 苗.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6(23):35-40.

[3]人口密度超载专家建议立即停止审批高楼[N].重庆晚报,2009-04-23.

[4]刘晓都,孟 岩,王 辉.城市填空——作为一种城市策略的都市造园计划[J].时代建筑,2007(1):22-31.

猜你喜欢
重庆空间建筑
重庆客APP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