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新背景、新观念的相互协调

2015-04-07 04:48周星
艺术百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学科建设新媒体时代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1-0029-05

作者简介:周星(1958- ),男,汉,江苏灌南人,文学硕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影视、戏剧、广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分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影视理论与批评。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带来社会文化景观的巨大变化,传统艺术既面临着坚守艺术精神和保有艺术质地,又不能不适应时代变化。成为门类后的艺术从破冰期后开始攀登期,却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媒介变化、人心变化和审美变化遭遇,需要新的应对之策,更要有艺术精神的坚守。

关键词:艺术门类;艺术学理论;攀登期;新媒体时代;学科建设;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回顾近年艺术学科上升前后背景,可以发现作为学科的艺术学变化十分明显,特别是艺术学学科成为门类后尤然。可以以此节点称为艺术发展进入了“攀登期”①,而这攀登期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更迫在眉睫,因为这是托举艺术攀登的重要基础。

我们这样认识艺术学学科的变化阶段:2010年前,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发展属于破冰期;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至关重要,可以称为突破期;2011年以来进入平缓发展期,各学校纷纷发展、扩充艺术学学科。“攀登期”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艺术学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此时的发展需要各艺术门类在理论和实践诸方面坚持多元发展,以整体性视野对艺术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宏观哲学思考,尤为重要。所以,学界必须对艺术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探索,否则,艺术学学科仍可能停留于技巧层面,缺少深厚的理论支撑。

另外,无论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出发,还是从艺术学学科的自身建设出发,艺术学理论理应适应现实,对于学理和学科体制与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一、艺术学理论的时代命题辨析时代进展促发深入阐发艺术学进一步发展的观念,探究艺术学的根本性问题实属必要。艺术门类建设理应进入更为理性的阶段,是因为中国艺术教育已经得到社会认可,需要更为深入地确立在教育大体系中超越技术特异性科类,而成为培育人心、濡染精神的普泛性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艺术的地位和理性认知也随之提高,无疑2011年艺术门类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和学科建设中“艺术”凸显其人文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艺术学学科的门类定位,强化了艺术在人文精神中的核心价值,社会人心对于艺术的亲近态度也更为好转,延及到现代传媒中可以看到,艺术影响力在许多方面凸显,包括学校系统的学科建设,和社会大众对艺术的本能拥戴,从2012年以来全民热议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凸显,对于专业性艺术的热捧一直延续到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等栏目,其实质是艺术纯正性在娱乐蔓延的背景中依然具有渴盼需要,显示了人们对于真正艺术的内在需要。但显然,艺术学科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进行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学理性探究和社会发展现状要求之间的研究;艺术学门类之中多学科自身学术理论的基础建设研究;艺术社会学和艺术文化学的实证研究;艺术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的嬗变研究;艺术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及其本体影响演变研究;艺术大众化潮流与传统审美精神对话与变化研究;艺术观众的接受素养变化及其对艺术创造的影响研究;艺术经验承传与新艺术种类变异研究,等等。显然,艺术学门类建立的真正学术性工作还有待开拓,而艺术学的学术地位,迎来自然的发展良机,却需要自觉的学术建设来增强,否则,艺术的真正价值还不能得到完满揭示。而显然,问题都聚焦到艺术学理论这一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学理建设问题上。艺术学理应建立自身的学科理论,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学具备自身攀升的需要。同时,艺术学理论还应该是人类伴随着科学精神强盛,而愈发需要相对于科学的人文艺术的高端性精神表现的理论。不用说,艺术在自身的学科包容性上应该具有更为精确的精神学理性理论构架,得以将包括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电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学、曲艺艺术、杂技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多样性关乎艺术表现学科的通见规律加以提升整合。而艺术学自身除了对于门类艺术具有精神贯通的理论把握外,还需要对于艺术作为文化构成的相互联系对象,诸如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形成紧密的联系而造就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等等的学科交叉。这时,我们对于艺术成为一个独立门类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才有所建树。还有,艺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新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时代,在内容呈现和形式表达,以及传播方式带来的艺术创作整个完整链条的认识,都大大不同于以往,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学理认知又带来新的难题。不言而喻,建设构架才刚刚开始,各学科看待艺术学的疑惑还没有消除,而艺术学理论的复杂性在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难题,许多难题是旧题而久已存在,新媒体带来的艺术样貌和认知又加诸于上,带来新的难题,需要我们的思考在先、分析跟上、学理剖解紧随、而观念尤其必须现代。艺术学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理何来?不能不从传统的构成来梳理。显然,艺术学不是文艺学,在长久的设立在文学门类中时,对于文艺这一概念的模糊和混淆理解,也包括借鉴学习,使得艺术学和文艺学之间的相互交叉十分明显。文艺于是乎包括艺术和文学,而文学的强大基础又使得艺术只是一种基础薄弱的被拉拢而来的配角。对于艺术而言,臣服于文学其实也收益不小,包括在借鉴文艺学的史论构架上也取得了成绩。但显然,文艺学不是凌驾在艺术之上的统辖性学理,而是针对于文学基础理论,又吸纳了艺术鲜活表现的扩大化的学术称谓。反过来,艺术学在精神实质上更可以部分包括了文艺学的一些部分,无论是对于西方世界的艺术原本包容了诗歌戏剧在内的学科构成,还是当下在艺术被公认为一个独立门类,艺术的自身学理也顺理成章地需要自立门户来建设。其实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原本缺乏独立性的艺术认知,让理论来源原本是针对艺术的归纳回到艺术本身而已。想想从亚里斯多德等古希腊到后来的美学大家黑格尔、康德等,艺术的意义都必然更为广大包容和独立成学。我们没有理由还在文艺学的框架中止步不前。独立的艺术学在学理精神的把握上应当更为注重源头的精神,即艺术自身多样性起源的机理和相关性,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在精神形态和原发形式表现上,都是关系着人本精神需要而造就的,所以确立和阐释这一点,自然就强化了艺术的精神情感性意义,也区分了没有文字之前的艺术的独特地位。艺术学理论在历史和理论的建设中,如何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和学理,来更为精准地阐释艺术来龙去脉的理论上还有工作要做。而针对不同种族的艺术发展的异同性分析,是艺术学理论需要扩大自身坚实性所在的重要方面。对于世界而言,民族学意义上的艺术发生理论,可以更为丰富艺术的精神含量,在艺术形式的把握上,艺术学理论增多国度、民族的艺术成分的分析,对于艺术多样性必然是有诱惑力的伸展。同时,独立价值的艺术学,在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理贯通和区分上,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破解划分细致的门户之见,与寻找艺术作为整体构成的难题,是艺术学理论要正视的。以往对于音乐学理论、美术学理论等具体学科研究者而言,不时怀疑有没有超越性的“艺术学理论”,事实上,这是狭隘的学科理论作怪的体现。就整个人类而言,都有哲学思考的这一命题,而哲学显然是在形而上层面触及各个学科的思辨,以为有文学、民族学、新闻学的理论就不需要哲学思辨显然可笑。同理,在落脚于艺术这一人文专门学科上,艺术学理论具有一定的超越具体艺术形态的综合思考,作为艺术哲学性的理论,既需要具体的艺术素材和经验为案例来支撑,有的确是思辨和超越性的理论思考。而艺术学理论与更为具体的音乐学理论、影视学理论、戏剧学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包容和印证的关系,而不同于具体艺术样式的对象性研究理论,艺术学理论的宏观性更为凸显。而肯定的说,艺术学理论研究概括的不在于形式表现的具象对应,而在于精神实质的概括论证。

二、新媒介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认知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问题由来为何?这里所思考的艺术学理论应对的难题,是针对近年艺术学成为门类后,明显凸显的疑难:

第一,包括坚守超越艺术多样形态的宏观性艺术学的概括性学理,和不能不寻求的扩大艺术学类别的艺术学理解说,如对于网络艺术形态需要解释的问题。

在新媒体成为时代重要的背景,和艺术不能不置于新媒体给予的影响制约的时候,艺术传统观念受到明显的冲击。和艺术直接相关的诗歌,近十年显然在网络兴旺进而社会热捧的“梨花体诗歌”、“乌青体诗歌”的冲击面前,遭遇诗歌道统的极大难题,不仅是不少大众欢欣若狂,更是诗歌受众和诗歌作者,乃至于批评家有些辩护的也不在少数。艺术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形态、创作呈现形态和借助新媒体影响大众上,都带来不小的改变,艺术学理论不能无视。

第二,还包括艺术学理论局限于学术层面的自我复制的学理,和社会文化大众艺术所带来的对于艺术通俗化理解的冲击的分析,若干年前电视学界以理论“真实性”去探讨批评赵本山而遭致反拨,而后来央视基于收视率反而加多播出赵本山的乡村剧作,这有微妙辨析的思考。

戏剧经典《雷雨》在2014年复排演出,邀请大学生观赏时,发生明显的笑场事件,戏剧人大惑不解,辩护者则认为经典也需要与时俱进。艺术批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没有很好的分析出现。而在大众传媒盛行的时候,电视文艺越来越成为参与和取悦大众的工具,不如此无法实现收视,但传统艺术理论的认知却不能加以引导。电影艺术的品质下降似乎是人所共识,但依赖于粉丝所造就的观影奇观却时常无情打击艺术性创作,而让满足粉丝要求的电影高攀票房。

第三,还包括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覆盖所遭致的,对传统审美不由自主挑战的“祛魅”文化现象,让艺术表现从对于一般审美经验抛却,而俯就低俗欲求的暴露性行为艺术、展示物质本能的非精神情感审美意味的创作风行。

这两年电影市场上的普泛性低评价却高票房的倒钩性的现象电影如《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就是一种典型代表,其他艺术类型诸如美术界以裸体在钢丝床上展示一个月,福州为了让大众所谓亲近戏曲而穿戴比基尼出场等,而按照传统艺术学理论来评判似乎并不能解决大众反思和学理入耳的问题。传统年代权威依凭着理论所建立起来的权威,遭遇的反叛随处可见。而这一切改变,我都归结于新的时代即互联网时代艺术学所面对的观念、审美情趣、表现方式、接受需求和评价模式的重要影响,互联网时代不是仅仅针对互联网的艺术文化现象,是指称这一时代氛围和表现人心都发生变化的时代,不能不牵扯互联网艺术,但更多牵扯技术的跃进影响(如3D打印艺术品),而大众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更为急速。艺术学还没有放下身段去正对这一时代,从而修正和把持自身的应对价值,从而难免自说自话、缺乏深入现实应对的主动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失却了对于时代变化的修正,也就谈不上坚守;没有适应网络文化的应变之策,批评的话语也难免暗淡无光。因此,就艺术学理论包容而言,艺术起源、艺术分类与特点、艺术鉴赏、艺术表现规律等等,都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修正,新的艺术比如网络艺术形态的起源需要阐释,对于传统艺术的分类也遇到问题,而对于被时代所影响的一些艺术的评价奖赏都需要新的理论分析,而被线上线下所割裂或者链接的艺术发展则需要探寻规律。在上述观念认知和坚守艺术学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还应当深入进行学理的阐释,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认真辨析:

第一,艺术学理论要发展就要应对时代命题。

艺术学理论的时代性影响不可低估。纸质媒体时代的文艺理论、电子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都可能逐渐产生其自身的所谓“局限性”,在时代变迁面前都遭遇到一度的不适应:当大众文化借助报刊新闻等影像文学创作时,杂文出现所带来的时代困惑,现实生活的需要出现报告文学等也对于叙述性文学产生疑问。音乐的现代音乐越来越盛行导致古典音乐的影响力变化,小剧场戏剧对于戏剧传统的改变,戏曲苦心孤诣地拉拢青年却不得法的交响乐或者色相表现,现代艺术的出现让传统绘画大跌眼镜(杜尚《泉》的例证意味深长),电影电视的技术改变带领所谓内容产品为先的观念受到影响,“互联网产业力量的进入,其实是促进着中国电影生产方式的变革,标志着电影业新时代的到来”[1]。总之,艺术理论所面对的艺术本体,在时代变迁中产生变化必须正视而做出评判。这评判不是一成不变的已有成规的批判,而是理性的修正中的分析调整。在坚守艺术精神的必要命题时,如何看待时代变迁和适应性,成为艺术学理论无法回避的难点。我们来看看2004年在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当时已故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泉》打败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两部作品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不少人讶异,但实际上这里颇有深意。人所共知,所谓《泉》其实就是一个陶瓷小便池,既非杜尚自己制的,而只是从商店买来,也不是传统可以欣然认可的艺术创作。但就是这个购买物品,签上杜尚大名,并冠以《泉》的名字后,忽然就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艺术的经典代表,当初杜尚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似乎有些讽刺意味,但后来历史却将其作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回顾那个时代,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泉》,除了它确实水淋淋的外表之外,实际上颇含有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认识这一点,就知道时代转换所具有的巨大生造力量。检索这次评选,64%的评委把票投给了杜尚的《泉》也许不是最为意外的,最意外的是名列第二位的毕加索名画——《亚威农少女》只得到了42%的选票。而作为传统美术史,《亚威农少女》自然被看作是立体画派的开山之作,而且也一度被艺术界奉为现代艺术的第一部伟大杰作。比照起来,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意识转换是如何迅疾。还有,同时评选的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的《红色画室》,仅仅在这次评选中名列第五。真正大跌眼镜的是,在参加投票的艺术家中,居然没有一个人选马蒂斯的作品。时过境迁吗?艺术非艺术吗?还是要把问题放到时代进程中来看待。诚如消息中泰特美术馆前馆长威尔逊的解释:“今天的艺术家都希望艺术能间接表达社会或者政治观点,传递政治或道德信息。而马蒂斯说过,他的艺术就像一把在一天结束后让你坐下休息的躺椅,是纯粹的感性主义,现在的艺术家对此并不推崇。”我们自然不以一时一地的宠爱和抛弃作为标准,但信服于时代的抉择并且分析成因,才是艺术学理论需要注意的。

第二,艺术学理论更应该完善介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改变是全方位的。

首先就在于对于人的改变,由于它笼括着新的一代开放自由自主看待世界的人,和更加具有物质享受自得性,也不忌讳物质欲求的新一代理念,艺术学作为人看待接受艺术的对象,在认知艺术上就决定于时代人的观念变化。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格特鲁德·科赫在谈到计算机导致我们的改变好坏问题时说:“不是计算机改变我们,而是我们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在改变自己”[2],但我们往往在理性对艺术品——这物质呈现概括上比较清晰,却忽略艺术品的创作者和欣赏接受者的观念艺术认知,艺术学理论往往就此加以概括判断的偏少。深陷于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人们,和虚拟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看待世界的眼光也由此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以往没有而当下前所未有的出现的现象:可以同时游弋在实有物质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人,想象的实有化和现实的虚拟性代替了观赏世界的方式,文字的想象可以变成唾手可得的影像视像,而虚拟世界和实际生活的水乳交融让人们穿梭其中,传统单一性艺术理论的单纯性学理遭遇着稍微不慎就不入耳的困窘。艺术学所概括的对象,和艺术学所依据的经验概括,在网络世界的呈现面前,已经需要修正。作为研究者,在博客坚守、微博坚持后,一直在微信上游弋朋友圈,但曾经为可以在博客上舒张学理的热情不改,但显然感受到博客大众化已经消退。而微博曾经让我们欣然,140个字的修炼,一度是适应世界的传播有效简练的对象,却挡不住微博的被冷落的显见事实。而微信创造了新的热度,转移着网上的交友圈子,却也在改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的确在生活中离不开网络,明显让行为方式的变化虚实相间速度加快。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新的网络新潮是什么,是不是全部语音的写作和交流会覆盖它?在这一背景下的人们,接受艺术的情绪影响,艺术感受力的转移,艺术品的价值判断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观念对于艺术本身存在方式和艺术观念的调整需要思考和解答。但想想现代人学习和网络的不可剥离关系,学校都需要政策禁止上课用电脑手机,说明其所到来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影响之大。而艺术呢?互联网导致的艺术场域的变化,艺术影响力的变化,艺术价值的变化等都带来新的问题。艺术学需要解答这些变化后面的机理。

第三,艺术学理论必须增强注重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接受影响。

接受影响在以往针对的是单向的阅读或者观影的受众,想象性的关注受众更多是心理性认识。但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却是一种需要互动、可以互动、潜在到影响显在的受众,随时随刻的接受反馈,对于艺术创作的修正和艺术价值的判断,都前所未有的直截了当。2014年最为讶异的观影是“弹幕电影”的出现,看电影需要即可参与的欲望,改变了电影的受众,也影响着电影现场感受。《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总导演沈乐平说:“希望用最潮的方式改变大众固有观影认知,让影厅成为一个能够实时互动的多元化娱乐空间。”[3]

站在传统角度,我们反对看电影的网络反馈,满是银幕吐槽和呼应,犹如大卖场一般凌乱嘈杂,失去的是对于创作的尊重。但奇怪的是,年轻人却欢欣雀跃,因为日常离不开手机的习惯、需要参与创作的热望、止不住的对于喜爱对象的呼唤,都在弹幕电影的银幕上得到实现。反之,现实中人们会抱怨剧场没有多少人去听戏曲,艺术电影放映门可罗雀,电视上庸碌下作的抗日神剧几十部追风创作,娱乐晚会人满为患,车展上最为热乎的是模特的薄露透而不是汽车,大众看不懂的画作似乎不敢批评,而有意歪曲和暴露隐私来博取创作的收看收视和关注度却冠冕堂皇,等等抱怨似乎都建立在期望审美艺术一以贯之和受众永远符合理论家的旧有概括,但其实这未必合理,而这理论的僵化也难免尴尬。

其实公正说,创作和市场的趋利性是一个方面,但观众的变化最为值得透视。人群对于传统艺术法则的陌生是一个方面,人们素养的变化也是重要方面,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互联网时代自身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和自律性之间,绝对缺少一种艺术基因的链接,于是观众自身艺术精神如何评价,以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定义欣赏接受都需要思考。

第四,新媒体时代艺术理论的概念和评价也发生变化。

艺术学首当其冲要回答的概念——“什么是艺术”有上百种解说阐释,说明艺术博大而不可定于一尊。事实上,随着时间流逝,艺术的概念更加发生变化也是自然的。前述及关于杜尚小便池成为转换时代的艺术品问题,有研究者认为这其实是提出了“何为艺术”的问题,进一步说:“答案显然不应该从已经成问题的艺术对象本身去寻找,而是迫使我们将目光投向艺术品周围的东西,将问题从‘什么是艺术转换到‘是什么使某物被看做是艺术,即从艺术的本质转换到艺术品的资格或身份。”[4]显然,这里艺术观念和角度的变化实在必要,只有如此才可能说明问题。

新媒体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艺术学理论认知,就是造就这一变化的一种环境。我们自然遭遇的新媒体艺术如何认知这样的难题,这和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等都是依凭着人的创造的实有艺术样态而产生不同,网络的艺术产生一些需要新的解释和判断的难题。比如照相,按照光学原理的记录拍摄的影像,人们考验的是现场感和对于光影的把握,但网络时代的照相艺术,不仅有更为逼真精细的器材来实现光影复现,而数字控制的技术,让人的才华退居后线,更为不同的是,相片的计算机处理,PS的盛行,让照相的人的艺术真实性变得有些可疑,不断曝光的获奖作品的光影后期手脚令人防不胜防。

新媒体对于绘画工具的设置,也带来一般画作可以在计算机软件上完成的可能,而电子音乐的出色也受到肯定。人们发现沙画艺术的新崛起别有洞天,而屏幕上借助光影的舞蹈写意创造的奇观也十分动人。至于网络带来微电影的普及更是改变的影像构成。当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创纪录地实现300亿票房时,微电影的收入已经打破700亿元。至于受众影响更加离不开网络,2014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易峰因为电视剧《古剑奇谭》和网络的互动,成为暴涨的明星,《来自星星的你》的金秀贤在中国地区网络播放量超过了40亿,成为第一部百度指数破400万剧,女性观众为都教授而津津乐道。像TFBOYS这样依靠网络传播而莫名大红大紫更是意外。

艺术学理论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基本法则,受到网络粉丝拥戴而导致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于是有人专门研究“粉丝经济电影成功的奥秘”[5]。近年电影方面大量出现口碑好的创作没有市场、市场火爆的作品口碑很低的所谓“倒勾现象”,需要理论针对网络艺术的兴衰加以阐释。

第五,新媒体时代的艺术理论教学问题。现代艺术交融和相互影响已经普遍。

尤其是多媒体艺术让传统艺术产生变化,促发研究者呼吁:“最重要的是践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6]。遭遇到新媒体艺术融通和跨媒介艺术的出现,关于艺术不仅是概念研究,艺术理论学科教学都需要新的调整。但就新媒体艺术而言,国家教育部专门设立针对性的新媒体与动画教指委,正是一个正视的举措。

事实上,新媒体对于艺术的改变在教学体系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传统电影教学,依然围绕着以胶片为重心的体系进行,而胶片却几乎消亡。而关于微电影的兴旺却还没有得到教学机构的重视。戏剧在传统保持的同时,已经发生从小剧场到实验戏剧多样性的变化,2014年在中国举行的四年一度的世界戏剧的大节——戏剧奥林匹克演出,带来的几乎眼花缭乱的戏剧形态,令人振奋。我们的舶来话剧形式显然与之相对死板,而戏剧教学体系的调整更迫在眉睫。网络呈现的艺术带来的变化认识,理应成为学院艺术教育的重要对象。如何适应媒介艺术变化,教学体制的适应还有不少路要走。

总之,把握艺术观念和变化趋势来调整艺术学理论是一个时代命题。应针对现实来分析理论,针对时代差异性来进行史论的评判,针对环境来说明艺术的时代变迁,针对人的精神状态来解说艺术本质精神。

① 关于“攀登期”是2014年11月8日-9日在东南大学举行的“国际视野下的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我的发言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调整[J].电影艺术,2014,(05):35.

[2]王歌.新媒体带来更大的公共空间吗?[N].社会科学报,2014-12-11.

[3]张艺典.弹幕电影:狂欢式的互动观影,商业模式亟待升级[J].影博,2014,(11).

[4]唐宏峰.艺术体制及其评判[J].美育学刊,2014,(06):10.

[5]曹华飞.“粉丝经济”电影成功的奥秘[N].光明日报,2014-12-17.

[6]宫建文、刘扬.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N].光明日报,2014-02-15.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changes of social cultural landscape taking place in new media era. Traditional art on one hand has to adhere to its artistic spirit and maintain its own artistic tast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must change to fit the new era. As a subordinate category, art is welcoming its climbing period, and it also confronts changes in transmission media, people's mind, and aesthetics, therefore, it needs new countermeasures and much more power to maintain its original artistic spirit.

Key Words:Art Category; Arts Theory; Climbing Period; New Media Era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学科建设新媒体时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