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人物精气神

2015-04-07 15:33魏石文窦诗辰
关键词:烈士墓扫墓烈士

魏石文 窦诗辰

《六十四年守墓情》这部片子是我们在2013年制作的,讲述的是我们定南县龙塘镇龙塘村老党员郭初辉义务守护烈士墓64年的感人故事。在制作中,为了剥去世俗加给人物的种种外衣,把最真实、生动的郭初辉表现出来,我们对人物进行了长期的深入采访。

走进人物的生活

深入采访的第一步是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因为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们才可能了解主人公的真实情感,找到心中能够与主人公共鸣的部分。

郭初辉这个人物被宣传出来以后,很多媒体蜂拥而至采访他,关于他的新闻报道也开始大量呈现于荧屏与报端。人们以诧异的目光打量着他,心中感叹着原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和事。现实往往有着幽默的一面,当这个人还只是个生活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人时,他做的事情竟并不使我们如何惊奇;可是当这个人物有一天走出我们的视野,在社会公众的目光中加冕,我们却感到了陌生,甚至不确定人们所说的是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人。艺术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的真实,所以,对于观众来说真正认识一个人是如此之难,对于编导者来说真实反映一个人也是如此之难。在反复思索了很久之后,我们不得不痛下决心,把一切既有的媒体报道通通“忘却”,把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还原到“出厂状态”,从头开始去走近郭初辉、观察郭初辉。

因此,我们开始了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行,在前后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完全成了郭初辉家庭生活中的一员,和他一起生活、工作,听他回忆当年的往事,慢慢走进他的内心、聆听他的心声。时间长了,媒体加持给他的光环在我们的眼中逐渐淡化,我们面前呈现出的是一个在平常岁月中用心生活的老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了一座烈士墓上。

体验人物的工作

真实是党教片的生命,作为拍摄者我们不但要真实地再现我们所看到的、所了解的,而且要适度代入主人公的角色,从而更加了解主人公所面对的环境,将心比心地揣摩主人公的心境,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主人公最真实的本质。这样的采访和拍摄才是最为深入的,所呈现出的事实才是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

与郭初辉一起扫墓,不仅是拍摄的需要,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必要功课。清理纪念碑周围的杂草,细扫地上的落叶,擦去碑身的尘灰,这是老人每次去烈士墓必做的“功课”。这些“功课”看似简单容易,可要坚持64年就不简单、不容易了。我们和老人一起做这些事时感受最深:扛着扫墓的工具沿着村路拾级而上,走到山头上面的烈士墓碑前,这段路虽不算长,但却蜿蜒曲折、湿滑难行,尤其在雨天,一不小心就会跌倒。一路上我们小心地擎着摄像机,生怕一个闪失把摄像机甩飞出去。来到墓碑前,开始打扫,打扫后要用细麻布擦掉墓碑上的灰尘,用力既不能重也不能轻,要保证擦得干净,但又不致磨去碑上的字迹。所有这些事都需要细致耐心,做上一两次还没什么,但六十多年中每周重复做一次,却让人很难想象。跟随郭初辉去过几次后,我们心里非常感慨:他怎么沉得住气、耐得了心啊?

在我们看来这枯燥得难受,可对于郭初辉来说却习以为常。他平静如水,不动声色地默默做着这些事,每一个动作中都带着一种生怕惊扰的谨慎;尽管六十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看过碑上的字迹,但每次审视仍然充满崇敬。由此我们发现郭初辉身上那份我们所没有的超脱,怀抱着我们所缺乏的那种纯粹的信仰超脱于世俗。

探寻人物的内心

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作为就没有充分的合理性,观众也无从去了解人物,即使我们堆砌了大量的事实,片子也不会显得真实。所以要反映真实,关键还是要展示真实的心灵,让观众在理解之余,感到世上应有其事、应有其人。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出现了郭初辉这样一个人,群众的第一反应并非赞叹,而是怀疑:这是真的吗?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片中阐明郭初辉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能坚持做了这么多年。郭初辉12岁的时候,定南解放。在解放定南的战斗中,解放军战士赵俊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躲在一个裁缝店里的郭初辉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心中受到强烈震撼,从此决心守护他与村民们亲手埋葬的赵俊烈士的坟墓。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个英雄情结,郭初辉肯定也有过。世事变迁,郭初辉不可能成为英雄,但对解放定南的英雄的感激和崇敬使他成了“红色守陵人”。后来的数十年风雨中,郭初辉一直持之以恒,这座烈士墓俨然已成为他的英雄梦的化身,寄托着他无限的情思。即使儿女们在城里买了房子要接他去住,他也不舍得离开,因为烈士墓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守墓,就是守住初心,守住漫漫人生路上最深挚的向往。

而对这一切,郭初辉认为没什么可说的,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小事。“我只是做了一件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郭初辉如是说。

发现人物的亮点

专题片的制作者经常从主观出发,认为自己拍摄的人物是与众不同的。但实际上专题片却很容易千人一面,观众从客观角度观察看不出什么不同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人物身上最具个性的闪光点。深入采访的目的之一就是梳理人物的众多事迹和作为,将一切外在表象剥离,发现那最有意义的闪光点,从而找到角度组织素材。

就郭初辉这个人物来说,他义务为烈士守墓一辈子,即使年事已高、子女远游仍不离不弃,这些事迹固然感人,但若找不准这感人事迹背后隐藏的某种人物精神,那么这事迹也只能成为表象。所以,在创作该片时,即使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把郭初辉塑造为英模人物,但需对人物事迹进行某种程度的“符号化”分解,从而在碎片中发现一条能贯穿事实、深化形象的线索,也就是人物最闪光的精神内核所在。

郭初辉一辈子的经历,用一部片子是展现不完的。但在他一辈子的经历中,最不寻常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扫墓,二是讲红色故事。郭初辉对定南革命和解放的那一段红色历史耳熟能详,从中选取了若干片段编成故事,在村里给村民讲,到学校给学生讲,赵俊烈士的故事更是被他讲了不知多少遍。每次有学校组织学生来为烈士扫墓,都会请郭初辉在烈士墓前讲故事。周围几个村的人,几乎没有人没听过郭初辉讲的故事。如今已经走上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很多龙塘镇人,小时候也听过他讲的故事。郭初辉的儿女更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所以儿女们对烈士墓也充满敬仰,每年清明节都会回老家与父亲一起扫墓。

由这些事实我们仿佛一下就梳理出了郭初辉的人生主线:他在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让人们牢记那些为了脚下这片土地献身的英雄烈士。明白了这一点,再联想起郭初辉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过的“良心”这个词,我们感到自己真正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就这样,经过层层深入的实地采访,我们几乎是剥丝抽茧地把环绕在人物身上的光环剥离,还原出了一个胸有英雄梦、常怀寸草心的郭初辉老人。

(作者为江西省定南县委组织部干部)

猜你喜欢
烈士墓扫墓烈士
我们去扫墓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请放心……”——写在2019年清明烈士墓前
杨绍栋烈士墓已修葺一新
向烈士致敬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不要让烈士墓继续荒草萋萋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