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5-04-07 09:42费郁红田晓健袁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费郁红 田晓健 袁焰

摘要: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们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黑龙江省特色旅游、民族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提出了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旨在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提供借鉴,为黑龙江省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6-0046-04

1. Harbin Institute of P.E.,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2.Dept. of P.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满、蒙古、锡伯、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世居于黑龙江省。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满族的珍珠球、鄂伦春族的耶路里得楞(赛马)、赫哲族的叉草球、以及在冰雪气候条件下开展的赛雪橇、冰磨、撑冰车等冬季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彰显着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品质,蕴涵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与黑龙江省四季鲜明的气候环境、一马平川的平原地貌,以及欧式风格的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

鉴于此,近些年来,研究者们纷纷将目光投入到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调研与分析,研究认为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良好的旅游资源[1]。例如,学者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建议[2]。也有研究引入了体验经济理论,提出了在冰雪体育旅游的平台下发展冬季传统体育的策略与思路[3]。但相对于黑龙江省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这些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意义、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等角度进行论证与分析,旨为实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费郁红,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No.6 20141.1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目前,黑龙江省的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完成现代化改革,实现了规则化、竞赛化发展,并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如满族的珍珠球、蹴球;一些项目已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朝鲜族秋千。但大多数项目却处于自行发展阶段,甚至个别项目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少数民族也大多完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传统体育由此失去了其依附的游牧、畜牧、渔猎、农业等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加之伴随现代文明涌入的西方体育运动的竞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日益狭小。因此,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寻求新的发展平台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现现代传承的当务之急。

从另一层面,旅游产业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近几年来,伴随着旅游者旅游理念的转变,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日趋呈现,针对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的特色旅游开始冲击着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旅游业,成为世界性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等诸多特征,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身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质,体验新奇的文化氛围。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与特色旅游的有机结合过程中,不仅充实了特色旅游资源,更重要地是寻求到了现代转型的机遇。因此,旅游产业为濒于消亡的传统体育搭建了优质的发展平台,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舞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费郁红,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No.6 20141.2构建和提升地方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取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对行业内部的竞争,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一组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而竞争力又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因此,构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旅游资源方面找到突破口。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潜力巨大,它们恰是潜在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构建和提升黑龙江省地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力量。

1.3加强和促进民族区域文化建设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同时,区域文化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实际上,区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融合、发展从而沉淀下来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到来,文化本身也会受各方面的影响从而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迫于外界影响从而被动地进行的,如果任其发展,其结果是无法预知的[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民族文化滋养下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文化事项中较易操作与革新的内容,能够影响民族区域文化的“纯洁性”,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民族地区人们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

2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2.1“大旅游”观原则

“大旅游”观是指旅游的大资源、大市场、大产业带和大产业链等方面的产业和空间整合,是一种符合世界旅游需求结构变化和产品类型发展趋势的新观念[6]。“大旅游”观认为旅游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行” 和“游玩”, 所有离开常住地一定时间不是为了谋生而进行的活动都可被视作旅游活动[7]。在“大旅游”观的视角下,旅游不在是一个单一性的产业,而是涉及交通、城建、水电、通讯等相关产业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树立“大旅游”观原则,应注重旅游资源需求的复杂和个性化,对市场更加细分化,从更广阔的视角考察、安排和规划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2.2文化创意性原则

文化创意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 “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的新的“发展范式”[8]。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中也纷纷提出了“文化创意型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型旅游地” 等建设构思。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和指挥棒,从文化创意景观、文化创意体验环境、旅游地文化创意形象、创意旅游口碑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实现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创意性”开发。

2.3保护性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的记忆,承载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9]。当它积极地走入旅游产业中,不仅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且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了别样的地域风情与文化风韵。然而,旅游本身正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现象,其发展面临很多挑战[10]。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出现趋同化、庸俗化、拜金化与过度化的问题,威胁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真实性、纯洁性,阻挡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因此,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需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遵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保护与发展并举,并以此作为黑龙江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原则。

2.4市场导向性原则

市场导向是一种战略导向, 其源于“营销观念”这一经营哲学。有学者提出,市场导向是一组具体的企业行为, 是指整个组织产生有关顾客需求的市场信息,跨部门传播市场信息,并举组织之全力来加以响应[11]。据此理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进行合理化规划。具体应以市场调查为准绳, 准确预测旅游者的市场需求, 选准目标市场, 确立符合黑龙江省特色的市场需求,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从而形成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3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3.1依托“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规划,加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是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原有规划建设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首次从省级层面提出旅游开发区建设构想,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十大板块”,即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旅游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是完善黑龙江省旅游规划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因此,依托“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建设规划,从“十大板块”的旅游主题出发,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与评价,整理与创新,完成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工作,是促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序发展的重要策略。具体可以通过:首先深度挖掘和全面梳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评价项目的传承状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分类化、阶梯性开发步骤;然后结合“十大板块”的旅游主题,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从而形成内容丰满、特色突出的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3.2借助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知名度,重点开发和推广冬季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滑雪节并成世界四大冰雪节。并且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它只有开幕式(每年的1月5日),没有闭幕式,一直持续到2月底冰雪活动结束为止,期间包含了新年、春节、元宵节、滑雪节四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可谓节中有节,节中套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融文化、旅游、体育、经贸、科技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黄金节,也因此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冰雪盛会。

冬季传统体育是居住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满、达翰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传统体育活动,因孕育依托于冰雪环境而得名[13]。黑龙江省寒冷的气候环境,为冬季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知名度,更为冬季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稳定的客源市场。可见,冬季传统体育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开发条件,可以作为黑龙江省优先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予以重点开发和推广。但是,这既需要我们开拓思路,迎合现代人对个性化、异域性旅游产品的需求,挖掘项目本身的潜在历史文化要素,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如,加拿大北部每年冬季狗拉爬犁的越野比赛,追求身体抵抗严寒、长途跋涉的耐力,是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极限运动。因此可以借鉴相应的开发方式,将赫哲族、满族已有的“狗拉雪橇”、“冰爬犁”等项目打造成融刺激性、冒险性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也可以将其改造为满足旅游者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运动项目。从而实现黑龙江省冬季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模式。

3.3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不仅仅只是产品或服务的名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品牌更应该是消费者值得记忆的美好体验,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和认知,品牌是知名度、承诺与体验的集合体,无形的品牌变成了消费者所有体验的精神寄托[14]。伴随着黑龙江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和品味也越来越高。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恰是一种参与性、观赏性较强的旅游产品,消费者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以及亲临现场的观赏方式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体验到了其生动的形式和内容,领会到了其多彩的民俗与文化。可见,从营造体验价值与效果的角度入手,创设体验品牌对于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推动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树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具体应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入手,这种特色应是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独有民族,而且是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创造了多姿的渔猎文化和风俗习惯,历史上曾被称为“鱼皮部”。而叉草球、赛桦皮船等是这个民族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北方渔猎文化特色。因此,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与赫哲族文化的最佳切合点,就是产生体育旅游产品品牌效应的关键所在。此外,树立这种民族旅游品牌还可以从具有地域气候特征的冬季传统体育项目着手,让消费者徜徉于黑龙江省的冰雪自然环境,体验冰与雪,速度与激情,体会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等,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4加强宣传力度,拓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

积极有效的宣传对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把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与潜在游客连接起来的有力纽带[15]。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边境线漫长、口岸众多,边境市、县异国风情浓郁,界湖界江风光秀丽,拥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占据良好的地缘优势。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较晚,对外影响较小,尚未被消费者所熟知。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展其客源市场是加大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当务之急。

具体而言:首先,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的政策性宣传应起主导性作用。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明确它们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位置,譬如在“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中做出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其次,形成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牵头,旅游企业参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加大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的宣传力度,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主体和宣传范围等。再次,通过利用传统媒介进行宣传的基础,引入现代科技,采用旅游网站、网页等形式,使消费者图文并茂地了解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4结语

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人民千百年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民族的自我认同感。黑龙江省旅游业的方兴未艾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搭建了广阔发展平台。但旅游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能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应在遵循市场“导向”性原则、文化“创意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拥有较高的旅游声誉,以及稳定的客源基础。特别是“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建设更是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黑龙江省天时、地利、人和的旅游发展机遇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有利基础。因此,依托黑龙江省的政策性建设规划,借助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力度,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产业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义峰,费郁红,冯韶文,等. 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5(5):36-38.

[2]黄起东. 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3):2-3.

[3]杨慧馨,唐宝盛. 体验经济视域下冬季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以冰雪体育旅游为产业化开发平台[J].冰雪运动,2011,33(1):88-92.

[4]祁丽,谢春山. 特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8-50.

[5]戴淑芬,李晓玲.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前沿,2005(10):30-33.

[6]郝欣. 从大旅游观谈陕西旅游市场的发展[J].科技风,2011(2):253.

[7]陆元兆.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65-71).

[8]王伟伟. 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9]成英,葛小军,陈振勇. 代价论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25-28.

[10]王巨山.从形式经历到文化体验的回归[J].山东社会科学,2011(9) :74-76.

[11]杨智, 邓炼金, 方二. 市场导向、 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0(9):130-139.

[12]杨慧馨,张宏宇,杨雷. 我国冬季传统体育的传承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6):25-28,33.

[13]张越.体验营销在商业体育俱乐部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4(4): 94-95.

[14]陈炜,文冬妮. 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基于RMP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7):88-91.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6December 2014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