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暨日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2015-04-09 04:03安伯平王继国日照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调研室日照276826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战略地位对策建议一带一路

安伯平,王继国(日照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调研室,日照276826)



山东暨日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安伯平,王继国
(日照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调研室,日照276826)

摘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实施这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对山东暨日照在“一带一路”战略地位的论证以及面临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把山东打造成第四增长极、把日照桥头堡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综合枢纽等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地位;对策建议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实施、推进这一伟大战略构想,是我们面临的时代抉择,对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进睦邻友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山东暨日照作为“一带一路”的“源头”、重要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东西互济、交流互鉴、互利共赢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山东暨日照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地位

(一)山东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和重要通道。山东丝绸源远流长,从临淄、兖州、费县、莒县等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骨针、骨梭和陶器残片上的纹迹,说明山东丝绸生产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远古时期。《尚书·禹贡》记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表明商周时代山东的莱夷要百姓缴纳蚕丝作贡赋。春秋时期,齐纨鲁缟驰名遐迩。据《管子·山权数》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足见齐国对桑蚕业的高度重视。孟子讲:“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说明当时养蚕业极为盛兴。汉代,临淄、定陶、亢父(现济宁市)已成为当时三大纺织中心。临淄设有规模庞大的官营丝织作坊,产品供皇室使用。元帝时,临淄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司马迁在《史记》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汉书·货殖传》称:“齐冠带衣履天下”,见证了当时齐地丝织业的辉煌。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指出,临淄生产的缣是秦汉时期最著名的织品,曾远销中亚和罗马,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唐代,山东的丝绸业更为发达,《新华辞海》“丝绸之路源头”词条指出,唐代时山东所提供的丝绸税居全国之冠,所占比例高达96%以上,山东是汉唐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供货地和主要源头,长安则是丝绸之路的货物集散地。李白在《送鲁君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中盛赞:“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杜甫在《忆昔》中写道:“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描绘了盛唐齐鲁丝织品生产运输的繁荣景象。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日照海曲汉墓,出土了大量刺绣、漆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刺绣等丝织品以细致、平整的绢作绣地,纹理清晰,色彩华丽,专家认为该丝织品为北方所罕见,表明了当时日照丝绸业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山东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修筑了从咸阳到鲁冀沿海和江浙的两条“驰道”。西汉时期,在“驰道”的基础上又从长安向山东修建了三条运输干道:北路,经定陶至济南;中路,经兖州抵淄博、青州等地;南路,经徐州、枣庄、临沂抵莒县、诸城一带,鲁东南的丝绢就是由此西去。齐涛在《丝绸之路探源》指出,“山东丝绢的大量西运,使黄海之滨与地中海畔铺起了一座五彩长桥”。

丝绸之路的盛兴,吸引大量的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人、使节、宗教职业者沿丝绸之路来到齐鲁大地,带走了丝绸,带来了他们独特的物产、工艺、文化、习俗等。至今,山东还保留着大量的依托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丝绸街、清真寺、教堂等。1971年,在青州城南一座石室墓出土的九件石刻画像石,反映北齐时期山东对外丝绸贸易和西域商人生前经营丝绸贸易的景象。1978年,临淄西汉齐王墓一号随葬坑内发现一件列瓣纹银豆盒,经专家鉴定,“这件近东艺术品产生早于古波斯艺术”。曲阜鲁国故城战国58号墓和临淄郎家庄出土的西方玻璃珠,专家考证年代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均属于地中海东岸产品,从而把我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提早到战国时期,也佐证了山东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和重要通道。

(二)山东暨日照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最早的发祥地和主要口岸。海上丝绸之路一般分为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南海航线通过番禹(今广州)启航;东海起航线的船只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循海岸水行”至朝鲜、日本,沟通了中、朝、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山东暨日照则是东海起航线最早的发祥地和主要通道。

山东海岸线绵长,海运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海王之国”著称于世。史料表明,至晚在齐桓公时期,就开辟了以山东半岛沿海港口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船只载着丝绸等从山东沿海港口出发,沿朝鲜半岛航行至日本。如在日本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的瓮中,发现了许多一寸见方的残绸布片,专家推断这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也说明山东半岛沿海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秦代,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到山东琅琊;西汉,汉武帝十次来泰山、七次巡视山东沿海,至少两次抵琅琊台;隋炀帝、唐高宗、唐玄宗等也有东巡齐鲁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对发展海上交通、巩固发展东海航线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齐地琅琊人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养蚕技术,被日本尊祀为“蚕神”,成为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

日照地处鲁东南海陆要冲,南接江苏赣榆县,北临琅琊台,隔海与日、韩相望,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渊源。史载,秦始皇三次到琅琊东巡,有两次行经朐县(今海州)、日照去琅琊。冯克诚等在《中国通史全编·徐福岛与登瀛村》指出,徐福三次东渡,其中一次启航点在海州湾的岚山头--秦东门一带的纪鄣城。而日照市安东卫恰恰就是古纪鄣国的城邑,城外便是背山面海、条件优越的岚山头古港和荻水古港,顺理成章该是徐福东渡的启航港。当地还有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在日照市两城街道驻陛岭驻留东巡、东征的传说,至今驻陛岭等遗址尚存。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莒州刺史刘旷在石臼建港(今日照港),开辟了石臼至达新罗、高丽和日本的海运航线,口岸帆船云集、商贸兴隆。盛唐时期,又开辟了南下西进航线,经宁波、泉州等港至东南亚,日照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

(三)山东暨日照是当代“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因新亚欧大陆桥走向与古丝绸之路基本吻合,国内外又贴切称之为现代丝绸之路。为了促进沿桥地带的健康发展,1994年,建设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的《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布局规划要点》(建规[1994]477号)明确指出:“日照市作为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之一……将建设成为散货为主和专业性能源港相结合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并将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纳入沿桥区域规划。1996 年5月,国家科委、计委、外经贸部会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等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委员宋健等任大会主席,山东省政府和日照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为主宾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同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又明确定义:“新亚欧大陆桥是指从连云港、日照等中国东部沿海港口,横穿中国大陆,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中亚、西亚或俄罗斯等国抵达欧洲西部海港城市的综合性国际通道”。2006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塔什干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日照、兰州等5个中国城市和8个中亚城市被列为联合国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发起城市。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以日照、连云港为中心城市的东陇海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日照列入“两横两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节点城市。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日照桥头堡建设,早在日照建市之初,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了“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市指导思想,对日照发展寄予厚望。1996 年12月,省政府批转的《新亚欧大陆桥日照桥头堡建设及鲁南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日照要以建设国际性大港和沿桥经济带龙头为目标,加快实施以港兴市战略,逐步形成以临海工业、贸易旅游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城市,真正发挥好桥头堡的作用。”这些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日照的崛起和鲁南大交通格局的构筑,优化了鲁南的发展区位。2013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3.18亿吨,居全国第9位,世界港口第12位。港兴—市兴—鲁南兴,日照从一个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港城,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市也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加快向鲁南隆起带迈进,初步形成海陆统筹、联动发展的整体优势。

综上所述,山东暨日照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和发祥地,而且是现代“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对于推动沿桥地带的开放开发、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新丝路发展轴线,加快沿桥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山东暨日照在“一带一路”的比较优势

(一)发展区位优越。从世界看,山东是“一带”与“一路”交汇处,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有利于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对接、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的集聚。从国内看,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结合部,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有利于互学互鉴、区域创新与合作高地的形成。日照作为东方桥头堡,在服务“一带一路”中更具有“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港口深水化、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又预示着日照在未来“一带一路”发展中更具优势。

(二)港口及集疏运优势。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港口的大力发展。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占全国1/6,去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吞吐量11.8亿吨,占全国10%以上。四纵三横的铁路网和五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把港口与丝路腹地紧密连接,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日照港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条千公里以上铁路直通西部、远景吞吐能力6亿吨以上的深水大港,发展潜力巨大。

(三)对外经贸优势。山东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产业互补性较强,具有发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优越条件。目前,韩国、东盟分别是山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显现。新兴港城日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投资热土,与17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及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全市14家企业进入全省外贸50强,数量居全省首位。2013年进出口额突破300亿美元,日照海关关税收入485.6亿元,居全省第2位,对外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四)人文优势。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说明儒家文化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来以弘扬儒家文化道德著称于世,既是齐鲁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文化纽带。

三、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鲁南经济带经济实力较弱。虽然鲁南经济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城市密度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与北边的济青产业带、南边的长三角甚至徐连经济带还有较大的差距。2013年,鲁南5市人口占全省的1/3,GDP仅占全省的22.3%,人均GDP仅为全省的65%,不到江苏人均GDP的一半;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19.9%,江苏的13.8%、苏北五市的61%,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弱势,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对“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存在不平衡。我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卓有成效,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拓力度不够,与中亚五国、西亚和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层次不高、规模不大,与江、浙、沪、渝、豫相比有一定差距。

(三)区域政策的差异制约着日照桥头堡的发育。日照北邻青岛,南邻连云港,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青、连两市起步早、开放早,均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得开放之先。近年来,青岛、连云港更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特别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设立,将成为青岛乃至半岛新的增长极。连云港的开放层次也在全国地级市中领先,先后批准设立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中哈物流基地,开通了“五定班列”等,进一步地提升了连云港的开放水平和区域势能。在省级层面,江苏集全省之力,从规划、政策、投资、财力、人力、教育、宣传等方面强力扶持连云港,不惜代价支持连云港在苏北浅滩上建设“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其中有三个“30万吨计划”,一个已启用,港航道建设资金也由江苏省财政承担60%;在距日照不到一公里的沿海布局临港产业区,面积达467平方公里,计划建设5000万吨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和精品钢基地;对船公司在连云港港新开辟的国际集装箱航线,给予每年1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进出连云港港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实行过路过桥费全免的政策,等等。相比之下,日照与鲁南各市开放层次偏低,扶持政策差距较大,此消彼长的毗邻效应十分明显。如果这种“两头高中间低”、“南北夹击”的局面不尽快改变,必将减弱日照和鲁南的竞争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尚未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我省“一带一路”的有关城市仍处在“各自为战”状态,在促进区域一体化等重大问题上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沟通,在城市功能定位、重大项目布局、产业错位发展等问题上缺乏通盘考虑,致使产业同构问题突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制约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立足新起点,坚持改革创新、多向开放、全域联动、合作共赢、人文相通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把山东打造成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后的第四增长极,把日照桥头堡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综合枢纽,促进鲁南经济带的崛起。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借鉴外省市的做法,成立省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协调规划的制定、对接和实施,并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组织协调企业、社会组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显身手;构建“一带一路”智库平台,组织社科院、有关高校加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探讨跨国投资的机遇和安全保障;并与国家有关智库和沿途各国智库间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专项研究,举办高层论坛,沟通信息,科学论证,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二)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新的合作空间。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东方桥头堡优势,依托丝路广阔腹地,着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升级版,力求在第四代港口、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远洋运输、海洋科技、海外合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当好海上丝绸之路的服务平台和综合枢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陆桥优势,加大向西开放、开拓的力度,加强与中亚五国、西亚和东欧等十多个国家的经贸合作,支持他们在东方桥头堡日照设立服务机构,开展中转加工贸易。加快建设境内外营销网络,推动一批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到沿线国家设立贸易代表处、销售总部和投资建厂。我国农用汽车产业龙头“五征”集团在新疆建立分厂,在境外设立销售部,去年以来仅对土库曼斯坦就年出口农机3000多台,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以儒家文化为纽带,扩大对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基金和专项教育基金,在办好孔子文化节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多角度、多层次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研讨会、博览会、艺术节活动等,积极扩大双方交流,增加文化认知度;在山东大学、曲阜师大、尼山圣源书院等院校扩大留学和培训规模,为长期合作储备人才;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形成山海互补、儒家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格局;积极创造条件,开通丝绸之路邮轮和旅游专列,拓展国内外中、高端旅游市场,联手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

(四)借鉴江苏的做法,加大对鲁南经济带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东陇海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我省应借鉴江苏的做法,从财政、税费、项目、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鲁南发展的扶持力度,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青日连铁路、日照至曲阜、济南城际铁路、日照经菏泽到河南的城际铁路、日照机场、潍日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与“一带一路”发展相适应的立体化交通枢纽,增强区域竞争力。日照桥头堡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和鲁南的增长极,应给予重点关注,促其按照建设第四代港口要求,完善港口布局,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力求尽早把日照港建设成为组织和参与国际经贸活动的前方调度总站、产业集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完善大陆桥通关体系和政策,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引导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利用日照桥头堡开展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大陆桥国际运输业务,用好省时、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物流大通道。

(五)深化改革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创造条件,积极、逐步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制度,深化通关作业模式改革,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优化通关环境。加强涉外商务服务,发挥驻外商务促进机构的作用和优势,为鲁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指导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切实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重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建设一支与自贸区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国际经贸队伍。鉴于日照口岸目前对外开放层次较低,建议国家和省给予相邻城市的政策,完善桥头堡服务功能:一是支持设立日照综合保税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远不能适应港口发展需要,请求国家尽快升级为综合保税区,进一步拓展保税业务。作为应急措施,请海关等部门及时将日照B型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延伸至港区,使部分大宗散货不出港区就能接受特殊监管,既扩大保税场地,满足港口需要,又可为支持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区奠定基础。二是支持在日照设立国家层面的中韩日产业园。以原中韩日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高起点建设中韩、中日双边产业园区;以中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基础,推动设立日照中韩产业园。三是支持在日照建设中亚(日照)物流园。以日照港国际物流公司为平台,联合中亚各国,建设中亚(日照)物流园,助推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四是支持日照建设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日照港吞吐量正在向四亿吨迈进,口岸交易量巨大,亟需国家和省尽早将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增强口岸商品集散功能。五是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争取国家邮政集团公司和海关总署的支持,尽快在日照设立国际邮件交换站。

(六)支持日照打造“五通”示范区。日照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应当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列,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战略思路,尽快构筑互联互通合作交流体系,建设“五通”示范区。在政策沟通方面,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合作新机制,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推动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建设;在道路联通方面,加快建设海陆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海陆空立体化、智能化的大通道,并积极推动将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进一步延伸至甘肃;在贸易畅通方面,加快建设便利化自由化国际物流和贸易中心,积极构建便利化、自由化的贸易平台;在货币流通方面,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业务和离岸业务的结算中心,促进货币流通;在民心相通方面,加快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东方起点,积极构建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的文化旅游带。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王阁森,唐致卿.齐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齐涛.丝绸之路探源[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

[4]刘凤鸣.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5]李守民.日照文化简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编辑:李志文

收稿日期:2014-11-20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1.015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1-0087-05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F207

猜你喜欢
战略地位对策建议一带一路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新时期军队建设成就概览之二 置教育训练于战略地位
三国时期襄樊的战略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