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选择

2015-04-09 12:42宋海萍
社科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效仿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宋海萍

(滨州学院社科部 山东 滨州 25660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170多年的孜孜以求与魂牵梦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与思考,如何对待、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成为实现“中国梦”必然论证的重要问题。

民族进步需要自强,但自强不是自大;民族振兴需要自力,但自力不是自闭。在世界民族的演进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客观条件和重要手段,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向世界学习。学习,是中华民族的筑梦之途、圆梦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救民、图强求富的关键因素与社会共识。

梳理近现代中国以学习促发展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学习理念:一是机械式学习,机械模仿、效仿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创新型学习,坚持开拓创造,主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前者是中国出路早期探索过程中近代中国的一些开明人士与先进分子的学习主张,后者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学习追求。不同的学习理念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留下不同的历史评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产生过不同的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敌入侵,国家蒙难,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摧垮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自我麻醉,西方国家强大的现代文明使中国人为之震惊,拜师西方、效仿西方成为近代中国的封建士大夫、资产阶级开明人士与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普遍选择,包括器物学习、制度学习与文化学习等形式。

器物学习是中国人拜师西方的最初形式。当鸦片战争爆发,闭关锁国的中国人最大的震惊就是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器物差距,技不如人遭人欺的凄凉惨痛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有了社会基础。林则徐学习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秉承“师夷长技”以自强,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1](P47),发起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而遭受排斥,成为被模仿、学习的对象。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建工厂、修铁路、建海军、办学堂,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破产,器物效仿的学习没有帮助洋务派完成求富自强的历史任务。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新的民族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把效仿西方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疾呼要救国必学西方政治制度,“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治谱”[2](P208),实行君主立宪,自上而下变法图存,戊戌变法成为中国出路早期探索过程中制度效仿重要的历史标志。

戊戌变法吹响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号角,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冲击了晚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是,效仿外国制度模式的学习带给维新派的也只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无奈。“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彻底打消了中国人对于君主立宪的热情与幻想,制度效仿并没有因为维新而带给中国人成功的体验。

温和的制度学习勉强百日即遭夭折,促使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新的民族出路,孙中山等人将救国希望寄予了暴力革命,提出要彻底推翻封建专制旧制度,建设民主共和新模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成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可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仍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尽管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从学习理念的角度分析,孙中山等人仍然没有摆脱模仿西方、效仿西方的思想局限。

虽然孙中山不主张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认为“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效防欧美”[3](P303),“如果仿效欧美,一定是办不通的。欧美既无从仿效,我们自己便应该想一种新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4](P769),要“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4](P764)。

但是,孙中山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政体又是心怀崇拜的,觉得“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由欧美传进来的。所以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欧美”[4](P758),欧美的种种文明都比中国进步,必须学习欧美以规划中国发展,“如果不参考欧美以往的经验、学理,便要费许多冤枉功夫或者要再蹈欧美的覆辙”[4](P764),实现“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5](P60),明确提出“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6](P226)。

所以,尽管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与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经因为中国的出路针锋相对论战争执,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却是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只不过改良派搬的是君主立宪,革命派学的是民主共和,都幻想通过制度变革“毕其功于一役”,其结果都证明没有自己的创造、片面效仿他国制度的学习理念是不具有彻底性的,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

制度学习之路不通,陈独秀等人看到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所蕴含的绵里藏针,“德先生”与“赛先生”被请到中国,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文化运动爆发,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器物学习与制度学习被文化学习代替,以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与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当时的先进分子们复兴中华民族、拯救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评价,作为中国近代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目标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仍然没有脱离效仿、模仿的藩篱,未免存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社会冲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也不具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近代开明人士与先进分子不得不思考现代文明的价值,对西方文明产生幻想,希望“拿来”西方现有且成熟的文明成果为中国发展所用,搭快车,走捷径,建设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模式。这种“搭车”动机产生的失败效果证明了一个结论:不创新自身特色、机械效仿他国经验、盲目照搬他国模式,这样的学习虽然能够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新鲜气象,却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仅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关于如何学习世界先进经验,特别是国外的现代文明,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极具真理意义的学习道路。

中国共产党视学习为“本领恐慌”的出路,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7](P186),这种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党的这种学习品质的集中表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思想指针,“掌握了它,可以使一切科学得到新的发展”[8](P7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对待世界先进经验是诚恳的,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强调虚心学习、全面学习,又坚持创新学习、有效学习。

首先,对于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先进发展经验,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选择学习为重,学习为先。

毛泽东把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号召“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9](P41),“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9](P242)。

邓小平也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10](P91),中国“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11](P44),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2](P1002),因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10](P167-168)。特别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1](P373)。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党的优良学习传统,进一步指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要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13]。

与近代封建士大夫及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同的是,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对待世界先进经验,不管是理论形态还是实践模式,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都是创新学习,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党创新学习的最大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追求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特别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他人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效仿,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国情。

结合中国实际就是要突出中国社会的独特矛盾,各项工作都要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殊诉求,满足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救国救民与民族发展之路。

毛泽东谆谆教导全党“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9](P242);对待外国的先进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9](P41),要坚持“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9](P83),这样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9](P133)。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1](P2-3)。

虽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初期也曾经对他国经验,特别是苏联道路存在过“拿来”利用,那是当时世界范围内能够影响中国并能为中国所借鉴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外在因素。因为没有经验,只得照抄苏联。但是,中国共产党没有重蹈前人的覆辙,自强不息的民族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党坚信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党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锐意进取、大胆开拓,不断反思、拨乱反正,使得“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0](P318);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4](P213)。

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探索学习,开拓创新走自己的道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7](P22)。

90多年的探索发展,党通过创新学习创造出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两大成果;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等,无一不是党的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7](P189)。今天,中国梦的提出必将把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示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7](P2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P179),历史与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7](P178),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表明,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迷信,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就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只有立足自身特色的创新型学习,才能促进民族进步与发展,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习近平.人民日报[N].2014-05-25(03版).

[1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效仿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随着桥梁重新开放,而全球效仿者层出不穷,加拿大卡车司机运动将何去何从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我想效仿一棵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当变装成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