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是重阳

2015-04-09 19:06徐林祥单世联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重阳东篱白衣

徐林祥 单世联

后汉时的仙人费长房有一日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够避祸消灾了。”桓景按师父所说,届时全家上山游玩,傍晚回家一看,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家畜都已死亡,原来这些可怜的动物当了替死鬼。这一神话代代相传,九月九日逐渐成为登高逃灾、饮酒聚会之期。

还有一种从自然规律来解释九九登高的,认为重阳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避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

不管怎么理解,九九正值仲秋,登高望远,啸咏骋怀,既可随俗消灾避害,以应故事之典,复可极目远眺,雅叙畅游,以开阔胸襟,活动筋骨,这是再美不过的事了。史书记载,晋朝永和年间,桓温主政荆襄,幕中有一参军叫孟嘉,重九与友人龙山登高,咏诗对句,十分尽兴。正当他们意气风发之际,一阵大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山谷,而他本人并未发觉,仍津津有味地和友人饮酒赋诗。桓温见此,莞尔笑道:“真可谓落帽参军啊!”这大概也是魏晋风度的一种。一杯佳酿,几朵黄花,就足以在重阳日诗酒风雅、流连忘返了。

著名诗人陶渊明,有一年重阳正在篱边抚琴高吟,忽然酒兴大发,可家中并未备酒,只好徘徊东篱,摘下大束菊花,独自惆怅叹息。就在此时,一白衣人向他走来,原来是刺史王弘派人给他送酒来了。陶渊明也不问其他,打开酒坛在篱边畅饮,直到人醉方休,并吟了《九日闲居》一诗。历代诗人每到重阳,都会想到这个白衣送酒、渊明写诗的故事。王勃说:“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很是羡慕。杜甫却说:“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对诗人寄寓了同情。苏轼的诗则别有一种闲适的情趣:“白衣送酒舞渊明”,“漫绕东篱嗅落英”。东篱菊花、白衣酒使、渊明诗作成了重阳节的最好装点。

登高望远,既是对山川风物的欣赏,也是对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提高,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方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名句说出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而重九登高,其内容更为丰富。杜牧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登高、饮酒、赏菊,使得半生消沉的杜牧也焕发了豪情,当然这种豪情已不是青春少年的明朗热烈,而带有中年的深沉透彻。

秋日的明净清爽,不但有助于极目远眺,而且能使人看到宇宙的奧秘,体悟人生的真相。对此,叶嘉莹作了很好的解说:“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黄落变衰是一种极其急促而明显的现象。长林叶落,四野风飘,转眼间便显示出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沁人心脾。偶尔登高望远,一种苍茫辽阔之感,会使人觉得若有所失。在人的一生中,也会经过一个类似的阶段。这时人们会觉得自己既已无复是春日迟迟时的幼稚和满怀惊喜,也已无复是夏日炎炎时的紧张和不遑喘息,是黄落的草木蓦然显示了自然的变幻和天地的广远,是似水的新寒蓦然唤起了人们自我的反省与内心的寂寞。这时,人们会觉得过去所熟悉的、所依托的一些事物在逐渐离去,逐渐远逝。虽然人们对此或许不免有一分怅惘之感,但同时人们又会觉得这消逝的一切原来早已不能使他们感到满足了。这种凋落,拓展了他们更远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了少年的幼稚的耽溺和蒙蔽。他们开始寻求一些更真实、更美善的事物,一种追求寻觅的需要之感自心底油然而生。”

这段话并非直接说重阳,但似乎只有重阳登高才会充分感受到这一切。

猜你喜欢
重阳东篱白衣
方萍霞
深秋
白衣英雄赞歌
白衣战士出征歌
吕蒙白衣渡江
刘秋梅
偶感
吃重阳糕
詹白衣
重阳天高话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