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物理几种基本运动模型的易错点

2015-04-09 15:54蒋晓娟
物理教学探讨 2015年2期
关键词:易错点高中物理

蒋晓娟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

关键词:高中物理;运动模型;易错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13-3

用模型刻画自然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它能忽略实际问题中的次要因素,突出主要方面,抓住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中物理教材也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和规律。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例题,谈谈高中物理几种基本运动模型的易错点。

1 追及问题中含匀减速直线运动模型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是刹车类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对于单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大部分学生尚且能够注意“物体何时停止运动”,确定物体运动的“有效时间”。但是,如果将该问题用稍复杂的实际物理情景呈现出来(比如,放在追及问题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容易掉进“陷阱”。

例1 一平直公路上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前方相距7 m处,与自行车运动方向相同的一辆汽车同时开始以2 m/s2的加速度刹车,汽车刚开始刹车时的速度为10 m/s。求:自行车追上汽车所经历的时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这样求解:设自行车经时间t追上汽车,根据追上时两者的位移满足x1=x2+7,得出v1t=(v2t- at2)+7,代入数据解得t=7 s (t=-1 s舍去)。这种解法显然是不严谨的,很可能就是错误的。根据实际的物理情景,自行车追上汽车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在汽车停止运动前追上;第二种是在汽车刚好停止运动时追上;第三种是在汽车停止运动后追上。第三种情况中,两者运动的时间是不同的。本题究竟属于哪一种情况,必须根据实际的物理过程,先作出判断再求解。

正确解法为:设汽车开始刹车到停止所需时间为t0,则t0= =5 s。此时,自行车的位移x自=v1×t0=20 m,汽车的位移x汽= ·t0=25 m,x自

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实际物理情景的深入分析,对问题的考虑不全面,把注意力只放在追者和被追者的位移关系上,认为两者运动的时间相等,忽视了刹车类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有效时间”问题。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处理追及类问题时,若被追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先“判停”。有些学生遇到追及相遇类的问题,根本就不去分析具体的运动过程,直接根据两者的位移关系列方程求解,可以说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坏毛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要把解物理题和解数学题完全当作一回事。

2 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的误判

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本身并不复杂,学生也容易理解,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笔者发现,学生容易将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下抛运动混淆。很多学生往往只关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而忽视了初速度为零这一重要特征。

例2 跳伞运动员以v0=5 m/s的速度竖直匀速降落,在离地面h=10 m的地方掉下一粒扣子,则跳伞运动员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为(扣子受到的空气阻力可忽略,g取10 m/s2)( )

A.2 s B. s

C.1 s D.(2- ) s

笔者发现,学生在解本题时,容易将掉落后扣子的运动误判为自由落体运动。典型错误:设扣子落地时间为t1,由h= gt 得出 t1= s,运动员落地时间t2= =2 s,运动员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Δt=t2-t1=(2- ) s,从而选择D选项。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解题时喜欢“想当然”,凭感觉下结论,不去理性地分析问题,对于简单问题“警惕”不够,忽视了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初速度必须为零。本题扣子掉落瞬间的初速度并不是零,是向下的5 m/s。因此,不是自由落体运动,而是相当于竖直下抛运动。正确解法为:由h=v0t1+ gt2,代入数据解得t1=1 s (t1=-2 s舍去),运动员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Δt=t2-t1=2 s-1 s=1 s,故C选项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对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的特征要多加强调:一是初速度为零,二是只受重力,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下抛运动作比较,分析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物理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特别要提醒学生,遇到实际的落体问题,一定要经过严格分析判断,看是否满足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的两个特征,尤其是初速度的大小,不能混淆物理模型。教学中不要认为模型比较简单,讲解就可以“轻描淡写”,认为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3 平抛运动模型中两个角度的混淆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中典型的曲线运动模型之一,也是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运动,而且常作为基础题考查。因此,更要减少学生解此类问题时的出错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常见的易错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平抛运动的题目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混淆平抛运动的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

例3 从1.8 m的高处水平抛出一小球,小球落地时速度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45°,求:抛出时的初速度。(g取10 m/s2)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解本题时太过草率,看到题目中已知高度和角度,就轻易下结论,认为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相等,根本就不经过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再解题。典型错误:由夹角45°得出该过程小球的水平位移x=h=1.8 m,由h= gt 得出 t=0.6 s,再根据x=v0t得出v0=3 m/s。导致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解题时马马虎虎,有较大的随意性,混淆了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正确解法:由h= gt 得出 t=0.6 s,则vy=gt=6 m/s,再根据速度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45°,得出水平初速度v0=vy= 6 m/s。

在进行平抛运动的教学时,要特别指出两个方向,即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这一结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设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满足tanα=2tanθ。这样,可以让学生认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醒学生遇到简单题目时思想上不能轻视,一定要认真审题,减少失误。

4 圆周运动模型中的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问题

圆周运动中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解决有关圆周运动的概念判断、规律分析时,感觉很困难,解题出错率高。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各物理量之间的决定关系,没有掌握好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4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线速度越大,周期一定越小

B.角速度越大,周期一定越小

C.加速度一定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D.加速度一定与线速度和角速度的乘积成正比

典型错误:根据关系式T=2πr/v,直接选A,没有注意到该公式中周期T还跟半径r有关。要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关键是分析各物理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正确解法应该先(下转第18页)(上接第14页)写出各量之间的关系式:T=2πr/v (1),T=2π/ω (2),a=v2/r (3),a=vω (4)。从数学角度看,(1)式是一个二元函数,即函数T 随自变量v和r的变化而变化,函数值的大小将同时由两个自变量v和r决定。如果仅知道其中一个量的变化,是无法确定函数值T的大小的。作为一个物理判断题,如果由两个量才能确定物理量大小的问题,即一个二元函数问题,只给定一个量的大小就下结论的话,这个判断一定是错误的,故A选项错误。同理,(3)式也是二元函数,C选项错误。(2)式是一个一元函数,周期与角速度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对于一元函数问题,根据正、反比关系或其他函数关系,就可以直接给出大小关系,所以B选项正确。(4)式虽是二元函数,但D选项是说加速度一定与线速度和角速度的乘积成正比,此时a与vω的关系转化为一元函数关系,故D选项亦为正确答案。

圆周运动中类似的概念、规律比较多。例如: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式 v=ωr是个二元函数,如果直接说r越大则v越大或者ω越大则v越大,就都是错误的。再如: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关于人造卫星的向心力公式,F=m ,F=mrω2,F=mvω,这些都是二元函数,不能仅由其中一个量的变化就确定向心力的变化。但公式F=G 是个一元函数,可以说轨道半径r越大,万有引力F越小。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区分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帮助他们总结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实践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多留意学生的易错点,及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有针对性地指出来,这样往往能减少一些典型错误的出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习题评讲时,教师应避免就题论题,满足于一个正确答案了事,要多给予方法指导。这样,学生遇到同类题才会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肖明.例谈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法[J].教书育人,2012,(16):52.

[2]曾凡顺.用匀变速运动模型速解力学实验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5,(21):39.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易错点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易错问题分析
错因细探,避免再犯
剖析高中数学不等式问题易错点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易错点分析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