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15-04-10 08:41刘秀琴
企业导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国际趋同会计准则

刘秀琴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在简单阐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趋同的影响因素和趋同表现,浅议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国际会计准则

一、影响因素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我国的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的基础上,在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中,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其表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制定和实施国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共同性内容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相互学习、博弈中不断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多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市场全球化。随着区域和国际间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各国已不是单独的经济体,无法与其他国家划清经济界限。经济的全球化促使资本的全球化,资本在世界各国流动,投融资行为也不局限于某一经济体内单独进行,更多公司的投资和筹资视角逐步放眼世界。我国一些企业也不例外,也逐渐进入海外市场进行资本的运作。与此相应,海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我国进行投资和筹资活动。这就要求企业信息的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编制能够按照其所在资本市场的要求进行。然而,各国会计准则制度各异,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也与海外国家会计准则存在不同。如果我国会计准则不与国际接轨,那么那些在海外资本市场运作的本国企业所做出的财务报告和披露的信息不能很好的与所在资本市场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同样,其他国家的企业在我国也会遇到类似尴尬的问题。因此,为了降低国内企业重复进行信息披露的成本,为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能够为主要资本市场的国家所接受,必须缩小与其他主流国家会计准则的差异而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国际贸易的需要。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贸易活动也日趋频繁。在贸易活动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等。而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和编制的财务报告是贸易双方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并最后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克服与减少国际贸易中会计准则差异带来的障碍和不利影响,为了与国际间企业顺利交流、减少摩擦与争端,必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修订会计准则从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也积极参与到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行列中。而随着这种大趋势的存在,美欧主导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格局也正在打破。各国为了国家利益,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不能被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改变,不能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而应顺应趋势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中。

二、趋同表现

我国财政部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推广应用,分别于2005年制定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准则的实施与颁布同时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财会[2010]10 号)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同步,坚持在国际互动基础上持续趋同。2011年,国家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和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新一轮变革。为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2012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等多项会计准则制修订意见稿,并于2014年正式修订了五项(第2号、9号、30号、33号、37号)、新增了三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40号、41号)、发布了一项准则解释(第6号)。财政部所做的努力使得作为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更加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并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有利于帮助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三、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市场经济体制仍不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经济水平尚有差距。(2)国际市场参与度较低。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举措促使我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即便如此,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以国内业务为主,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国际市场参与力度依然不高,这就会使得企业只关注国内企业会计准则而对国际会计准则不了解。(3)法律环境不完善。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法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法律的制定是存在滞后性的。会计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依靠严谨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度和环境,会计准则作为其理论依据也需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制定实施。我国虽然对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但其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的配合,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4)会计人员素质仍需提高。我国不缺乏会计从业人员,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学习的都是国内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缺乏国际视野,对国际会计准则不精通甚至不熟悉。很多企业业务都是在国内,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做好内部工作,不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个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博弈、持续接受挑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国有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人才,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充电、掌握新知识以面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维护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

四、应对策略

(1)积极参与国际趋同,维护我国利益。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过程中才能更具发言权,也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的利益。我国应该增强与他国的互动,加强交流,加强合作,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机制更符合自身特点。另外,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业也不应固步自封,不应仅学习本国的会计准则,还应主动了解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维护本企业利益的同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建言献策。(2)优化法律环境。新会计准则虽然制定并实施,但其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文件与之配套,新会计准则与一些法律法规无法保持口径一致和协调,使得新会计准则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在修订新会计准则的同时应该完善其他法律文件,使之能够匹配协调。只有不断优化法律环境,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才能使会计准则的更快得到实施与执行,才能推动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利益。(3)加强会计人员培训。面对不断变化、不断修订的会计准则,一些会计人员尤其是一些老会计无法很快的消化和掌握这些新准则,这不仅不利于维护企业的利益,也不利于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会计人才在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级会计专业人员。针对我国会计人员的情况,我们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其专业素养。企业应引进人才鼓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激励会计工作者自觉主动的不断学习新知识、应对新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子朔.刍议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探讨.经营管理者[J],2014(9):188—189

[2] 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当代财经[J],2009(2):112—119

猜你喜欢
国际趋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论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对于跨国企业的重要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启示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